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清朝修的明史不可信?

糠稀糠稀吃糠喝稀


确切的说,清朝为了修明史,整整花了94年时间。

与其说是在修明史,不如说是在编明史。

单说《明史》我们或许不会太熟悉,但要说《二十四史》很多人就会有印象了,二十四史是被历代奉为最专业的官方史书,而《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那么有些人要问了,为什么没有《清史》呢?这个我们随后解答。

王朝鼎替旧朝后,都会为前朝修史来彰显自己替代前朝的必然性和正统性,清朝也不例外,只是前朝是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修《明史》了。


和历代新兴王朝一样,满清入关后的顺治二年就着手编修《明史》,其实当时说清朝鼎定天下还为时过早,南明当时还控制着长江南岸,大顺,大西的势力还控制着中国的西部和西南,大家和满清这个外来者打的如火如荼。这个时候要说已经可以修《明史》了那真是有点为时过早了,但满清还是撸起袖子开始干了,为什么呢?

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修《明史》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向全天下宣告清朝替代明朝已经是不可逆的事实,同时也想告诉南明诸位,我大清就没把你们当盘菜,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了。

二,通过修《明史》来招抚一些明朝的遗臣,使其认为大清是真正替明朝着想,为明朝所为的,甚至可以吸引他们来为故国修史。

三,通过修《明史》来逐步消除扭转汉人对明朝的记忆和观感,尽管在初期的修撰过程中,很多都美化了明朝帝王,其意是为了安抚贰臣遗民们的故国之念,到了乾隆时期,

就通过一系列丑化来贬低明朝了,这个时候的人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许久,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明朝是什么样子了,然后看到的《明史》就是明朝政治黑暗,特务横行,昏君遍地,大清取代明朝正可谓是应天顺人,合理合法合情云云。

其实历朝历代修史,都是难免会有一些偏向性和指引性的,那就是本朝取代前朝一定是必然,前朝一定是有它灭亡的道理,这也是难以做到全部中立公正的通病,但大体还是按照史官的记录而行的,虽然也有某些改历史的皇帝,但像清朝这样,康,雍,乾三代一起改,那就是刻意的了。


这一改就是改了将近一百年。

清朝修《明史》的政治意义是巨大的,所以统治者们必须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修史,民间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就是证明。

而对官方版的《明史》,史学大师谢国祯曾经指出《明史》尽数毁灭不利于清朝之史实

又讳言明朝驱逐蒙古与漠北,亦如讳言后金臣服明朝与东北,简单的说就是,凡是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全部抹除了,而我们最常见的武英殿本的《明史》那是对明朝帝王极尽诋毁抹黑之能,此等史书的价值,我们可想而知。


这里举两个例子:

如“明史·诸王世表二”中对鲁王朱以海的“记载”:“以海,肃五子,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州,既监国于绍兴。大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十一年,成功使人沈之海中。”这是明史中说郑成功谋杀鲁王的记载。

而1959年金门构工部队于旧金城东炸山采石,意外在西红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圹,后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后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博士研考,亦使鲁王真冢重现人间。鲁王墓的发现确定了“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中杀死并非事实,奉明正统的郑成功着实被满清黑了一把。

又如“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中记载:“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这就宣称张献忠在四川杀了“6万万人”而有明一代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公元1600年左右,最高才2亿人,这多出来的“4亿人”,哪来的?

当年齐国史官记史“崔抒弑其君。”齐相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史官杀了。继任的史官还 是坚持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史官仍然坚持这样写,也被杀了。而第四个史官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三位史官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史官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 了。


汉朝司马迁不仅客观记录刘邦的龌龊(好坏都记录,公正客观),还敢记录当朝的皇帝汉武帝的过错,被皇帝威胁而不改;唐朝皇帝不得过问史官记录;明朝士大夫痛骂皇帝更是家常便饭。

也只有到了清朝,民间修明史的一律杀头,只能政府修,这样的史书可想而知,可信否?

