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隶书,真的是最草根的书法吗?

千千千里马

关于篆书与隶书,打个比方也许能说明问题:篆书好比今天的宋体或仿宋体,是官方字体,但这种字体书写困难,于是人们习惯于自己的手写体,在古代,就称为隶书。

有人讲,隶书名称的来历,在于它是在奴隶中流传的文字,这也许有一定道理。

但隶书的产生,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史称隶变,它使中国文字由象形字变成了方块字,破坏了文字产生的六义,并进一步促进了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

应该说,隶书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顺应发展潮流产生的,也许起源于底层人民,并影响了上层社会,最终隶变成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秦国小吏程邈发明了隶书】肯定是不可靠,用常理去想:就算是小吏程邈发明,他是如何让全天下的人一致都使用隶书?只能说,程邈有可能是一个整理者。

但隶书的「草根性」确实很明显。要问我怎么看待,我会提出两个疑问:

1、「草根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2、「草根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这两个问题,也算是我对「草根性」的一些看法。

-------------------------------------------

第一,隶书产生上限和下限

汉字数千年的演变趋势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古篆今隶,由繁趋简。

「古篆」变为「今隶」在书法史叫做「隶变」:

传世文献认为隶变发生在秦汉之际,但是从现有出土文献来看,隶变的上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而郭沫若、唐兰认为隶变发生在更早的春秋中晚期。

目前出土文物所见最古老的隶书是战国时代的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于1980年出土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木牍为墨书秦隶,笔法流畅,率意而不呆板,结体错落有致,并有篆籀遗韵,有些字形已体现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木牍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引自百度百科词条:青川木牍

大量发现的秦代简牍,睡虎地、放马滩、龙岗都可以算古隶。

因此,隶书分为两种:

  • 秦隶:也叫古隶,有篆文的遗意。

  • 汉隶:也叫分隶,蚕头燕尾的波磔特征

所以,从现有证据来看,隶变发生战国中期,在汉代定型。

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春秋时代的竹简,但从零星的印章文字来看,是特可以上推到春秋中晚时期。

之后的魏晋之际发生楷变,到唐朝楷体完全定型,钟繇《宣示表》、王羲之的《姨母帖》带有很明显的隶书笔意。

第二,「草根性」体现在哪方面?

一句话:简化剧烈,字理丢失相当严重,这肯定是求简求快的结果。

大篆变小篆: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简化是很轻微的:


出土文字石鼓文和小篆的比较:


可以看出:

大篆变为小篆简化幅度还不是很大,字理没有变化,主要表现在字体、笔画更为标准,看起来更匀称,我们可以称为符号化、标准化。

大篆有「简笔画」的遗风,比如象形字「马」的「鬃毛」笔画,大篆有时候三根,有时候两根,小篆就统一标准为两根。


小篆变为隶书的隶变,简化就非常剧烈,从形体总的来说就是「解散篆体,化圆为方」。

这是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发现的两个印章,就是很典型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

因为篆文是「随体诘诎,画其成物」:象形遗意,一笔十八弯,写字像绣花,化圆为方以后,直来直去,运笔方便,线条也变短了,象形程度降低。


除了化圆为方,隶变有非常剧烈的笔画删减,简化方法跟今天的简化字很像:

  • 省并:

  • 删减字形,省声省形

  • 字形重构,偏旁变形

  • 构件趋同,偏旁混同

还有简化方法如:

  • 使用古俗体、简体,比如:「无」「尔」就是非常古老的简体。在隶变过程中经常被使用。

  • 草书楷化,比如:偏旁【言字旁】和【走之底】其实就是篆文的草体变过来的。


这不单单发生在秦文字中,六国文字的简化更加剧烈,俗体简体非常流行,而且时间更早。

下面六国文字中一些简化字、俗体字:


秦文字跟六国文字发生比较大的区别就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

秦文字简化还算轻微的。因为秦人最开始是文化比较落后的,文字也比较保守,保留了最多的西周籀篆风格。

这也有好处,让今天我们今天可以很轻易的破解西周以前的文字。

以上图片全部引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012,商务印书馆),页75-90

------------------------------------------------------------------

第二,「草根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篆变小篆的简化幅度很小,而篆书变为隶书,简化就特别剧烈:这种剧烈简化,六国文字要早一点,从春秋中晚期时代就开始。从战国时代,秦文字也开始剧烈简化。


那为什么是从春秋时代开始,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一点?

