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今年夏天大火的《鎮魂》,讓我想起了這部火遍全世界的同性題材網劇《SKAM》 ,當然同是網劇,同為BL腐劇,兩者卻不是同一製作水平,也不是一個年齡段的。

一個精雕細琢,火的理所應當;一個被製作團隊毀了劇本粗製濫造、播放量全靠演員帶,火起來是意外。

但總有一些共同之處讓人由此聯想到彼,比如,演員在情感表達上的細膩,比如主角的cp感…

《SKAM》由挪威廣播公司P3頻道製片,該片第三季以9.5分的高分榮獲豆瓣評分最高的同性類影視,在青春類影視下也排名第六,第三季的同性主題也是真正使該劇在中國真正火起來的一季,即有著同性戀傾向的Isak和轉校來的高三學生Even這兩個男生之間的感情故事。

要問《SKAM》到底講了什麼,總之一句話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不過這煩惱是方方面面的十分現實的,而不是簡單的傷春悲秋。

百度百科上介紹《SKAM》為一部“教育類”系列劇集,覺得還是很合適的,看過的人都知道它每季都有一對主角,都有一個主題。第一季主角是Eva,第二季主角是Noora,第三季主角是Isak,第四季主角是Sana,《SKAM》中雖然涉及了同性戀、抽大麻、宗教、性侵、難民等等很敏感的話題,但是目的是對青少年性取向問題的關注、呈現和引導,而不僅僅是萌個CP滿足一下各位的少女心那麼單薄,這部劇在每季最後都對主題進行了情感上的昇華,把最後的點落在了教育這一概念上,確實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思考與啟迪。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北歐五美”,拿去吧)

第一季講了挪威五美的相遇,故事圍繞剛升入高中的Eva如何在新校園裡處理人際關係以及與男朋友Jonas的不順關係展開,涉及了青春中的孤獨、友誼、尋找自我與歸屬感。

Eva的母親與父親離婚了,母親常年在外來去匆匆,對女兒疏於照顧,父親更是毫無提及,加上因為男友和多年好友反目成仇,孤立她一個人。而自己又是高中一年級新生,對於新的環境有諸多不適,所有這些加起來是造成Eva缺乏安全感的原因,而男友Jonas卻沒理解這一點,或者說認為Eva所憂慮的事情實在沒有必要。當愛情只剩下疲憊,而自我還沒有完整,只有放開彼此才是解脫。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第二季講了最愛的小美女Noora 與校霸william的戀情發展,倆人的感情線其實在第一季的後面幾集已經埋下伏筆。

另外要強調一下Noora這個角色,對待朋友真誠講義氣,特別善良,三觀很正有腦子,真的很美很討喜!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第二季裡威廉就開始不停的撩女神了,女神一開始當然是拒絕,但後來慢慢發現威廉也有可愛又可憐的一面,表面仍舊傲嬌嫌棄,內心卻已經動搖了。

第三季主要講了Isak與高年級轉學生Even之間的情感發展,同時也是Isak出櫃的歷程,一個認為自己是個不太“gay”的同性戀……這種慢慢認清自己的意識變化非常有意思,包含了性取向、精神疾病和愛的互相救贖,也是最愛的一季,光是舔E神的顏就能刷好幾遍了,更別說他倆之間甜蜜又苦澀的愛情了。

“我們玩一個遊戲,名字叫“isak和even的分分秒秒”,在這個遊戲裡,我們需要在乎的,只有下一分鐘在乎的事,同意嗎?”

“好,所以我們在下一分鐘要做什麼?”

“下一分鐘我們要接吻。”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Isak這個十七歲偷偷愛著同性卻又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少年,很幸運他遇到了十九歲患著躁鬱症的even。

第四季的主角是整天被黑衣服從頭包到腳的穆斯林女孩Sana,講述了穆斯林宗教、禁忌之戀(穆斯林女士與非穆斯林男士結婚為伊斯蘭教所禁止)、網絡欺凌、友誼以及Russ慶典(挪威學生在畢業季駕駛大巴長途旅行遊玩的活動)。

一般人想到穆斯林教徒都會有什麼印象?不過是中東難民,恐怖分子,保守古板、暴力襲擊……

可是Sana是這樣的人嗎?不是。

所以編劇是想在這一季裡破除人們的偏見,不要誤解她的宗教,不要用已知的刻板印象來評價她這個人。因為,她信奉教義的同時她也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有著自己清晰犀利見解的‘新時代女性‘。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SKAM》不光在中國大火,目前已經翻拍了德、法、意、美多個版本了,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可算是現象級的熱門劇,但相應地,它不光在中國沒有正版播出渠道,全世界範圍內除了北歐外,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是這待遇——沒有正版!不許播出! 所以其他版本的資源不是很好找。

《SKAM》劇裡使用的音樂都要向擁有這些歌的唱片公司購買版權,而最初這些音樂版權,唱片公司都限定《SKAM》只能在挪威國內使用,去年底擴大到北歐,而除此之外的國家地區《SKAM》都沒得到這些歌的授權,因此電視劇也就沒法在北歐之外正版播出了。雖然《skam》已經在很多國家火的不像話,卻仍然無法獲得引進版權,只能翻拍,加上原版,目前已有五個國家的版本,但是原版的地位還是無法超越的。

因為北歐獨特的社會環境,《SKAM》從各方面對於我們中國觀眾來說都可算“大尺度”,光是這群十五六七歲的高中生每一集裡動不動就開個party玩玩這件事就已經讓我們國家每天只能埋頭苦學的孩子們“目瞪口呆”了。

雖然《SKAM》不可能在中國播出,但劇中的配樂在網易雲音樂都有正版授權,熱心影迷也有整理歌單。不得不說,《SKAM》的神劇之神,在音樂的選擇這方面也是一大體現。整部劇完全沒有自己的原創音樂和歌曲,全部是加入現成的歌曲或片段,但對於劇情的推動或者氣氛的渲染渾然天成,不得不感嘆音樂編輯的審美。

比如在第一季最後一集,Eva最終決定和Jonas分手,併發生了最後一次分手激情(也是顛覆三觀的操作啊),此時BGM選用的是2015年愛爾蘭當紅炸子雞Hozier的首本名曲《Take Me To Church》,既對應了臺詞,又和情節走向形成反差,細想之下卻非常合理,的確極妙!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第三季裡Even和Isak溜進陌生人家的泳池游泳。在水下兩人互相試探對方,終於有了初吻,BGM配的是英國黑人R&B女歌手Des’ree的《I’m kissing you》。這首歌本身就是極其貼合這段劇情的唯美之作,更重要的是,此歌原來出自澳大利亞導演Baz Luhrmann 1996年拍攝的電影《後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影片是Even最喜歡的電影,而《I’m kissing you》在電影里正好也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水中親吻的主題,聲音和畫面的雙度重合直接昇華了《SKAM》的愛情主題,不得不讓人拍手叫好。

之前大火過的挪威網劇《SKAM》有哪些“萌”點戳中了你?

說實話,隔著千山萬水,跨種族跨文化的欣賞一個陌生國家的影視作品,能達到這樣的理解與共鳴不得不歸功於製作團隊在每一個細節之處的用心,直接讓你感受到了其真心。

《SKAM》是一部青少年成長劇,披著迷惑腐女的外殼,卻十分有教育意義。撕逼打架高小群體抽大麻開不完的趴體,但溫馨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才是圈粉利器。看似頹廢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閃光點和我們有過的缺點,從第一季到第四季,你能夠感受到每個人的成長和變化。

所以,最愛的腐劇,沒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