推荐大家看万氏《明史稿》


关河南望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宣告大明王朝的成立。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紫禁城,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同年,满清入关,清朝取代了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和历代新兴王朝一样,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年就着手编修《明史》,清朝《明史》修纂断续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为九十五年,前后参与人数达一百九十余人。而司马迁写《史记》,写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多年历史,也才花了13年,为何《明史》要修那么久呢?为什么会有清朝修的明史不可信这种说法产生呢?

下面来分析一下顺治朝的编修。

顺治朝,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等人加入操办此事。可见修史的积极性很高,但从客观条件上并不成熟。南明与清廷划江而治,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残余势力还把控着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广大区域,战争未息,经济凋敝,平定叛乱和实现统一才是当务之急。

(顺治)

所以编修《明史》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将清廷显示为一个替代明朝的正统政权,这对于消减汉人反清情绪,对于占领全国都是颇为必要的;另外便于怀柔、笼络与安排已经归附清廷的汉族文官。明代历史纷纭复杂,史料史籍混乱歧异,清理考订十分繁难,清顺治朝确实尚不具备纂修一部高质量《明史》的条件;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当时并无修成正史的决心,开设明史馆,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基于传统的史学意识 。

再次,康熙、雍正、乾隆朝纂修《明史》过程。

康熙初年,发生出“哭庙案”、“通海案”、“奏销案”、“庄氏史狱”等多项惨烈大案,残酷打击汉人士绅。尤其是“庄氏史狱”涉私修明史,办案中搜缴出许多私修明史的文稿与史料。加上民间积极私修明史,引起统治者注意,所以康熙朝再修《明史》也是出于维护统治。其政治目的阻碍了编纂方法、编纂行为。

(康熙)

另外清朝三代皇帝都进行修改《明史》,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特点,史书要客观公正记录前朝事迹,虽然也有李世民、朱棣等人篡改历史,但只是个例,而清朝三代皇帝修改明史,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少被刻意修改的部分,这就引人无限遐想了。

(雍正)

最后,清修《明史》时,对明代某些重大问题众说纷纭。

如建文帝下落、靖难之役、英宗复辟、大礼议等。建文帝下落是史实无征而带来裁决的困难;靖难之役、英宗复辟、大礼议则有史实记载,但评价困难。从纂修官的言论看来,《春秋》义理、名教、惩劝等思想也影响着纂修官对史事的裁决,有些评论或争论的结果直接影响殿本《明史》的定论。再加上张廷玉版的《明史》在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时,后面的“赞曰”都最大限度的引用赞美之词,有些确实犯了错的皇帝,明史中也是找太监或文人背锅,很少有篡改污蔑明朝皇帝的地方。所以有些人就会怀疑其客观性。

(乾隆)

不过总的来说,《明史》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越后汤泽


因为这些人对《明史》完全无知。

明修《元史》,清修《明史》。

明朝修篡《元史》的时候,速度相当快,半年就搞定了,而史学家怎么评价呢?



钱大昕批评: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

【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

徐一夔批评:

【顺帝在位三十六年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贯穿

《四库提要》批评:

《元史》之舛驳,不在蒇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骤。……今观是书,三公宰相分为两表,礼乐合为一志,又分祭祀舆服为两志,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而删除艺文一志,收入列传之中,遂使无传之人所著皆不可考,尤为乖迕。又帝纪则定宗以后宪宗以前阙载者三年,未必《实录》之中竟无一事,其为漏落显然。是则濂等之过,无以解于后人之议。】

魏源批评:

【宋濂、王祎皆系文士,疏于考订,昧于衮钺,有史才而无史学、史识。八月成书,是以疏舛四出,在诸史中最为荒芜

在后世各个史学家的评价中,明朝修的《元史》就是粗枝滥造的东西,不堪入目,被史学界所抨击。

现在,有一种很奇特的论调。修史时间短就是好事,就是真实可信的,修史时间长了,就是编造,就是抹黑。

还有这种奇葩思维,真是令人惊叹。认真细致倒成了罪过,敷衍了事却是好事?

