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2018年7月10日一7月20日,“在鄉村發現中國”聯合調研組由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組織、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周立教授擔任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重慶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包括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建築學等專業學者十二人組成,前往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七地的鄉村進行實地調研與跨學科對話,並形成系列文章。從書齋邁向田野,也意味著理論與經驗的互動融合,正是在這一“跨越”中,廣大、複雜的鄉村民眾建設史與建設實踐,包括其背後的本土脈絡,其內部的張力,其堅韌的生命力得以顯現,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提供了更豐富的參照與啟示。

來源:李彥巖博士的文章《袁家村——“三無”村莊的振興》。


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作者簡介:李彥巖,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食品安全治理。

果真,聞名不如見面。“在鄉村發現中國”調研交流團一行人,行至袁家村,所見,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跟隨王村長漫步在村子裡,十條古色古香又風格迥異的巷子,傳統與現代交融,像是鋪開了一幅摩登的關中風情畫卷,讓人沉醉。最吸引大家的,還是地道又放心的袁家村美食,看著路兩邊,一街吃遍關中,每家都不重樣:驢拉著磨研著紅彤彤的辣子、青花瓷碗裡白嫩嫩的豆花、金燦燦的脆香大麻花、清爽勁道的涼皮、自制的醇香酸奶和女兒紅,讓人垂涎!

邊走邊聽王村長介紹,這個只有62戶286人、佔地僅500畝的袁家村,去年(2017年)的總收入是4.2億元,純利潤1個億,村集體收入2000萬元,並吸引了來自全球的3000名創客成為袁家村的“新村民”,這個沒有名山大川、沒有礦產資源、也沒有傳統產業的“三無”村莊袁家村,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讓人驚豔。

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人頭攢動的袁家村

袁家村是中國眾多“三無”村莊的一個縮影,從全國範圍看,“三無”村莊佔據了中國農村的絕大多數,這些村莊往往變成了人口大量外流、破敗凋零的空心村,而袁家村則生猛地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路子。

當下,全國都在推動鄉村振興,但對於諸多“三無”村莊,振興什麼?靠誰振興?怎麼振興?或許,在袁家村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那其間閃爍的智慧和關鍵節點,能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讓“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幹活選不出頭”的爛包袁家村出現一絲轉機的,是一個叫郭裕祿的人,是他,帶領袁家村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上世紀70年代,郭裕祿作為袁家村的書記,他重視農業生產技術,通過打井、積肥、育良種實現了糧食大豐收,讓袁家村告別了貧困村;80年代,他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帶領村民發展村辦企業(如水泥廠、預製板廠等),壯大集體經濟,讓袁家村成為了著名的“富裕村”;不過好景不長,到了9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調整產業政策,淘汰了高汙染高耗能的村辦小企業,袁家村開始走下坡路,進入21世紀,袁家村已經淪成了一個空心村。

飲冰十年,不涼熱血。2007年,袁家村開始了二次創業,郭佔武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和創業帶頭人,帶領黨支部和62戶村民,繼續父親郭裕祿的事業。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面對困境,何去何從?這考驗著黨支部的戰略眼光和領導能力,緊要關頭,黨支部反覆地琢磨和思考,甚至願意拿出20萬來向社會買“點子”。

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袁家村現任書記郭佔武(左一)

最終,破局之處,是食品安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的危機,但在袁家村黨支部眼中,危機背後是蘊含著商機的,如何抓住這個商機?“農民捍衛食品安全”成為了全體袁家村人的信念,信念得以落地的本質,是依靠“三律”平衡,分別是自律、他律和神律。

自律體現為村民自己主動公示和承諾食物原料和製作過程,並嚴格遵行,只有自家吃的東西,才能賣給消費者,沒有人會給自己吃不安全的食物。

他律則是袁家村黨支部對食品安全近乎“嚴苛”的考量:為保證食材新鮮,小吃店不許擺放冰箱;麻花炸了三鍋,必須重新換油;一旦發現餐具不消毒,停業三天;若是擅自採購外面的食物原料,會被立即取消經營資格。

神律的表現,是十分生猛的,每家小吃店門口都掛著一個牌子,寫著“如果做不到食品安全的承諾,願意讓子孫受窮/全家當乞丐/降禍後代”之類的牌子,讓祖先和神明來監督自己,虎毒不食子,沒有人會拿後代的幸福開玩笑,雖然看起來是野路子,但不失為奇招。

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袁家村村民的“野路子”——發毒誓

自此,袁家村以食品安全為抓手來吸引人氣,從辦農家樂、建小吃街,到成立作坊、合作社,再到招商引資、進城出省,袁家村的鄉村旅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操辦的風生水起,村民富起來了,袁家村火起來了。

不過在筆者看來,隨著袁家村食品產業越做越大,本村的食物原料和小作坊式的加工方法,必然不能滿足需求,例如,袁家村的酸奶消費額是平均10萬元/天,這必然不是自家院子裡養幾頭牛就能夠滿足的,靠野路子“打江山”是可以的,“坐江山”還是要引入正規軍(各類食品安全質量體系),產業擴大後必然在一些環節是標準化的,但如何在標準化之外保持特色,是袁家村需要考慮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終,袁家村的關鍵決策都是由黨支部提出方案,全體村民共同討論表決,村集體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都是全體村民手中,即使面臨外來投資商的巨大誘惑,袁家村從來沒有在所有權和控制權上讓步過。村集體的土地是合在一起開發使用的,村莊的集體建設用地,會平分給每家每戶,清晰可量化,時刻公示,兼顧效率和公平。

同時,為了處理好外來商戶、創客和本村村民的關係,平抑彼此間貧富差距過大,袁家村成立了農民夜校、各類協會(如小吃協會、文創協會、客棧協會等)和合作社,農民夜校是大家提高業務水平、促進精神層面自省和成長的地方,協會能夠發揮溝通、聯絡、合作的作用,合作社則是通過入股和分紅來縮小彼此間收入差距(即你賺的錢裡也有我的一份)。

回想袁家村的二次創業,12年來,依靠安全食品,硬是闖出了一條逆襲之路,生猛美味。在這裡,這種吃什麼、怎麼吃的看似淺顯,罩得住外來創客的凌雲志,拎得起本地村民的養家計,承載得了袁家村壯大集體經濟的夢想,飛揚著鄉村振興背景下大歷史和小村莊的萬丈光芒!

袁家村——依靠“農民捍衛食品安全”信念,從“三無”到生猛美味


“在鄉村發現中國團隊”與袁家村團隊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