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追趕超越 讓咸陽百姓生活更美好

7月2日,咸陽市市長衛華在古渡廊橋會客廳接受了華商報社總編輯楊君的專訪。

古渡廊橋橫跨渭河,與渭河兩岸景觀相得益彰、融為一體,衛華如數家珍地向楊君一行介紹了古渡廊橋上每張歷史照片背後的故事。咸陽不但有中華第一帝都的歷史榮光,也曾是享譽全國的“紡織城”“電子城”。咸陽經濟總量居全省第三,成為西部最具成長性、最具發展後勁的區域之一。對於“咸陽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大特點是什麼”這一問題,衛華鄭重地答道:“在於堅定不移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從速度到質量效益

咸陽經濟正向著高質量發展升級

華商報:黨的十八大以來,咸陽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衛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緊盯追趕超越目標,踐行“五個紮實”要求,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實力更強。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340.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3197.21億元、1053.59億元、2382.67億元。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達到147.9億元,彬州、三原、興平進入全省十強縣。先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二是質量更優。工業經濟結構加速優化,2013年以來,非能化產業年均增速高出能化產業6.3個百分點,能源化工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佔比由2012年的45.7%下降到2017年的36.6%。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2017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552.6億元、331.16億元,穩居全省第一。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5個縣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6.8%,袁家村、馬嵬驛、龍泉公社榮獲中國十大美麗鄉村稱號,“鄉村旅遊看咸陽”成為一張靚麗名片。

三是基礎支撐更有力。咸陽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咸陽繞城全線貫通,銀西高鐵加快推進,交通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水利制約瓶頸有效突破,東莊水庫開工建設,亭口、紅巖河等水庫加快推進,渭河綜合治理全面完成,羊毛灣引水、張家山群泉等工程建成。智慧社會建設模式在全省複製、全國推廣,促進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

四是民生實惠更多。2016年、2017年脫貧4.6萬戶17.22萬人,佔2015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63萬人的58.1%。2017年,咸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246元、11430元,比2012年增加8488元、3966元,群眾生活更加殷實。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以“三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華商報:咸陽在推進轉型發展,建設工業強市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績?圍繞發展“三個經濟”、推進高質量發展,咸陽有哪些重要舉措?

衛華:近幾年,咸陽堅持技術改造調存量、培育新興優增量,下決心對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進行戰略調整。

一是振興電子信息產業。咸陽曾是享譽全國的“電子城”,但由於彩虹集團轉型遇到問題,“電子城”的名片沒以前靚了。從2012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陽提出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的目標,歷經3年商務談判,2015年12月,啟動了總投資280億元的8.6代液晶面板項目,今年7月該項目實現量產;已帶動總投資390億元的19戶配套企業落戶咸陽,冠捷400萬臺電視整機項目建成投產,形成了從石英砂到玻璃基板、到液晶面板、到電視整機全產業鏈,電子信息產業成功轉型,正朝著千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二是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搶抓省委、省政府實施“300萬輛汽車工程”重大機遇,把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來培育,放大秦星汽車優質資產撬動作用,加大戰略投資者招商力度,與比德文控股集團達成合作協議,總投資200億元的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西部產業基地項目落地開工,5萬輛商用車今年10月投產,25萬輛乘用車明年投產。雷丁秦星汽車項目的引進,起到了“落一子而活全局”的作用,帶動了產業鏈的加速形成,目前,總投資100億元的武功軍民融合新能源商用車項目及投資100億元的30家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落戶咸陽,渭河汽車工業走廊初具雛形。

三是推動紡織業退城入園。咸陽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城”。但受宏觀市場以及經營體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企業設備陳舊、經營困難、紡織職工收入低。從2011年開始,我們規劃建設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在推進企業退城入園中轉換機制、升級裝備、延伸鏈條、激發活力,完成了4戶(國棉一、二、七、八廠)市屬紡織企業退城入園,陝西杜克普、湖南和立東昇、方圓高科等企業相繼入駐,紡織工業園先後被評為首批全國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試點園區、第三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

以上這三個產業的發展是咸陽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縮影。經過持之以恆調整結構,2017年,咸陽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食品、電子信息、醫藥、建材、紡織等七大支柱產業總產值達到2984.59億元,比2012年高出858.97億元,產業競爭力更強。以“兩區兩園”為龍頭、25個省級縣域工業集中區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產業佈局更優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74戶,高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55.5億元,佔規模工業總產值的8%,科技含量更高。

省委、省政府作出發展“三個經濟”的戰略部署,有利於發揮交通區位這一陝西突出優勢,為咸陽推進高質量發展指引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把發展“三個經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工業高端化,重點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2個千億元產業集群和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2個500億元產業集群。同時,著力培育大數據產業,提升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競爭力,推動能化產業高端化、清潔化、循環化發展。二是農業品牌化,紮實做好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擴大“咸陽馬欄紅”等品牌影響力,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三是服務業特色化,發揮區位交通以及文化優勢,加快壯大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打造全國重要物流節點城市;發揮文化資源富集優勢,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把文化旅遊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