我对明朝诸皇帝就没有什么好感,如果让我来写一部《明史》,我要抹黑他们,还用九十年时间?我一个星期就能把他们的丑事全部曝光,还能拿出各种确凿的证据付在旁边,让大家欣赏。



不信来看。

清修《明史》有很多模糊和遗漏的地方。故意给朱元璋遮掩罪恶。但我们能从其它史料上翻出来。

一、朱元璋残忍杀害功臣傅友德

先看看清修《明史》的记载:

【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借召还。又明年赐死】 ――《明史·傅友德传》

【冬十一月乙丑,颖国公傅友德坐事诛】 ――《明太祖本纪》

死亡方式――【又明年赐死】



分析:如果按《明史》这个记载,傅友德似乎罪有应得,“坐事诛”,是什么事?没说,好像与前文的侵占农田有关,获罪赐死,显得朱元璋仁至义尽似的。

但另一部史书《国榷》,就把原因和过程记载得很详细了:

【以蓝玉诛,内惧。定远侯王弼谓上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

上闻之。会冬宴,撤馔未尽,友德起。上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传语以首入,顷之,友德提二首至,上惊曰:“何忍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上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 ――《国榷》

这就一目了然,夺兵权杀人,没有任何罪名,就是要杀,找借口杀。“上惊曰”、“上怒”

把朱元璋那个虚伪残忍的嘴脸完全暴露无遗!

通过这个情节,两本史书的记载截然不同,即然有人说清修《明史》是抹黑了明朝,那好,我们就按《国榷》的记载来,显得明太祖好威风啊!

再来个明成祖朱棣的。

二、残忍且阳萎的明成祖朱棣

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 帝颇觉, 然宠二人不发, 二人自惧缢死。帝怒, 事起贾吕, 鞫贾吕侍婢, 皆诬服云: “欲行弑逆。”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 皆亲临剐之, 或有面诟帝曰: “自家阳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后帝命画工图, 贾吕与小宦相抱之状, 欲令后世见之”】



两千八百个太监宫女,都被活剐了,朱棣还亲自观刑,残忍不残忍?

有宫女骂他:“你自己阳萎,宫女们才找小太监,有什么错?”

大家要注意,《李朝实录》是朝鲜的史书,这个国家对明朝是忠心耿耿,明朝灭亡以后,还坚持使用明朝的年号,他们有什么理由抹黑明朝?

真没有想到吧,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原来还有这种不可告人的隐病!

如果清修《明史》真想抹黑他,这么好的素材能轻易放过?

再给大家看看《明史》是怎么替明英宗朱祁镇遮羞的。

三、明英宗朱祁镇当带路党诈关门

《殊域周咨录》中的记载:

【甲戌,

虏拥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币,约赂至即归驾。都督郭登闭门不纳。上城谢曰:“赖宗庙社稷神灵,天下有君矣。” 上传旨曰:“朕与登有姻连,何外朕若此!”登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闭。”随侍校尉袁彬以头触门大呼。于是广宁伯刘安、孙祥、霍瑄等括公私金银共万余两出迎驾。】



看这幅可怜兮兮的无耻嘴脸。

清修《明史》这样记载:

【初,英宗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

一个“过”字,一个“拒”字,马上就显得朱祁镇英姿飒爽,理直气壮。也为后来郭登倒霉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再给大家看一些清修《明史》中隐没不记的史料:

四、荒唐透顶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外纪》中的记载:

①喜欢外族女人

【永矫旨索佐家回女善西域舞者,得十二人,以进歌舞。达昼夜,顾犹以为不足。乃讽上,请召诸侯伯中故色目籍家妇人入内驾,言教舞而择其羡者留之,不令出】




②赞美皇宫火灾

【至九年,宁王宸濠献新样四,时灯数百,穷极奇巧。临献复令所遣人亲入宫悬挂,其灯制不一,多着柱附壁以取新异。上复于廷轩间,依栏设毡幕,而贮火药于其中,偶勿戒,遂延烧宫殿,自二漏至明,乾清以内皆灰烬矣。当火势盛时,上犹往豹房省视,回顾光焰烘烘然,笑曰:“是一棚大烟火也。”


③众侍卫围叫妓女“亲娘”

【初,上驻偏头时,大索女乐于太原。偶于众妓中遥见色姣而善讴者,拔取之,询其籍,本乐户刘良之女,晋府乐工杨腾妻也。赐与之饮,试其技,大悦。后自榆林还,再召之,遂载以归。至是,随行在宠冠诸女,称美人。饮食起居必与偕左右,或触上怒,阴求之,辄一笑而解。江彬诸近侍皆母呼之,曰“刘娘娘”云】

