古隆中到底在現在的哪裡?

強鍋


西晉陳壽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魂而有靈,豈其識諸!——從王隱敘述不難理解:①隆山所據區域稱隆中,此處隆中是指地理方位;③隆中位於‘’沔之陽‘’,在漢水北岸,與做為地名的襄陽隆中(1893年改名古隆中)無關。

古隆中位於湖北襄陽西13.5公里的泥咀鎮(2010年改名臥龍鎮)山區。王隱《蜀記》成書之後二十多年,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在其所著民史《漢晉春秋》裡以轉述傳言(號曰)的方式把‘’隆中‘’做為‘’亮家‘’所在地放在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之鄧縣‘’,這與正史及習鑿齒本人所著《襄陽耆舊記》裡記述的南南郡界(‘’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明顯矛盾。但隆中變成‘’亮家‘’專屬地名卻肇始於習氏的這個‘’號曰‘’。


此後上千年間,典籍中出現數處‘’隆中‘’記述,位於漢水南北的不同地方,最著名的兩處是南陽臥龍崗和襄陽古隆中。宋末元初大學者元好問寫《豐山懷古》,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之句,句中的隆中即指南陽臥龍崗(豐山位於南陽北郊白河畔,為南陽九架孤山之首、文化名山)。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入口‘’

千古人龍‘’牌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指的是東漢末年諸葛亮結草為廬躬耕於南陽宛城西臥龍崗(舊亦稱隆山、隆中)上;著名的《草廬對》(《隆中對》)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漢
之南都,時勢英雄》史學大家史念海、王子今、劉慶祝、王震中認為東漢南都宛城——今河南南陽,具備產生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政治土壤)

襄陽人說襄陽隆中是躬耕地,是因為後世

襄陽說者把習鑿齒‘’號曰‘’的亮家隆中禿嚕(附會)成諸葛亮躬耕地,與南陽臥龍崗打起了嘴皮官司,無休無止,爭扯數百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第23課和第24課分別是《隆中對》和《出師表》。所收《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課文對“隆中”的註釋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修改為:“地名,一說在現在湖北襄樊,一說在河南南陽”;而《出師表》對“南陽”的解釋也由最初的“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一帶”修改為“地名,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南陽郡。‘’——換言之,這個“隆中”新註釋也是兩地說,並不特指今襄陽隆中。而北師大版語文課本對‘’南陽‘’的註釋始終為‘’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綜合兩家出版社中學課文對‘’南陽‘’、‘’隆中‘’的註釋,今河南南陽權重已佔到3/4。個別襄樊網友無視此明確事實,仍拿上世紀90年代某地上竄下跳運作‘’老鼠會‘’勾兌出的‘’專家結論意見‘’誤導網友,其行猥瑣、其心可誅。



(川大博導呂一飛應邀撰文力挺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妄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自《隆中對》,張冠李戴,堪稱學界經典)

某地在躬耕地爭議中吃相難看‘’撈過界‘’,被‘’做工作‘’已變成某些支襄陽說的學者揮之不去的負面標籤。現在在網上為古隆中搖旗吶喊的只剩下被丁潘之流過度洗腦、抱殘守缺的某地吃瓜群眾。
(諸葛躬耕地,山水南陽城)




望峰鳶


南陽一些人慣用的謊言如下:

阿頭山(今襄陽虎頭山)是隆中山

南陽郡只管漢江北(陰縣,山都縣在漢江南岸)

襄陽是為了爭諸葛亮而叫襄陽(襄陽有2800多年曆史,比諸葛亮早一千多年)

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隱居的始於習鑿齒

諸葛亮隱居於南陽郡鄧縣,今天襄陽城西二十多里地,《三國志》記錄了諸葛亮隨叔叔諸葛玄來襄陽,《魏略》(與諸葛亮同時代)最早確認在漢江南岸“劉備守樊城”與"諸葛亮北行見備”

