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越回崇禎的身上,大明會不會亡在你的手裡?

本篇還是明史。

講到, 歷史是具有反作用力的。任何政策,都會產生“抗藥性”。

朱家文武不信,重用廠衛,又刻薄寡恩。這就導致明末朝廷之上,全部都是東林黨清流。他們不幹活, 專負責“噴”。

結果明朝滅亡。

看到文章下面的評論,大多數人認為,崇禎亡明,都是因為他過於昏庸。

那崇禎到底是怎麼死的呢?他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這還要從“牧民之術”說起。

天子牧民

天子牧民,對於“民”,被灌輸的是“仁義禮智信”,做人要講誠信,老實本分,為臣死忠,為子死孝。

我們在 提到過(藍字為鏈接),《易經》分為《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是太子的是教科書。

假如你穿越回崇禎的身上,大明會不會亡在你的手裡?

對於皇室而言,他們是有自己的教育體系的。

在皇室的整套教育體系中,事物運行的規律,被揭示得十分清楚。殺伐決斷,遠和平常人不同。

百姓受的教育,則是所有人都能夠了解的“顯學”。一般就是儒、道、墨三種。

所以,帝王和百姓的教育體系,是不同的。

帝王學的,則是隱學。甚至是不落文字。

帝王之術,口耳相傳,直接由帝王傳授給他的皇子。幾乎沒有其他人知道。

那假如皇帝死得太早,幼主沒有成年,“傳承”發生了斷層怎麼辦。

所以古代歷史中,幾乎所有的盛世,都發生於“國立長君”之下。

幾乎所有的末代跡象,都和立幼主有關。

清朝前期的幾個皇帝都很高壽。繼位時,也都普遍成年。可到了同治光緒宣統就崩潰了。

崇禎怎麼死的?崇禎死在,他真的把自己當成皇帝了。

忠臣

崇禎最並不是皇長子,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連山》、《歸藏》、《周易》既然被稱為帝王之術,帝王之術看的人越少越好。

明思宗朱由檢雖然也是親王,但《連山》、《歸藏》、《周易》還是看不到的。

崇禎他哥明熹宗朱由校“意外”溺水。按照儒家父死子承,兄終弟及的規矩,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

所以崇禎並沒有受過完整的“帝王學”教育。

之前我們說過,如果

如果說朱元璋可以。是因為朱元璋有自己的基本盤。一群濠泗起兵的老兄弟。

那假如你穿越到“崇禎”的身上呢?

大明還是會亡在你的手裡的。

為什麼?

你是否覺得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想砍誰的腦袋,就砍誰的腦袋?

你是否認為,皇帝真的說了算?

你是否認為,朝堂之上,忠心的臣子佔大多數。

我要告訴你的是,君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君權”的遊戲規則,大致可以理解成“齊心協力騙老大”。

臺下站著100個臣子。你說有多少個是“忠臣”?

崇禎以為有70個,你以為有50個?

其實是0個。

但是這事,崇禎不知道。

他爸死得太早,也沒想培養他。

他哥死得太快,來不及培養他。

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就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就是崇禎。

天啟皇帝臨終前,拉著朱由檢的手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一般皇帝去世,留下政治遺囑做一大堆安排。而天啟皇帝死前,除了要弟弟照顧好張皇后這種私事以外,有記錄的政治安排,就是希望他的弟弟能夠繼續重用魏忠賢。這裡面有個人感情的因素,但主要還是政治考量。

天啟是魏忠賢看著長大的,他們不僅是君臣關係,彼此之間還是親人。剛開始天啟皇帝並沒有想重用太監,而是非常依賴東林黨,只派遣魏忠賢去幹一些修建皇帝陵墓之類的事情,不涉及國家政務。只是因為東林黨實在是表現太爛,才把一些軍務交給魏忠賢去處理,結果發現魏忠賢確實能幹,再加以提拔、賦予更多的權力,把東廠也交給他管理,負責對後金的情報和間諜戰。君臣二人聯手對東林黨中的極端分子加以整肅,嚴懲腐敗,增加國家稅收,有力的保障了前線的戰爭經費。

除此以外,魏忠賢用了兩年,花費了五百多萬兩銀子,把萬曆二十五年被雷電擊毀的三大殿修建完成了。而萬曆皇帝時期想要修,文官們給出的預算是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嚇得萬曆皇帝到死也沒敢開工。在修建期間,天啟皇帝努力學習了不少木建築的知識,親自參與工程設計。這種事情皇帝親自出馬,而且學習專業知識,可以避免很多欺上瞞下、貪汙浪費的情況出現,節約經費、提高工程效率。這是很好的事情。所以三大殿才能極高效、省錢的完成。但這個事情被東林黨借題發揮,不停造謠,把皇帝描寫成天天研究木工活兒,完全不懂政務的文盲。而魏忠賢就是利用天啟玩木工的機會獨攬大權,迫害忠君愛國的東林人士。