我会用东周以来的「礼崩乐坏、文化下移」来解释。「礼崩乐坏、文化下移」意味着什么?当时的社会哪些变化,了解了这个问题,隶书「草根性」产生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春秋时代的大背景: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化,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专权,士人阶层出现,井田制渐渐瓦解,农业技术革新,各诸侯国大力发展经济:


引自:顾德融, & 朱顺龙. (2003).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71-372,

简单一点说,原来的号令群雄的周王室和一些老牌贵族,已经是光杆司令,没有军事实力,也没有经济实力了,「礼乐」那一套陈腔滥调被视为迂腐。

以前为王室贵族服务的「文化人、工程师、老师」就要到民间去自谋出路,这样原来由贵族掌握的文化知识,就开始下移平民阶层。


另一方面,士卿大夫阶层这样的新贵崛起,思想上比较宽容。

所以,当时是能者居之,英雄不问出身,任何人都可以就郭嘉大事出谋划策,只要你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统治者觉得「有搞头」,你就可以「朝为农民,暮当丞相」。

这种案例不胜枚举,孟子说的「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苏秦张仪配六国相印,这种现象在什么都讲血缘的西周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春秋时代开始,虽然出现了令孔子痛心不已的「礼崩乐坏」,但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创新局面,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

其实,中国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除外来的佛教以外。这一点非常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就是起源于佛罗伦萨的新贵美第奇家族。

孔子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统治者不喜欢他鼓吹的那一套,如果他真能「货卖帝王家」,而不是如丧家之犬,他会诲人不倦吗?我是很怀疑的。

文化下移之后,原来的平民泥腿子阶层,多读了一点书,有很多大翻身,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像收税、编户齐名、档案记录等工作,有大量的文书要处理。

如此庞大的书写量,像绣花一样写一笔十八弯的篆书可能吗?

同理:叫每天开一百张处方的医生一笔一划写楷书可能吗?

如同今天酒楼小伙计,将「白菜」写成白(艹才)。

药房伙计将中药的「生薑」写成「生姜」一样(被简化字采纳)。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隶书肯定是要大量处理文书的底层刀笔吏的杰作,是一种「速记草体」,所以,也叫做「佐书」,而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也能验证这一点。

今天,出土的大量秦简古隶,都是底层官吏书写的政府文书和私域文献:信件、鬼怪故事等。

而公共文献,比如秦始皇巡游时候,命臣相李斯刻写的一些石刻文字,相当于布告、法律文件,还是使用的比较正规、保守的的小篆字体。

如:会稽刻石、琅邪刻石等等。

所以,春秋晚期到战国,是篆书和篆书的速写草体:隶书并行的。

到汉代,隶书才完全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会稽刻石》和《睡虎地秦墓木牍家信》

另外,说一下隶书中的「隶分」和「隶合」:

前面说了,隶书对汉字构件省并、改造,让几乎一半以上的汉字字理丢失。字理丢失最为严重现象就是偏旁变形和混同。

赵平安先生《隶变研究》一书称这种现象为「隶分」和「隶合」:

赵平安. (1993). 隶变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页57

比如:

  • 「朋、朝、胖、前」都有「月」,这叫做「隶合」。

  • 「灼、照、赤、光」都有「火」,这叫做「隶分」。

综上所述: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草根性」:

春秋战国时代,有大量文书要处理刀笔小吏,为求简求速,不惜破坏了原有结构和字理,发明了一种速记体:隶书。这些刀笔小吏,压根就没有想到隶书会成为后世的正体字。

因此,汉字演变的驱动力中,简化是权重最高的一个变量。否则隶书这种字体是不可能存在。这是偷懒求速的人性决定的。


小汉字见大历史

谢好友邀!

关于隶书是不是草根书法,看看古人对其评价便知。

唐人张怀瓘《书断》称:“传邈(程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秦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为御史,以便于官狱隶……”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无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从以上两则评论和解释可以看出,隶书的确是由草根发明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

有关资料显示,隶书同简牍书一样,是手艺人在实用目的驱使下,用老实淳朴的非理性思维,以工艺制造式的次序抄录的汉字文本。



从以上两资料记载来看,隶书还真是草根书法。据说,秦简和汉简大多也是低级官吏所书,主要用于“急就”。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中州耕牛堂主

野百合也有春天

据说隶书是因为秦朝末年,由于下层官吏需要书写的文案非常的多,而当时流行的小篆书体写起来又非常的复杂,逐渐在底流行起来的一种字体。说他是一种草根书体也不为过。

这种字体把原先篆书的偏长的字体变成了扁方,把篆书复杂的笔画变得简洁明了,更容易识别和书写,所以逐渐在民间发展演变。

到最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逆袭而称为汉代的主流书体,官方立碑刻石的书体都是属于隶书,以致于到了唐代很多碑刻的碑额(碑的标题部分)都单独用隶书书写,体现了隶书的地位。


