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追赶超越 让咸阳百姓生活更美好

7月2日,咸阳市市长卫华在古渡廊桥会客厅接受了华商报社总编辑杨君的专访。

古渡廊桥横跨渭河,与渭河两岸景观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卫华如数家珍地向杨君一行介绍了古渡廊桥上每张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咸阳不但有中华第一帝都的历史荣光,也曾是享誉全国的“纺织城”“电子城”。咸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成为西部最具成长性、最具发展后劲的区域之一。对于“咸阳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卫华郑重地答道:“在于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速度到质量效益

咸阳经济正向着高质量发展升级

华商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卫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实力更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40.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3197.21亿元、1053.59亿元、2382.67亿元。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147.9亿元,彬州、三原、兴平进入全省十强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二是质量更优。工业经济结构加速优化,2013年以来,非能化产业年均增速高出能化产业6.3个百分点,能源化工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45.7%下降到2017年的36.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017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552.6亿元、331.16亿元,稳居全省第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5个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6.8%,袁家村、马嵬驿、龙泉公社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称号,“乡村旅游看咸阳”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基础支撑更有力。咸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咸阳绕城全线贯通,银西高铁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水利制约瓶颈有效突破,东庄水库开工建设,亭口、红岩河等水库加快推进,渭河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羊毛湾引水、张家山群泉等工程建成。智慧社会建设模式在全省复制、全国推广,促进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民生实惠更多。2016年、2017年脱贫4.6万户17.22万人,占2015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63万人的58.1%。2017年,咸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46元、11430元,比2012年增加8488元、3966元,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三个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咸阳在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工业强市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围绕发展“三个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咸阳有哪些重要举措?

卫华:近几年,咸阳坚持技术改造调存量、培育新兴优增量,下决心对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

一是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咸阳曾是享誉全国的“电子城”,但由于彩虹集团转型遇到问题,“电子城”的名片没以前靓了。从2012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阳提出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目标,历经3年商务谈判,2015年12月,启动了总投资280亿元的8.6代液晶面板项目,今年7月该项目实现量产;已带动总投资390亿元的19户配套企业落户咸阳,冠捷400万台电视整机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从石英砂到玻璃基板、到液晶面板、到电视整机全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成功转型,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二是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300万辆汽车工程”重大机遇,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放大秦星汽车优质资产撬动作用,加大战略投资者招商力度,与比德文控股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总投资200亿元的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西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开工,5万辆商用车今年10月投产,25万辆乘用车明年投产。雷丁秦星汽车项目的引进,起到了“落一子而活全局”的作用,带动了产业链的加速形成,目前,总投资100亿元的武功军民融合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及投资100亿元的30家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咸阳,渭河汽车工业走廊初具雏形。

三是推动纺织业退城入园。咸阳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城”。但受宏观市场以及经营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企业设备陈旧、经营困难、纺织职工收入低。从2011年开始,我们规划建设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推进企业退城入园中转换机制、升级装备、延伸链条、激发活力,完成了4户(国棉一、二、七、八厂)市属纺织企业退城入园,陕西杜克普、湖南和立东升、方圆高科等企业相继入驻,纺织工业园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园区、第三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以上这三个产业的发展是咸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缩影。经过持之以恒调整结构,2017年,咸阳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医药、建材、纺织等七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2984.59亿元,比2012年高出858.97亿元,产业竞争力更强。以“两区两园”为龙头、25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产业布局更优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74户,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5.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科技含量更高。

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三个经济”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发挥交通区位这一陕西突出优势,为咸阳推进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发展“三个经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高端化,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培育大数据产业,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清洁化、循环化发展。二是农业品牌化,扎实做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扩大“咸阳马栏红”等品牌影响力,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三是服务业特色化,发挥区位交通以及文化优势,加快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打造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合力共建大西安

打造西北最具影响力“朋友圈”

华商报: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机遇,咸阳如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卫华: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成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发挥对西北地区开放开发引领支撑作用。咸阳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深化协同,努力为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作出更大贡献。

龙头强,带动才有力。一个做大做强的大西安对咸阳发展是长期利好。咸阳主城区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化与西安、西咸新区协同发展,以更有力举措推进西咸一体化。按照“三城两带”空间布局,以国际化标准推进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建设,改造提升咸阳主城和渭河南城;全面建成横穿城区17km的渭河水生态带,打造渭河“一河两岸”都市会客厅;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城市北部建成汉帝陵森林景观带,让“一城绿树半城湖”成为咸阳生态宜居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咸阳13个县市区既承接大西安辐射之利,是大西安的经济腹地;又担当带动周边发展之责,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咸阳将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县联手发展,县域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渭河汽车工业走廊和高端能化基地一南一北2个增长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将把县域和重点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发挥彬州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三原、泾阳、礼泉、乾县、武功建成大西安的卫星城,在全市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

华商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和高铁时代快速到来,咸阳由过去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腹地,转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驿站、向西开放前沿阵地,咸阳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将如何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

卫华:改革开放天地宽。立足新时代,咸阳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拥抱世界,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

我们将以基础设施大联通促进大开放,积极服务银西高铁及高速公路建设,抓好11条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谋划通用机场、货运机场、运煤专线和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加快构建起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的交通物流体系,在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上先行一步。我们将树立“抓开放就是抓招商,抓招商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实施工业主导战略,聚焦打造产业集群,大招商、招大商,以大招商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我们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大开放,主动对标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系统谋划、标本兼治,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咸阳品牌,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再梳理取消或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梳理公布第三批“最多跑一次”事项。组建市级行政审批局,将目前在13个县市区运行的“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推广到市级层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今年10月底前实现省市县镇四级联网,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华商报:“大班额”现象突出,主城区“上学难、大班额”等教育问题一直是各地一个普遍问题,咸阳在破解这些问题过程中都有哪些举措?我们注意到,连续多年来,咸阳市每年为群众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卫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以来,咸阳民生投入累计达到1262.75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2.9%。连续5年每年投资100亿元左右,为群众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民生问题。今年的30件惠民便民实事已完成投资81亿元。

经过持续努力,我们办成了一批大事,投资17亿元,经过5年建设,建成西北最大、全国一流的市民文化中心。投资8.9亿元,建成省十六运主场馆—奥体中心;投资约2亿元,建成综合体育游泳馆。随着双照湖的建成投用,咸阳进入“南有咸阳湖、北有双照湖”的“双湖”时代。

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制定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并提请人大审议监督,每年对落实规划情况进行检查,2013年到2017年,全市教育基础设施累计实施项目2547个、完成投资56.5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635万平方米。市区两级先后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加强主城区教育设施建设,文林学校、英才学校已经建成,市实验中小学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彩虹第二中学将于2019年秋季建成招生,新渭城中学将于2020年春季建成使用,从而为解决主城区“上学难”“大班额”问题提供支撑。正是持之以恒加大教育投入,13个县市区提前两年全部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下一步,我们将拿出更多财力、更有力举措惠民生、促共享。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4个贫困县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459个贫困村达标退出、7.41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重点,严格落实“五项清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管理减排、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并举,标本兼治,真正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把每年为群众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认真落实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继续加大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下大气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看病难”等问题,让咸阳人民群众生活更有质量、更加美好。 华商报记者 王斌 实习记者 魏山刚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