④搜掳妇女,拆房烧柴

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居民苦之,至有阴赂彬求免者。后军士樵苏不继至,毁民房屋以供爨,市肆萧然,白昼户闭



凡此种种荒唐行止,不胜枚举。如果不说是史书,还以为是《金瓶梅》呢。

而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清修《明史》时,居然全部隐没,都不记载。

说清修《明史》抹黑明朝的,一种是人云亦云,没有半点自己的主见,也根本不关心是否是实,张嘴就是胡扯。

另一种是居心叵测,故意胡说,挑唆翻事,心存不良。



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说法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去查阅史料,辨别真伪,那就多看几方面的观点,即使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也应该有起码的智慧。即使没有足够的智慧,也应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要让人家蒙住了眼睛,带进沟里。


馋嘴肥猫铲史官


因为这是客观事实。

实际上,《二十四史》都是史官编写的,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尊重史实,所以都有不可信的部分。

但是像清朝修的《明史》这样大量扭曲史实的,就太过分了。

那么,作为明朝之后的王朝,清朝和明朝到底有多大仇多大恨,非要将明朝妖魔化如此呢?“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1、政治需要

从汉朝开始,中国就确立了后朝为前朝修史的惯例,这成为中国王朝更迭的一个潜规则。

而作为新王朝,有对前朝盖棺定论的资格。

那么,为了凸显自己的合法性,必然要对前朝进行一定的抹黑,比如唐朝对隋炀帝的丑化。

这样的做法虽然很不厚道,但是毕竟前朝已经覆灭,用前朝树立一个反面典型,借用一下也不算太过分。

但是清朝和其他朝代不同,它是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满族,统治者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你说有没有压力?

所以,清朝皇帝们一直压力山大。

为了巩固社会稳定,清朝皇帝开始大肆推行愚民政策,其中修史作为愚民政策的一部分被反复使用。

“欲望其国,必先亡其史”,修改了明史,让后人了解到一个妖魔化的明朝,从而对清朝产生由衷的热爱,这是清朝皇帝们的想法。

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清朝修史一步三回头,反复修订,反复修改。而作为修史的总设计师,清朝皇帝还要亲自过目,即使政务缠身也要亲自审阅,确保里面没有不利于清朝的内容。

所以,《明史》的修订是从康熙年间开始,一直到乾隆年间才最终定稿,前后花费100多年时间。

这是个多么庞大的工程啊!当然,你也可以说清朝对《明史》修编的重视程度!

不过,过犹不及,抹黑的多了,不仅骗不了群众,连自己也骗不了了。所以清朝在《明史》中,还是保留了对明朝皇帝比如朱元璋、朱棣的赞誉。而对于正德皇帝,处于教育皇子的需要,形象被大大地妖魔化了。

2、孤证不立

愚民政策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让人们关上了解外界的窗口。

如何关闭,毁书。

乾隆年间,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而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过了收入的总数,成为文化史上的奇观。

在空前的浩劫中,无数优秀的典籍被彻底焚毁,剩下的,都是对清朝统治有利的,或者说,对愚民政策有利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明史》呼之欲出。

很多人不相信明史,是因为清朝将大量明朝的书籍都焚毁了,导致很多历史史实无法相互印证,比如袁崇焕中反间计被崇祯诛杀,只有《明史》的一家之言,没有其他历史资料的佐证,这让事件本身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而在修编《明史》的过程中,清朝也在不断掀起文字狱,这种捕风捉影的高压态势让所有人选择了闭嘴,客观上让明史越来越鹤立鸡群。

高处不胜寒!