比習鑿齒早的晉王隱的《蜀記》都定點於襄陽

現附圖片如下古鄧縣城遺址照片,三國初期南陽郡與襄陽城位置圖,國務院關於隆中的定論文件,前國家主席提詞







提醒辣語


史料那麼多,我列舉過很多,自己也可以購買正版歷代關於三國史書,和在網上查看未被南陽刪減的史書,你會明白一切。

南陽方面為搶走諸葛亮躬耕地,說了很多慌,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可以沒有一個成功的。一會說諸葛亮沒去過襄陽隆中,就在今南陽躬耕;一會又說諸葛亮在襄陽住,在南陽躬耕,謊言太多,但不可能成真

南陽武侯祠本來是唐宋以後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武侯祠都一樣,但是南陽方面謊稱諸葛亮躬耕地就是這個地方,最開始把南陽的八里崗改名臥龍崗,因為孔明號臥龍,想借此搶諸葛亮,但可惜的是,南陽縣誌寫的很清楚,臥龍崗為假。

明萬曆乙丑年間四月刻立的《重修臥龍岡草廬碑》,碑文上寫著:“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贗哉!玄德屯軍新野三顧孔明者,實在隆中,非今所稱在南陽西七里(臥龍岡)者,故曰贗也。”清代以前的其他一些版本的《南陽府志》、《南陽縣誌》中也有許多與上述南陽臥龍岡武侯祠碑文的相同記載。如明、清多部《南陽縣誌》中,均記載《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記》說:“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襄陽甜


可以理解南,襄兩陽的爭論。這說明中華民族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是何等光明磊落。諸葛丞相一身忠貞愛民,清廉敬業,智勇雙全的形象深深紮根在中國人靈魂深處。其為國家興盛,人民安危而嚴於勵已的名言《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已成許多囯人的座佑銘。正是兩陽民眾對諸葛老先生的尊重,景仰,崇拜之情,才引發了這場爭論,都以自己的故鄉出了充滿了正能量的名相而驕傲自豪。

再看看那些奷臣國賊,國人是何等的憎恨鄙棄。秦檜夫妻在嶽王廟前遭萬人辱罵千年,就是實例。他的出生地也不為人知,避之唯恐不及那還有人來爭呢!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歲月蒼桑,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就是靠強大的中華文明文化傳統。

我說這些的目的,不是說不該爭論,那是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誰相信支持那種結論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歷史上兩陽曾同屬一地管轄。說不定有一天又會成一家人,那還是大中華成員中的一員吧。為中華崛起共同奮鬥吧!


不老松林589


南陽臥龍崗的沫黑文人們,在“南陽宛城臥龍崗”這一紀念性建築,無法憾動、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古南陽鄧縣隆中”--是諸葛亮故居,這一國家層面認定,史學界共識,鐵打的史實之後,又打起歪主意。要把“古隆中”從襄陽城西搬遷駕接南陽臥龍崗身上,說“南陽臥龍崗”就是襄陽的古隆中。見過臉厚的沒見過這麼厚,真是應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記了,“隆中”是在漢水邊。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了,漢末戰亂年代,年少的諸葛亮是隨他叔父諸葛玄、千里迢迢、專程去襄陽城 投靠劉表這一史實!而並不是去宛城(南陽郡治)投靠張繡或曹操這一淺顯、基本事實!《漢晉春秋》、《諮資通鑑》等眾多史籍明確(記住!是明確記載)記載,諸葛亮到襄陽之後,其家在“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叫做)隆中。”因轄地變遷,今“隆中”已不屬於南陽而屬於襄陽,噴子們就開始亂噴了?!

如果“隆中”在宛城,噴子們,是不是諸葛亮在荊州治所--襄陽城見完劉表之後,再北行三百里,跨過劉表、曹操的軍事分界線,一個人無依無靠回到戰亂頻頻的 曹操 的地盤--宛城(南陽郡治)來種一塊地?諸葛亮即然到襄陽城後,卻不住在襄陽城附近(南陽鄧縣、隆中)的家,卻要去曹操的地盤宛城住?歷史依據在哪?

