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戰士」常寶華駕鶴,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


文藝“戰士”常寶華駕鶴,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


圖說:相聲大師常寶華 官方圖

在相聲界,常家與侯家、馬家被稱作“中國三大相聲世家”。如今馬三立、侯耀文相繼去世,常家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也於昨天在北京海軍總醫院逝世,享年88歲。常寶華一生投身相聲事業,一輩子追求相聲的傳承與創新。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他在人間留下的藝術傳承卻始終長青。

不學文化不行


常寶華出生在天津一個貧苦的家庭裡,讀書對他來說只是個奢侈的念頭。幼年時對門家的孩子每天揹著書包上學,還給常寶華展示自己的課本和文具,這讓常寶華對讀書有了更深的渴望。大哥常寶堃從小就跟著父親常連安說相聲,出去演出,家裡的狀況漸漸好轉,也有了餘力供常寶華學習,於是常寶堃就通過自己的好朋友把常寶華介紹到天津的一個私立小學。可惜好景不長,八歲不到,在北京開茶社的父親來了一封信讓常寶華去北京學相聲,就這樣結束了常寶華一生中惟一一段校園生活,只有短短8個月。


文藝“戰士”常寶華駕鶴,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


圖說:常寶華舞臺舊影 VCG圖

初學相聲,常寶華是極為不情願的,那時相聲藝人地位比較低下,經常受到欺侮,“比要飯的強不了多少”。老爺太太們躺在榻上抽大煙,演員們就得對著榻前的竹簾子表演,甚至要給太監磕頭討紅包。常寶華想繼續唸書,可一大家子人要生活,現實讓他無可奈何。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相聲藝人才被稱為“文藝工作者”。常寶華說:“我是含著熱淚接受這一稱號的。”

儘管沒上成學,看書的習慣卻伴隨了常寶華一生。年少時,小人書成了常寶華最重要的知識來源。解放後,常寶華看書更多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標準——學的東西必須能學以致用,跟相聲不沾邊的絕對不看,和藝術相關的全都看。“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比如易卜生的獨幕劇、莫里哀的獨幕劇,這些都給我很多啟發。技好學,藝也不難掌握,但是我們的修養、素質不是學來的,是養成的。怎麼養成呢?不學文化不行。”

我就是老百姓


“創作不到點兒,表演不起眼兒,混了大半輩兒,弄個半熟臉兒。”晚年登臺時,常寶華常拿這句話總結自己的舞臺生涯。1951年常寶華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歷年來創作(包括合作)相聲、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國各報刊發表五十餘篇。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創作、撰文、著書、教學,在舞臺活躍70多年,徒弟包括趙福玉、牛群、侯耀華等。他的代表作品有相聲《帽子工廠》、小品《語言醫生》等。常寶華老先生在舞臺活躍70多年,將一輩子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相聲藝術,獲得了不少榮譽。除了相聲表演,他在上世紀70年代編創的《帽子工廠》引領了相聲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潮流,而創作的《追溯》,又開創了介於相聲和小品之間的舞臺風格。


文藝“戰士”常寶華駕鶴,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


圖說:常寶華去年參加《歡樂喜劇人》發言 網絡圖

藝術上德高望重,生活中的常寶華卻十分低調。2007年,常寶華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八寶山送別侯耀文,走向靈堂時卻被保安攔下。“這是常寶華!”隊伍中有人大喊,常寶華不斷向同來送別的觀眾打招呼、鞠躬,用虛弱的聲音說:“謝謝你們來看耀文,大家辛苦了。”這時一位觀眾喊道:“您是藝術家!”常寶華擺擺手嘆息道:“沒有,我就是老百姓,耀文也是老百姓。”一句話令眾人都很感動。

提攜後輩不遺餘力


在1988年的春節晚會上,長期與自己的侄子常貴田合說相聲的常寶華,與當時還不滿6歲的孫子常遠搭檔。如今,常遠已是開心麻花的簽約演員,在喜劇之路上也越走越遠。去年常遠參加《歡樂喜劇人》,冠軍之夜裡特意請來爺爺助陣。在表演完之後,常寶華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我們應該無時無刻的,去考慮怎麼去提升相聲的檔次。”


文藝“戰士”常寶華駕鶴,天堂又多了一份笑聲


圖說:常寶華、常遠參加春晚舊照 網絡圖

給青年相聲演員的俱樂部捧場,常寶華特意把攢底讓給對方,說這是別人的主場,他來說倒二。早些年開心麻花的舞臺劇宣傳難做,為了吸引媒體報道,每次工作人員邀請常寶華他都出席。即使走路已經需要靠家人攙扶,一登臺亮相,常寶華立馬精神抖擻,一句“我來陪你們說相聲”讓不少後輩動容不已。

常寶華先生去世的消息傳出後,馮遠征、徐德亮、曹雲金等均在微博上表達了對老先生的悼念。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發文悼念稱“相聲界又走了一位元老,欲哭無淚”。姜昆如此評價常寶華,他雖然年長,但一輩子如年輕人般的朝氣蓬勃;他是老藝術家,但是一輩子以文藝戰士的身份戰鬥在相聲的舞臺上;他留下的一篇篇作品將永遠地留在億萬觀眾的心裡;他播撒的歡笑,將永遠地愉悅中國人民的生活;他的功績,將永遠地銘刻在中國曲藝藝術的功德冊上。(本報記者 趙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