清朝的方式可谓是弄巧成拙,本以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彻底否定明朝,但是越这样,越降低了《明史》的权威性,到头来,《明史》成了史书界的一个笑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清朝宗室是满族,这还是在皇太极在位时候改的。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女真为“满”。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在明朝时候是很多小部落,并且都臣服于明朝。小部落之间经常互相打打杀杀,谁依附于强大的明朝,谁就能一时得势。而且这种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在女真人心里根深蒂固,女真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也经常需要明政府的介入调和。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就开始了与明廷的对抗。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历史已经成为谜团。这里边有后来清朝修史的造成结果。

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一定程度上也想效仿完颜阿骨打的金,逐鹿中原。

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有一个原因就是想淡化女真曾臣服或依附明朝的意识观念,提高自信心。

清朝修明史的时候,难免对一些东西有所隐晦,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看史料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鉴别力。


随园说


前面有个历史问题答人“静yes”用了大量假设性的描述,自问自答说清朝编修的《明史》有多么不可信,这么没有证据,毫无常识,完全靠主观臆断来评论一件事,本人对此表示不赞成,因此也说说一些题外观点。

历史书籍汗牛充栋,明代的史籍也不例外,不是我们妄自菲薄。可以这么说,《悟空问答》的写手,包括本人在内,没有几个认真看过几本史书,甚至教科书历史学好的也没几个,有的靠七拼八凑的网文来自证观点,有的用电视剧情来充当历史,且又不注明出处。

一部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明朝那些事儿》,成就了可能包括“静yes”这样写手对大明王朝的狂热。当然,相对应的就是灭了明朝的满清,成不十恶不赫的打击对象,也包括满清对明朝的评价。

《明史》的具体撰写过程本人没有深究,据说是前后延续了上百年,也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编撰。当然,写史的人都是当时最顶级的历史学家,这一点所有朝代几乎都一样。

实际上,史学界对中国《宋史》和《元史》评价才是比较低,因为编史过程时间仓促,年限较短,所以后人认为可信度低。

然而,无论是《宋史》《元史》,还是《明史》,不管你认为它多么不靠谱,可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前,它始终是我们了解历史,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不信正史信野史”,相信地摊文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说过,野史只是一家之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记载野史的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往往带有夸大和编造的情况。正史编写过程是无数历史学家经过大量的争论、印证、研究的过程,而不是随意就编造出来的。

至于地摊文学,那纯粹就是文字垃圾,和故事会一样,往往在火车站周边售买,阅读的人也都是层次不高的底层民众,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

举个例子说,目前网上很流行清朝雍正皇帝登基的合法性,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这里面就包含了后世的各类野史轶事所描述的。然而,经过史学家分析,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如今在台湾故宫展出的康熙遗诏,也充分证明了雍正登基的正统性,完全是康熙安排的,与各种阴谋论无关。


华哥杂谈


只要是明粉不愿承认,朱明朝的邪恶。事实上,朱明朝,比明史写的更邪恶!象崇祯年间,因饥荒兵祸,人口损失四千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宗室亲贵们,还在盘算着,如何吸血。清修的明史,就没有进一步揭露其罪恶。


安平144796971


说这个问题估计又得挨骂了!

不可信不代表是假的,网上有些人智商有问题,非黑即白,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修了九十多年的《明史》是假的,那么二十四史也就没真的了,明朝修的《元史》一两年就完事了,而且还是个不懂蒙语的半吊子修的!

首先修史不是写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虚构臆想也没人管你,有史实依据是用功,没有也无伤大雅!但是修史书不是,史书所体现的是官方对上一任的总结,要想体现官方的观点他不需要刻意虚构历史,只要按照事实去写再配合言语组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明史》不可信不代表上面记载的事没有发生过,只是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你的理解有问题!


用户3214556909714


现代人都说史书不可信,但我认为史书还是可信的,而且正因为是后朝编的,所以才可信。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之所以大家认为史书不可信,是因为认为历史事实可以胡编,但是只要说过谎,就知道,要编一个故事,是需要无数的故事来弥补漏洞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事件是相互作用的,前面的果往往是后面的因,如果把前面的果去了,则很容易就会补不上,让人生疑,更何况历史不只一家,你的漏洞多了,只能说明你不可信,让人去信别家,那效果就完全反了,这样,要使自己有说服力,只有自己更真实,漏洞更少,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和研究者研究,应该还是可信的,当然这说的是历史事实,而不是历史评价,事实不好变,但描述的角度,描述的立场则一定会带有主观性就需要分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