其實,正好相反,天啟皇帝努力學習木工,說明他並不是完全信任魏忠賢,沒有把三大殿的事情交給魏忠賢就甩手不管了,隨便魏忠賢開銷。他自己成為木工專家,魏忠賢想要騙他也騙不了。

這裡面的過程,天啟皇帝知道,魏忠賢知道,但是即將繼位的朱由檢不知道。

當天啟皇帝握著朱由檢的手囑咐他魏忠賢忠貞能幹、可計大事的時候,朱由檢雖然表面點頭稱是,內心卻完全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己這個哥哥已經被魏忠賢迷惑,暈了頭、中了邪,竟然臨死還要為魏忠賢這種極品壞蛋說好話,真是昏庸的可以。-《東林復辟》
假如你穿越回崇禎的身上,大明會不會亡在你的手裡?

當崇禎坐上皇帝寶座之後,群臣在臺下三呼萬歲。

崇禎真的覺得自己是“萬歲”了。

而這個“萬歲”的角色,並不是他父親或者哥哥曾扮演的角色。

而是小說和電視劇中所描繪的“萬歲爺”。

我們以為的“萬歲爺”是什麼樣呢?

假如你穿越回崇禎的身上,大明會不會亡在你的手裡?

儒家傳統中,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就是,皇帝要像皇帝,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皇帝如果要打你的屁股,你不能反抗。你要反思,“我做錯了什麼”。

皇帝反正永遠不會錯,錯的一定是你。

臣子要反思,哪做得不對。這才是做君臣之間的禮儀。

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真實情況是這樣麼?

臣子有怨恨麼?臣子真的被“儒家”洗腦,自願奉獻麼?

真實的世界,根本不是這樣。

這個道理,崇禎不懂。他完全認為,皇帝,就是最高權力。

崇禎十五年,松錦大戰,洪承疇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陳新甲密謀和女真議和。

消息不慎洩露,朝野譁然,崇禎斬陳新甲。

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實在忍無可忍,想廢了武則天的皇后。他叫來上官儀擬詔。書寫途中,武則天匆匆趕到。撲進李治懷中,於是“廢后”的事情作罷。上官儀手裡拿著詔書,目瞪口呆。武則天冷冷地問,“哪來的詔書啊”。李治沉默不語。上官儀大哭,“堂堂大唐天子,竟是言而無信之人”。

這個就是著名的“天子無信”故事。結局是上官儀一代清官,文采風流。含冤被判“假冒聖旨”,滿門抄斬,家屬罰沒宮奴。

於是有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兒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李治還要羞愧滿面,還被人罵上一千年。

而崇禎呢,他恬恬自得,毫無羞愧。

“議和”的事情,是崇禎和陳新甲二個人密謀的。

事情敗露,君就拋陳新甲出來,滅門抄斬。

不知道陳新甲臨死之前,有沒有說一句“堂堂大明天子,竟是言而無信之人”。

你這樣做人做事,以後就不會有人幫你出力。

二年之後,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急需南逃,滿朝文武面面相覷,就不願意站出來做第一個“勸諫”的人。

因為他們知道,誰要是開了“賣國賊”的口,以後難免滿門抄斬。

崇禎覺得天經地義,因為他是皇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天生就可以出賣臣子,不用負任何道義責任。

可是臣子們不這樣想啊,你真以為傻啊。

江湖義氣,報恩報仇,才是這個世界真實運行的規律。

名將孫傳庭,帶著大明最後一支能打的部隊。外無糧草,內有監軍。而他的任務,卻是死死堵住潼關口子,否則李自成席捲全國。

結局不出意外,孫傳庭力戰戰死,以死報國。老婆帶著二個女兒投井。

可是崇禎接到消息之後,大怒若狂。

在崇禎眼裡,沒有“臣子已經盡力了”。只有“臣子還不夠盡力”。

崇禎剝奪孫傳庭一切撫卹,還誣陷他罪臣。人心寒透,再也沒有人願意為朱家賣命。

崇禎想:我是皇帝,你是臣子。你為我賣命不是應該的麼。

朱由檢的父親,哥哥,還是給他留下了幾個“忠貞之士”的。畢竟還是有對大明忠心的人。

可是崇禎十七年裡,換了54個內閣首輔,殺掉7個總督、11個巡撫。

最後崇禎還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錯。“此皆文臣誤我,文臣個個可殺”。

你還真把自己當萬歲爺了?

假如你穿越回崇禎的身上,大明會不會亡在你的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