合力共建大西安

打造西北最具影響力“朋友圈”

華商報: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機遇,咸陽如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衛華:今年1月,國務院批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標誌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關中平原城市群將成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發揮對西北地區開放開發引領支撐作用。咸陽將搶抓機遇,發揮優勢,深化協同,努力為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作出更大貢獻。

龍頭強,帶動才有力。一個做大做強的大西安對咸陽發展是長期利好。咸陽主城區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深化與西安、西鹹新區協同發展,以更有力舉措推進西鹹一體化。按照“三城兩帶”空間佈局,以國際化標準推進大西安(咸陽)文體功能區建設,改造提升咸陽主城和渭河南城;全面建成橫穿城區17km的渭河水生態帶,打造渭河“一河兩岸”都市會客廳;結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在城市北部建成漢帝陵森林景觀帶,讓“一城綠樹半城湖”成為咸陽生態宜居城市最靚麗的名片。

咸陽13個縣市區既承接大西安輻射之利,是大西安的經濟腹地;又擔當帶動周邊發展之責,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咸陽將把縣域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縣聯手發展,縣域聯動發展,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渭河汽車工業走廊和高端能化基地一南一北2個增長極。城鎮化與工業化相輔相成,將把縣域和重點鎮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發揮彬州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把三原、涇陽、禮泉、乾縣、武功建成大西安的衛星城,在全市形成多點支撐的格局。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打造內陸開發開放新高地

華商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和高鐵時代快速到來,咸陽由過去不沿邊不沿海的內陸腹地,轉變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第一驛站、向西開放前沿陣地,咸陽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將如何用好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

衛華:改革開放天地寬。立足新時代,咸陽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區域經濟,在更大範圍擁抱世界,打造內陸開發開放新高地。

我們將以基礎設施大聯通促進大開放,積極服務銀西高鐵及高速公路建設,抓好11條國省幹線公路工程,謀劃通用機場、貨運機場、運煤專線和高速連接線等項目,加快構建起陸空一體、多式聯運的交通物流體系,在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上先行一步。我們將樹立“抓開放就是抓招商,抓招商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圍繞實施工業主導戰略,聚焦打造產業集群,大招商、招大商,以大招商推進大開放、促進大發展。我們將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大開放,主動對標上海、江蘇、浙江等先進地區,系統謀劃、標本兼治,把營商環境打造成咸陽品牌,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再梳理取消或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審批事項,年底前梳理公佈第三批“最多跑一次”事項。組建市級行政審批局,將目前在13個縣市區運行的“一枚印章管審批”全面推廣到市級層面。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今年10月底前實現省市縣鎮四級聯網,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

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華商報:“大班額”現象突出,主城區“上學難、大班額”等教育問題一直是各地一個普遍問題,咸陽在破解這些問題過程中都有哪些舉措?我們注意到,連續多年來,咸陽市每年為群眾辦好30件惠民便民實事,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衛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3年以來,咸陽民生投入累計達到1262.75億元,佔到財政總支出的82.9%。連續5年每年投資100億元左右,為群眾辦好30件惠民便民實事,著力解決群眾最急最盼的民生問題。今年的30件惠民便民實事已完成投資81億元。

經過持續努力,我們辦成了一批大事,投資17億元,經過5年建設,建成西北最大、全國一流的市民文化中心。投資8.9億元,建成省十六運主場館—奧體中心;投資約2億元,建成綜合體育游泳館。隨著雙照湖的建成投用,咸陽進入“南有咸陽湖、北有雙照湖”的“雙湖”時代。

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制定了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並提請人大審議監督,每年對落實規劃情況進行檢查,2013年到2017年,全市教育基礎設施累計實施項目2547個、完成投資56.58億元,新建和改擴建校舍635萬平方米。市區兩級先後投入15億元財政資金,加強主城區教育設施建設,文林學校、英才學校已經建成,市實驗中小學改擴建項目建成投用,彩虹第二中學將於2019年秋季建成招生,新渭城中學將於2020年春季建成使用,從而為解決主城區“上學難”“大班額”問題提供支撐。正是持之以恆加大教育投入,13個縣市區提前兩年全部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

下一步,我們將拿出更多財力、更有力舉措惠民生、促共享。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今年4個貧困縣如期高質量脫貧摘帽、459個貧困村達標退出、7.41萬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確保2020年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夠格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打好藍天保衛戰為重點,嚴格落實“五項清單”,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措並舉,管理減排、工程減排、結構減排並舉,標本兼治,真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把每年為群眾辦好30件惠民便民實事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認真落實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繼續加大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下大氣力解決“擇校熱”“大班額”“看病難”等問題,讓咸陽人民群眾生活更有質量、更加美好。 華商報記者 王斌 實習記者 魏山剛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