到底是諸葛亮腦子有問題,還是噴子們為了爭贏,已經不擇手段在胡扯了?


飛翔2159424


首先要說的所謂襄陽隆中,在東漢末期歸南陽郡鄧縣所轄,純屬扯蛋。

大家知道今天的襄陽為襄陽,樊城兩城合併而成,襄陽在漢江南岸,當時屬荊州郡管轄。

當時南陽郡的轄區最多也只能管到樊城,怎麼可能管到襄陽呢?

諸葛亮屬一偉大的智者,無論是襄陽還是南陽,去爭這位智者的隱居地,均有它的道理,在史書上均出現襄陽(隆中對)與南陽(臥龍崗),但不能為了去爭奪歷史名人,而把歷史改寫了,這種做法合適嗎?

.


魚梁老翁



汚之陽,顧名思意就是河的南邊。五行風水都講北為陰,南為陽,故說南陽南陽也。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是中華魂寶,其中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位是,北水南火、東木西金,中間為土也。

沔之陽,就是指漢江以南,某些人為了搶奪諸葛亮的一畝三分地,竟然顛倒陰陽,此乃天下之大笑活。

河南的洛陽城池在黃河以南,故名洛陽。湖北襄陽城池在漢江以南,故名襄陽。看看河南信陽和湖南嶽陽,那個不在江湖南邊?晉代習大歷史學家就說:亮家宅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隆中地名一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更改過的,怎麼說清代才有隆中一地名呢?


襄陽論語


古隆中到底在那裡,要說清楚它的來龍去脈還是回到躬耕地上來,是先有躬耕地後有隆中,諸葛亮出師表敘述(躬耕南陽三顧茅廬)到晉朝才有隆中記載,在後來襄陽人習鑿齒敘述(亮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後才有爭議,也就是隆中對,以後有人說(草廬對)也就是(隆中對)內容一樣,但是(草廬對)是諸葛亮自己敘述,而(隆中對)是後人敘述的起碼把諸葛亮敘述改了,後人不管怎麼記載歷史,只要是記載諸葛亮的應以諸葛亮敘述為主,不應另起爐灶把諸葛亮敘述更改。後人敘述在多也不如諸葛亮自己敘述。


