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從有記載的史實來看,公元前515年,一條極平凡的魚,曾對無錫、對吳國,以至於對當時整個春秋時期的中國社會歷史,發生過一次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歷史上稱作“專諸刺王僚”的事件。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無錫地區湖蕩廣闊,河汊密佈,魚是捕之不竭,食之不盡的天然食物。《漢書·五行志》就有記載:“吳地以船為家,以魚為食。”“吳”字古時與“㕦”相通,魚之大口者稱作“㕦”,無錫話中“吳”與“魚”發音完全相同,至今仍未改變。兩者的意思也可相互轉借,如無錫太湖邊的漁港村吳塘門,其意亦為魚塘門。從太湖地區及無錫城區的一些考古資料中,也可發現魚類等水生物對吳地先民生活的重要作用。至今,以養魚為主的水產養殖業,仍是無錫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無錫水鄉的魚鮮,及其相關的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民俗活動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一起,匯成了豐富多采,別具一格的“魚文化”。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刺客專諸

卻說當年泰伯奔吳,創立了勾吳古國,但他身後沒有子嗣,死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紂,尋找泰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位列諸侯。吳國從泰伯立國,直到壽夢開始自稱王時,總計已經傳了十九代。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吳王壽夢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札。季札最賢能,壽夢想讓他繼位,但季札卻避讓不答應,於是壽夢死後,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待到諸樊死時,他留下了一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王位最後傳到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這樣,餘祭死後,就由其弟餘昧繼位。最後餘昧也死了,這時已順理成章可以傳位給季札了。誰知季札卻死命不肯繼位,避讓逃離而去。王位空出來了,怎麼辦呢?於是吳國大臣商量:“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札。季札現在逃離君位,餘昧是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現在他死了,還是讓他兒子先代理王位吧。”就這樣,把餘昧的兒子僚立為吳王。這讓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心中很是不爽。他認為,“我父親是兄弟四人中的老大,按父親的遺命,現在應該傳國給季札。季札不肯當國君,也輪不到餘昧的兒子僚來接班,因為自己的父親是長子,又最先當國君的。既然不傳給季札,就應當讓我這個長子長孫來繼位。”從此,他在暗中結納賢士,想法要除掉王僚。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吳王僚

當年伍子胥亡楚奔吳後,投靠到吳公子光的門下,公子光欲殺王僚,自己取而代之,於是伍子胥便將義士專諸推薦給光。專諸是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縣)人,有一手烹魚的絕技,是當地製作魚鮮的名廚。公元前515年農曆四月丙子日這天,公子光在自己的家宅密室中佈置了伏兵,由專諸烹治了一席酒菜,邀請吳王赴宴。王僚不知是計,欣然前往,但仍然保持警惕,帶了大批由親信組成的武裝衛隊隨行。等到酒酣耳熱時,公子光佯裝足疾疼痛,離席入密室去包紮,命專諸將魚腹中置有一柄“魚腸劍”的炙魚送上酒席。專諸端著這盆佳餚直趨王僚跟前,猛將藏在魚中的短劍取出刺向王僚,王僚立死,專諸也被王僚的衛隊當場用亂劍劈死。王僚被刺後,公子光即位,這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自此之後,吳國日益強盛,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魚腸劍

據說專諸死後葬於無錫,墓址在城中大婁巷敦睦裡對面,小婁巷新生路口的西面50米左右,靠近現在的蘇寧大廈南邊。專諸墓是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屋裡建有一座喇嘛形小塔,故稱專諸塔,相傳專諸骸骨就埋在中間。塔前設有祭臺、神龕,供奉專諸神位,門外牆上用磚石刻有蒼勁古樸的隸書橫額“專諸塔”三個字。清代無錫詩人秦琦寫有《婁巷繡衣坊專諸塔》一詩,詩云:“繡衣坊下景蕭疏,婁巷深深晚照虛。義士不思魚劍恨,尚留遺塔記專諸。”過去無錫的廚師及餐館老闆有個規矩,都尊專諸為神明,奉為烹飪祖師。民國初年,附近一家美記理髮廳老闆的岳父名叫小和尚的,因崇拜專諸的俠義忠勇,還自動去擔任專諸塔的義務管理人。可惜的是,專諸墓於1966年文革初期被毀,現已湮沒無跡。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伍子胥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吳王闔閭

魚伴隨著吳國的興衰起落,形影不離。相傳公元前473年,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了吳國,自己卻功成身退,離開越王,隱居到無錫太湖岸邊了。范蠡在五里湖畔養魚泛舟,總結民間養魚的經驗,寫出了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養魚著作《陶朱公養魚經》。這位深諳經商之道的陶朱公,同時又是養魚的鼻祖,他在敘述養魚生產各環節的同時,還特別強調養魚給人們帶來的經濟利益,指出“治生之法有其五,水畜第一”,“水畜”即挖塘養魚。塘內養魚,岸邊種竹,“養魚種竹千倍利”,千百年來,民間廣泛流傳的這句俗語,不諦是對陶朱公范蠡致力於發展吳地尤其是無錫地區養魚等農副業生產的功績的肯定。

一條魚引發的吳國崛起,掀起了一幕幕吳越爭戰、吳楚爭霸的歷史

越國大夫范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