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训练|高中语文考前小综合60练之第1练(教师版)

习题训练|高中语文考前小综合60练之第1练(教师版)

  第1练 语言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

(1.成语+2.语病+3.得体+4.连贯+5.推断+6.默写+7.论述类文本)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面对美如西施一样的西湖,有人竟然伸出光脚,把西湖当做洗脚盆,把西湖水当洗脚水,这跟焚琴煮鹤一样大煞风景,既没有文化,也不文明。

②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③有专家指出,当今时代寻求网络隐私的刚性边界很困难,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纲举目张。

④除了她的独唱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尽显华丽,演员个个长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⑤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浮光掠影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⑥看到中国的崛起,有人不免产生联想,昔日德国的野心会在中国再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的中国不能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提并论。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1.B 〔①焚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做煞风景的事。②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轻歌曼舞之中。此处褒贬误用。③纲举目张:纲是网上的大绳子,目是网上的眼,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的环节。也形容文章条理分明。④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此处望文生义。⑤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⑥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排除含②④的选项,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由国际奥委会首次选拔了10名难民运动员组成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以此向所有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

B.近日,乐视正式宣布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将落户浙江,这也回应了业界一直以来对乐视造车的关注和质疑。

C.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D.美国日前批准在佛罗里达州开展转基因蚊子野外试验,这种转基因蚊子可帮助人们控制寨卡病毒、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2.D (A.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将“由”去掉。B.搭配不当。“回应”与“关注”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应为“提出……的目标”或“以……为目标”。)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

A.刚才所谈只是拙见,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B.在下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验更少,今后一定不耻下问。

C.鄙人听闻令尊是一位围棋宿将,在棋坛里小有名气。

D.阁下德高望重,知识渊博,待人和气,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3.A (“拙见”,谦辞,称自己的见解。使用得体。B.“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小有名气”,指稍微有点名声。此处谦辞误用。D.“鼎力相助”是敬辞,为请人帮助自己时的客气话。此处敬辞误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们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基因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种群的存在。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身并非最主要的目的。所以黄石公园才会引入狼来控制鹿的数量,来淘汰老弱病残。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无法想象,在自然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经常用人类的眼光去看野生动物,忘记了我们之间的客观差异。

4.①可以长存下去 ②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 ③却是完全正常合理的 (①“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用“但”字一转讲到基因,所填内容应与“死亡”相对,这样也能衔接下文“维持种群的存在”。②保护个体动物本身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那么“更多”就应是“保护种群”。③前文说“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无法想象”,后面又说两者的“客观差异”,所以空缺处应填“正常合理”。)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创新型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缺失,高等教育亟须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如果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就一定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了,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就成功了,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就会随之成功。

①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带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 ③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带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改革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而言不是充要条件。③同样的道理,基础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高考作为指挥棒,可以引领改革方向,但是否成功,还有赖于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诸多重要因素。)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起飞后“______________”,有时飞不了多高就落在地上了,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抢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和国学都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学问。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1)D (A.“汉学是中外学者……学问”中“中外学者”有误。由原文“汉学是外国……学问”可知,不包括中国学者。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于文无据,“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的不是“国学研究”,而是“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否定为立论的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把汉学当国学的问题。

B.文章把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汉学热”进行对比,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

C.文章结尾呼吁国人弘扬国学,勇担复兴国学的重任。

D.文章通过阐述对汉学研究的误区及种种不良现象,进而立起汉学当热但不可取代国学的观点。

(2)B (“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有误。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汉学有重要价值,并不是为了揭示其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地复兴。

(3)B (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原文是“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与文意不符,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选项将未然变已然,理解有误。D.“汉学定能成为显学”有误。原文是“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

【阅读导引】

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观照现实,首先用当前的“汉学热”来引出话题,进而回顾汉学的发展历史,分析当前“汉学热”兴起的背景因素及背后的国人心态,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汉学”其实是“西学”的本质,而“国学”则是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她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是“别人的”,一个是“自家的”。别人的再热也是别人的,他们不会去想着使她发扬光大。自家的好东西要想传承还得拿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来。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当前“汉学热”背后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呼吁国人勇敢担负起复兴国学的历史重担,同时也对汉学的兴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言之灼灼,赤心拳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