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备课,应当重在“想”而非“写”!

好老师,会在课堂控制、半控制、放开三者之间切换。

英语教师备课重点,应在‘想’而非‘写’!

信念Believe,态度Assumption,知识Knowledge,构建了教师的认知体系。

——邹为诚

1

好老师,会在课堂“控制、半控制、放开”

三者之间切换

英语教师备课,应当重在“想”而非“写”!

在教学中,我们常说要以“学生为中心”。然而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抱有“备课备得仔细,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以为因此就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直接目的。但是,“学生心里怎么想,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则很少有老师会寻根探源。在邹教授眼里,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根本就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会掌握三种教学手段:控制型手段,半控制型手段和开放型手段,并且能够在控制、半控制、放开这三者之间任意切换。”邹教授说,“反思教学的时候,老师们要想一想,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老师完全控制教学?有多少情况是半控制?有多少情况是放开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是怎样的?如何调节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看问题、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

邹教授提出了教师认知体系的“BAK”模型:信念Believe,态度Assumption,知识Knowledge。其中,教师的信念来源于早期教育训练与在职以后的教育过程、过去与现在的传统与习惯以及工作和生活经历;教师的态度由教师的动机、人生观和生活知识构成;而教师的知识则包括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学习知识、教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

在采访中,邹教授尤其强调了在建立“信念”的过程,“反思”的重要性。他说:“教师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实践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描述,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经常质疑自己的信念。在实践和反思的交替进行中保持信念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重要,但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反思更加可贵。因此教师还是要保持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和通道,其次才是实践和反思。“老师要保证经常性的理论学习,要看一些好的理论著作,帮助拓展教学的认知,更好地反思自我。”

2

教师的备课过程,

应重在“想”而非“写”!

“写教案”是教师最常规的工作,教案精细化也是很多“要求上进”老师的“标配”,甚至有一些学校鼓励老师的教案越长越好、越细越好。但邹教授却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开明宗义地指出:教师备课,应当花大量时间在思考、查资料,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写详细的教案。取而代之的,则应是写一份精华的简案。

什么是“精华”的简案?邹教授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二, 有教学技能的展现;

第三, 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运用语言;

第四, 有清晰的教学步骤。

教学设计体现了两种思想:一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随机生成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老师有对话,老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邹教授说:“一堂好课,应该是两者的综合。而“简案”,就可以把这两者很好地对接起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保持‘粗线条’,简洁、一目了然,同时留出足够的空白——留给学生出现问题、教师解决问题。”

“备课的内容有一半应该是由学生来帮助完成的,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套框架。在真正的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分配应该是一半一半,用一半的时间‘急中生智’;另一半时间则按照演戏一样,按照既定的剧本走。”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害怕学生突然冒出问题的老师,邹教授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一般是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但是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教师通常在上第二次课时,就会比较从容地应对了。教师永远都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和策略不够,但是只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他认为:“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想问题上,万一出现情况,要想清楚有什么应对策略,而多看书,就是做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

邹教授用四句话总结“想”的侧重点:

第一, 如何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 面对各种各样的场景应该怎样应对;

第三, 如何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手段;

第四, 教学设计要松,根据学情来填补具体内容。

3

老师应该对教材有取舍、有改造,灵活使用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材并不是“圣经”,教师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步骤照本宣科。邹教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启智,将教科书奉为‘圣经’实在是舍本求末。”

“教师要树立‘是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的观念。”邹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科书是课程标准“不完美”的替代品,是商品,最后还是“一种”教学工具。之所以说它不完美,是因为它虽然照顾大多数学生但却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然而作为教学工具,却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作为商品,普适性越强越好,针对性就会差一些。三种属性之间有难以调和的冲突。

普适性的产品不可能完全针对特殊情况的教学,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教材就应该有辨识能力。“我们应该对教材有取舍,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对教材进行灵活的使用。”邹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所以教师不能只依赖教材,教师需要广泛地运用手边的教学资源。邹教授认为,公立学校虽然规定了只能用统编教材,但教育政策并没有规定不能用补充材料。教师使用补充材料是一个机会窗口。只要补充材料找得好,完全可以补充教材,甚至有可能超过教材。

对于外语学科来讲,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邹教授呼吁学校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呼吁学校帮助教师搭建时刻能获取教学资源的英语图书库,让老师能够在语言、文学、艺术方面有更多的资源,为课堂中的“急中生智”做好知识储备。

4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英语教师备课,应当重在“想”而非“写”!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邹教授认为,好的课堂要从两方面看:

第一,看营造了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是把学生当成主动学习者还是被动学习者?

邹教授说:“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互相补给’的状态,这种平等良好、互动互助的学习环境就是比较好的课堂环境。”

第二,看搭建的支架是否合理。什么是教学中的“搭支架”?一句话简言之:搭支架就是帮助学生的学习一些手段。邹教授说:“我们提倡教师给学生搭支架。然而搭支架也是一项‘技术活’,好的老师知道什么地方该搭支架,什么地方不该搭支架。教师的支架搭得不好,会影响教学环境。例如具体到一篇文章上,什么地方该讲什么不该讲,老师要有分辨能力。”

邹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老师要把支架搭在学生的切实障碍上,比如社会文化、交际蕴涵的价值观等,学生常常不能自动地发现隐含在语言内容之下的跨文化差异,这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的。”

邹为诚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过多项国家级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家庭教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