楚帛书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所以隶书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的文字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属于今文字,今文字就和我们现在的文字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隶书,却很少有人能够看懂篆书,就是因为篆书属于古文字。

汉隶《曹全碑》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就是“隶变”。

就是由隶书发展演变成3种书体,分别是草书、行书、楷书,很多人认为是现有的楷书,然后由楷书变出行书,又由行书变成楷书。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三种书体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而且这三种书体出现的时间节点也非常的相近,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先有的行书,还是先有的楷书。

章草,草书的一种,由隶书演变而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汉代以后,隶书被楷书、行书和草书所取代,更多的人楷书学习更加简便的行书和草书,到了唐代则更加注重楷书。一直到清朝以前,都很少有人学习隶书。

直到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狱越来越严重,文人士大夫之间开始流行考据学,汉魏碑刻又重新被文人重视起来。

出现了很多隶书的大家,比如邓石如、何绍基、郑板桥、伊秉绶、吴让之、赵之谦等等。

文人的介入,使得隶书完全摆脱了它的草根性,成为气息典雅、具有庙堂气象的正大书体。


伊秉绶隶书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近现代的考古出土,用事实依据也充分证明了隶书是由最低层书手在秦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逐渐演变而来。这就是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0年出土的《青川木简》;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

这三个简牍墨迹总的特征是,字形结构保留篆书的成份,但已有明显的波挑和转折的动作,特别是《青川木简》,其字形已经压成方扁,出现了隶书的笔势、笔顺等特征。而《里耶秦简》的背面,还常有低级官吏的练字习作,其中一支简的后面还有日常用的乘法口诀。这些墨迹无疑用事实证明,隶书由秦代民间书手逐渐在书写中演变而来,只不过是程邈这个人沾了广大民间书手的光,在他整理规范后被官方认可和推广的。所以说,隶书就是被官方认可的草根艺术。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发明,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所创造。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晉風

隶书是草根书法,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隶书确实是从民间开始流向官方的,但是并非汉代才有的隶书。

秦始皇定文字为小篆,这在皇城根里当然统一适用,但是在民间,尤其是统计土地,人口,姓名的官隶手里,可不是那么顺手。

如这等统计用篆书来完成,真是要杀头的,毕竟不能按时完成统计任务。

当然,问题不单单只在统计方面。

所以逐渐,用笔化圆为方,这样书写速度比较快。

所以隶书是出现在秦朝,称为“秦隶”,当然有隶书雏形的时候,比小篆应该要早一些,只不过是雏形,只有部分用笔结字,没称为系统文字,所以隶书出现在小篆之后。

隶书是不是草根书法,这句话比较好玩。既然称之为“隶”书,肯定是当官的用的,如果刘邦这样的亭长也算草根,那就是草根用的书法。

之所以汉朝用隶书做标准文字,也是因为刘邦当过小官,熟悉隶书,而且区别秦篆,象征“底层”翻身。

汉朝时,隶书就是标准文字,当然此时的“庙堂级”碑刻,虽是隶书主体,但还是要用篆书题额,因为显得庄重。毕竟篆书在汉代就是一种比较庄重有气势的文字,和秦朝所取得的成就是挂钩的。

在到后来,唐宋楷书碑刻,题额就多了,有篆书,有隶书。

都是显得比较庄重的。

再到明清,干脆楷书也题额。

所以就有了后世“正书”题额的传统,显得庄重。

当然,在清之前规矩很明确,但是清朝皇帝因为书法造诣高的不多,而且大多喜欢赵董楷书,所以题额就有些用行楷。

这是题外话。

就隶书而言,个人感觉并没有草根气息,相反,有“庙堂之气”,俗称“雅”“贵”“庄重”。

所以题额这类压重的字,大多都是篆隶,尤其是正式场合的碑刻作品,几乎都是篆隶,楷题额都少见。


梁宇航

众所周知,隶书字形呈宽扁,横画比较长,而竖画相对比较短,通常用“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来形容它的特点。

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隶变”。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关于是不是最草根的书法,个人觉得隶书的形成演变,在书法界绝对站得住脚跟,不仅的官方的认可,其实更是大众人民的智慧结晶,不言而喻,肯定摆脱了草根性,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文字和书法的一大变革,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墨韵书香13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