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寺:淄川普照寺與桓台華嚴寺

淄川普照寺 該寺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留仙湖公園內,俗名大佛寺,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名寺,約建於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年)或統稱為北齊時代(550-577年),毀於1966年,原址在淄川縣城東北角。唐朝時期為法相宗三祖慧沼弘法處,當時寺內有石佛臺座,上刻飛天像;又有李邕所書《尊勝陀羅尼經》經幢,並且建有八角十三層石塔。

普照寺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露天石佛為主體,左右兩廂房配室,構成了一組古樸典雅的民族寺廟建築群體,寺中有大小佛像43尊,造型各異,各具特色,特別是千手觀音和露天石佛都採用墨玉石雕制,法相莊嚴,氣勢恢宏,莊嚴肅穆。露天石佛高10多米,周長11米,重達100多噸,蔚為壯觀,是國內規模較大的單體石佛。

該寺享有盛名1500多年,與唯識三祖住持該寺是分不開的。慧沼大師是玄奘、窺基的弟子,精通唯識法相之學,因此當時被稱為“唯識三祖”或“淄州大師”。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並參禪《大寶積經》,對法相唯識教義的闡揚作出了傑出貢獻。據專家考證,日本法相宗的流傳就源於唐淄州慧沼大師弘法盛地普照寺。

據《淄博市志》記載,淄博地區的佛教在東漢時期開始形成;南北朝時期盛行建寺造像;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時期時衰時盛。民國前期有所發展,但破壞也相當嚴重。直到解放後17年間,普照寺仍保存了完整的山門、大殿、石雕巨佛、墨跡經幢等大量珍貴文物。然而文革浩劫使千年古剎夷為平地,寺院也改做他用。

上世紀90年代初,普照寺的重建籌備工作正式啟動。在重建古剎時,察訪到一張1964年攝製的石佛照片,為恢復石佛原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92年6月,在政府支持下開始重建工程,並對外開放。新建寺院佔地20畝,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露天石佛,並以左右兩廂房對稱呼應融為一體。金碧輝煌的建築,古樸典雅的寺院,普照寺自此法幢高樹,慧燈續燃,被宗教部門定為佛教活動場所。

桓臺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桓臺縣田莊鎮高樓村西北角,寺名從《華嚴經》而來。據《新城縣誌》記載:“新城佛寺十二,崔樓之洪福,高樓之華嚴最著。洪福志乘謂唐建,華嚴或以為唐或以為魏,莫能明也。”《新城縣誌》所收的《重修華嚴寺碑記》又載:“高樓有華嚴寺,故老相傳建自隋代。”《齊乘》《通志》《輿地》諸書,“略諸蘭著,獨載茲寺,其來之遠可知也”。由此可知,華嚴寺建成的確切年代雖不可考,但說它是隋唐建築應當是無誤的,算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華嚴寺是明清兩代重修後的面貌。

華嚴寺原來規模宏大,南北長120米,東西寬40多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基址高出地面2米。從南向北依次有山門、四大王殿、大雄寶殿、百子殿,所有建築都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是古代寺院中比較典型的三進院落。

正殿為大雄寶殿,是華嚴寺的主體建築。殿長26米,進深10米,高17米,磚木結構,飛簷斗拱,瓴瓦單簷,頂部覆蓋著綠琉璃瓦(現大部分換為紅瓦),正脊兩端有吻獸,正中安放著麒麟寶葫蘆寶頂;垂脊走獸,排列有序。殿內有合抱的8根圓木柱,斗拱碩大,形制古樸,使大殿顯得更加壯觀雄偉。殿內橫樑立柱上貼著金色彩繪的祥雲蛟龍,瑤草奇花,栩栩如生。殿內磚砌的高大神臺上,奉有藥師琉璃光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三尊高大的金身佛像,面相慈祥,端坐於須彌座上。佛像背光處由神鳥、飛天、瑞草、祥雲組成,懸塑製作手法,立體感很強。三世佛塑像前另塑菩薩侍立。大殿西山上塑有十八羅漢,身材勻稱準確,衣冠紋飾自然,著色彩繪逼真,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活靈活現,給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覺。大殿內的橫樑豎柱也是懸塑手法制成的盤龍、火珠、巨濤等,色彩豔麗,形制複雜,獨具匠心。

大雄寶殿前左、右各有廂房3間,都是硬山式臺梁結構,青磚瓦、前出廈。東廂奉供著武聖關羽的塑像,西廂房供奉著閻羅君。特別是閻羅面如鍋底,相貌威嚴。判官捧著生死簿、牛頭馬面執繩索刀叉,面目猙獰,站立兩旁。後牆壁畫是刀山、火海、油鍋、刀鋸等陰曹地府景觀,令人毛骨悚然。

大雄寶殿後面是第三進院落,建有“百子殿”3間,形制如廂房,也是磚木結構,木椽單簷。殿內中間是送子娘娘塑像,相貌善良溫厚,兩側塑的是群童像。古時盼兒盼女的善男信女,紛紛來此求子祈福。

華嚴寺是桓臺縣歷史上12座佛寺中碩果僅存的一座,其整組建築規模宏大,殿宇輝煌,佈局嚴謹,參差錯落,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4年,華嚴寺被定為淄博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愛穎 劉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