wgq1212


二十二,在躬耕地的爭論中,“襄陽說”經常拿“隆中”“隆中山”來證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陽如果不在隆中,為什麼叫《隆中對》啊?”。笑話,且不說《隆中對》的名稱清代才出現,以前都是叫《草廬對》,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陽的啊!史書最早出現“隆山”的記載是東晉李興的《祭諸葛丞相碣文》裡的“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個隆山毫無疑問位於文中所言的“沔之陽”,《水經注》則具體記載為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的蓼山。該山坡道平緩,馬車可直上山頂,幾十公里外的臥龍崗歷歷在目,與李興所述絲絲入扣。而“隆中”之名則是王隱的《蜀記》引用李興碣文的加註,由隆山變為“至隆中”,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現,但並未言明此“隆中”在何處,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應該還在沔之陽的湖陽。而此時漢水南岸襄陽西則根本沒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記載。100餘年的襄陽人習鑿齒才“號曰”了一個“隆中”。何謂“號曰”?就是“給它安個名”的意思,今天襄陽不也把泥嘴鎮“號曰”成了“臥龍鎮”了嗎?“號曰”畢竟是嘴說,實地考察一下湖陽隆山和襄陽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腳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劉弘費那麼大勁爬隆中山去“遠望”什麼?“遠望”哪裡的“亮宅”?劉弘為什麼非要先去登山“遠望”才能回過頭來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閭”?有這麼笨的人嗎?現在的隆中山峰巒陡峭,荊棘密佈,牛車、馬車能上去嗎?可見,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興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讓隆中風景區弄一輛馬車試試登上隆中山遠望一下,必定是一場鬧劇啊! 二十三,對於“隆中”這個地名,“襄陽說”有近乎於瘋狂的寵愛,這我們可以理解,因為習鑿齒之後一提“隆中”多數指的都是襄陽。但是,襄陽對“隆中”不分青紅皂白的寵愛就不對了,有時候就會鬧笑話,丟人品。因為在歷史上,臥龍崗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明葉桂章《武侯記》)“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南陽武侯祠明代《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記載:“此亦隆中地。”另明代徐學謨《遊隆中記》也有:“跨漢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蓋有兩隆中雲。”這些記載說明,“隆中”地名南陽臥龍崗也曾經擁有。當然,明代以後,南陽人可能更喜歡“臥龍崗”這個名稱,故而“隆中”逐步為襄陽所有。當然,襄陽人現在佔有“隆中”地名我們不反對,但一股腦把歷史上的“隆中”都收入自己名下就有點“卑鄙”了。例如:《隆中志》第125頁所收錄的《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見《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楊士奇《武侯祠記》有:“當漢之際,諸葛武侯隱於隆中,躬耕隴畝,謳歌梁浦,去南陽城七里,有岡焉,曰臥龍。”在詩詞方面,《隆中志》第194頁收錄有明代薛瑄《望諸葛草廬》:“曉出南陽門,馬渡消河急。舉目眺西岡,林木半蒼碧。及來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賢哉劉豫州,三顧何汲汲。”另《隆中志》第214頁收錄還有清代樊王俊《謁武侯祠》:“千秋王業想英風,此日登臨一拜公。數里平崗橫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乾坤鼎足胸先立,魚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陽耕釣少,白雲流盡淯河東。”另外,清代戴上遴《謁武侯祠》詩:“隆中莘野皆三顧,淯水磻溪第一師。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主舊馬蹄?”(見於襄生《隆中志》第216頁)“襄陽說”編者將這些古文、詩詞收入《隆中志》就是認定此文寫的是襄陽隆中,但稍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很明白的看出來這寫的都是“南陽隆中”,“襄陽說”張冠李戴的收入《隆中志》,不是自討沒趣嗎?這就是襄陽“文化名人”理解史料的水平?真不知道該怎麼寒磣這些“主編”了。當然,看不出來只是水平問題,而偷樑換柱,肆意篡改就是道德問題了。有個襄陽丁先生曾經在《隆中志》中收錄了唐代詩人胡曾的兩首詩,冠名《隆中山》,其一:“亂世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安得先生出草廬。”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釣。當時未入非熊兆,幾向斜陽嘆白頭。”(見《隆中志》第101頁)咋一看,這兩首詩應該是在隆中所作,但第一首詩南陽《臥龍崗志》也有,名稱為《詠史詩•南陽》。這就針尖對麥芒了,同一首詩,同一個人,兩個名稱,兩個地點,肯定是一個真,一個假,孰是孰非?查查這首詩的來源《全唐詩》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詩》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為《詠史詩•南陽》,第三十首為《詠史詩•渭濱》,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兩首胡曾的詩,但名稱不是“隆中山”。顯然,《隆中志》在胡曾詩的收錄上採用了“移花接木”、“指鹿為馬”的錯誤手法,誤導了讀者。這些行徑除了笑話就是人品了。在2002年的漢中諸葛亮研究會上,北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先生把“臥龍崗亦為隆中”的論據一經提出,襄陽方面便“拍案而起,怒而無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說:“怎麼,只許南陽在隆中,而不許隆中在南陽嗎?”一席話說得會場中一片鬨笑!


奔流到海不停留


諸葛亮在哪裡躬耕,誰說了都不如他自己說了算!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又說“操...困於南陽”,難道諸葛亮眼裡有兩個南陽嗎?毫無疑問,襄陽隆中根本就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