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此人排行三十,李逵差點被打死?歷史原型爲國捐軀,最後封神

說起梁山好漢中水下功夫最好的,想必很多讀者會投浪裡白條張順一票。原著中張順之兄張橫曾說道:

【我有個兄弟,卻又了得: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鈿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因此,人起他一個異名,喚做浪裡白條張順。】可以說張順的水下本事無人能出其右。惡鬥黑旋風(李逵更在水中吃盡苦頭,差點一命嗚呼)、水上抱冤等精彩情節都讓讀者對張順這個人物喜愛有加。但是如果論起張順最悲壯的事蹟,想必非徵方臘時湧金門歸神莫屬。那麼張順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為何又有好幾種版本?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

水滸此人排行三十,李逵差點被打死?歷史原型為國捐軀,最後封神

一、歷史記載的張順之死。

《水滸傳》中張順魂歸湧金門的情節,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在這裡不作多說。追根溯源,張順為國犧牲的事蹟,原型可參考南宋末年,因援救襄陽與蒙古軍血戰而死的民兵部將張順,據《宋史●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九●忠義五》記載:【張順,民兵部將也。襄陽受圍五年,……求將,得順與張貴,俗呼順曰“矮張”,貴曰“竹園張”,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俾為都統。……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至,踴躍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屍溯流而上,被介冑,執弓矢,直抵浮樑,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通過《宋史》的描述,一位不畏強敵、為國獻身的英雄張順形象躍然紙上,這位張順無愧於一位英雄。無巧不成書,水滸續書《蕩寇志》中武松車輪戰力盡身亡時【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挺棍怒目,威風凜凜】的情景與歷史上張順犧牲的模樣十分相似,《蕩寇志》雖然是站在反對梁山的立場上,但是對打虎英雄武松始終懷有一絲敬畏。可見,像張順、武松這樣的英雄,無論是敵是友,都不禁為其崇高的精神所感染。


水滸此人排行三十,李逵差點被打死?歷史原型為國捐軀,最後封神

二、吳讀本《水滸傳》中的張順之死。

明代吳從先在《小窗自紀》中寫下過一篇讀《水滸傳》,這本《水滸傳》與今天所見的《水滸傳》諸本大不相同。其中亦有關於張順之死的記載:【江以師銳不果用,用檄諸聚落之不服順者,過皆擒之,不下百蔞……於是擇燕青、戴宗、林沖、張順等,投戈易服,潛攬西湖,……歸則整徒眾,扣河北而河北平,擊山東則山東定。方臘竄跡富春,江儀圖之,宋摯其尾,因而大擾西湖,朝廷震動。江啻失一張順耳,不得已而招之降。江遂甘心焉。及江請方臘以贄,而方臘受馘。功高不封,竟斃之藥酒中。嗚呼!宋之君臣亦忍矣哉!】

通過吳從先的評論,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在吳讀本《水滸傳》中,宋江等沒受招安時就已經平定了河北高託山和山東張仙兩股寇盜,之後又打算南擊方臘,沒想到宋軍想要趁機消滅宋江等,兩軍在西湖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這個過程中,張順戰死,但宋軍顯然也沒佔到便宜,所以最後不得已招安了宋江等人。之後宋江等又打敗並活捉了方臘,宋庭卻用毒酒害死了宋江。由此可見,在吳讀本《水滸傳》中,張順的結局比較另類,是在與官軍的戰鬥中犧牲的。而張順的死,最終換取了朝廷對宋江等的招安,也算得上是“死得其所”了。

水滸此人排行三十,李逵差點被打死?歷史原型為國捐軀,最後封神

三、《宋史演義》中的張順之死。

清代蔡東藩的《宋史演義》中也寫到了張順之死,在第五十六回《知海州收降及時雨破杭城計出智多星》中有詳細記載:【官軍倒也照允,待至夜餐以後,張順扎束停當,帶著利刃,入帳辭行。……踅至湧金門外,時將夜半,遠見城樓上面,尚有數人守著。張順等即脫了上衣,各帶短刀,攢入池內,慢慢兒摸到城邊。見池底都有鐵柵攔定,裡面又有水簾護住,張順用手牽簾,不防簾上繫有銅鈴,頓時亂鳴。慌忙退了數步,伏住水底。但聽城上已喧聲道:“有賊有賊!”譁噪片時,又聽有人說道:“城外並無一人,莫非是湖中大魚,入池來遊么?”既而譁聲已歇,張順又欲進去。張橫道:“裡面有這般守備,想是不易前進,我等還是退歸罷。”三阮亦勸阻張順,順不肯允,且語道:“他已疑是大魚,何妨乘勢進去。”一面說,一面遊至柵邊,柵密縫窄,全身不能鑽入,張順拔刀砍柵,分毫不動,刀口反成一小缺,他乃用刀挖泥,泥松柵動,好容易扳去二條,便側身挨入。那懸鈴又觸動成聲,順正想覓鈴摘下,忽上面一聲怪響,放下閘板,急切不及退避,竟赤條條被他壓死。煞是可憐。】

此書中張順與水滸一樣,最終也是死在湧金門下,不過卻是被閘板壓死,最終宋江等攻破杭州後悄然歸隱,而張順最終也被立廟祭祀,功績並沒有被磨滅。

綜上可知,除吳讀本《水滸傳》外,其餘各類關於張順的結局都是寫其為國捐軀,可見這也是張順結局的主流,正應了《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張順的讚語:“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作為歷史上的抗敵英雄,張順在死後能受到後世如此褒讚,可謂是死而無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