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訓練|高中語文考前小綜合60練之第1練(教師版)

習題訓練|高中語文考前小綜合60練之第1練(教師版)

  第1練 語言運用+論述類文本閱讀

(1.成語+2.語病+3.得體+4.連貫+5.推斷+6.默寫+7.論述類文本)

1.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①面對美如西施一樣的西湖,有人竟然伸出光腳,把西湖當做洗腳盆,把西湖水當洗腳水,這跟焚琴煮鶴一樣大煞風景,既沒有文化,也不文明。

②他自幼學習音樂,朝歌夜弦,反覆揣摩,打下了堅實的音樂基礎,可以說是“十八般樂器”樣樣精通,因而在演藝圈佔有一席之地。

③有專家指出,當今時代尋求網絡隱私的剛性邊界很困難,只有通過立法和制定標準去解決隱私問題,才能綱舉目張。

④除了她的獨唱無伴舞外,其他的歌舞節目都是群體性的,服裝盡顯華麗,演員個個長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繚亂。

⑤在巴黎只有一週多的日程,過客匆匆,談法國實在有侈談之嫌,只能浮光掠影話巴黎,權且充作巴黎的印象點滴吧。

⑥看到中國的崛起,有人不免產生聯想,昔日德國的野心會在中國再現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今天的中國不能與100年前的德國相提並論。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1.B 〔①焚琴煮鶴: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做煞風景的事。②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於輕歌曼舞之中。此處褒貶誤用。③綱舉目張:綱是網上的大繩子,目是網上的眼,提起大繩子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環節,帶動次要的環節。也形容文章條理分明。④長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憑藉,就容易成功。後多用來形容有財勢、有手腕的人善於鑽營取巧。此處望文生義。⑤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⑥相提並論:把不同的或相差懸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來談論或看待(多用於否定式)。排除含②④的選項,選B。〕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

A.由國際奧委會首次選拔了10名難民運動員組成代表團參加里約奧運會,以此向所有難民傳遞“希望”的信息。

B.近日,樂視正式宣佈樂視超級汽車生態體驗園將落戶浙江,這也回應了業界一直以來對樂視造車的關注和質疑。

C.日前,我市提出“延續歷史文化血脈,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為目標,號召全市人民為創建一個傳統與現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D.美國日前批准在佛羅里達州開展轉基因蚊子野外試驗,這種轉基因蚊子可幫助人們控制寨卡病毒、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

2.D (A.成分殘缺。濫用介詞造成主語殘缺,可將“由”去掉。B.搭配不當。“回應”與“關注”搭配不當。C.句式雜糅。應為“提出……的目標”或“以……為目標”。)

3.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 (3分)( )

A.剛才所談只是拙見,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B.在下才疏學淺,年紀又輕,經驗更少,今後一定不恥下問。

C.鄙人聽聞令尊是一位圍棋宿將,在棋壇裡小有名氣。

D.閣下德高望重,知識淵博,待人和氣,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3.A (“拙見”,謙辭,稱自己的見解。使用得體。B.“不恥下問”,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恥。此處使用對象不當。C.“小有名氣”,指稍微有點名聲。此處謙辭誤用。D.“鼎力相助”是敬辭,為請人幫助自己時的客氣話。此處敬辭誤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野生動物的價值更多地承載於它們的基因之中,種群本身的延續更為關鍵。個體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過基因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維持種群的存在。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個體,更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身並非最主要的目的。所以黃石公園才會引入狼來控制鹿的數量,來淘汰老弱病殘。這樣的行為在人類中無法想象,在自然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經常用人類的眼光去看野生動物,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客觀差異。

4.①可以長存下去 ②是一種保護種群的手段 ③卻是完全正常合理的 (①“個體的死亡是必然的”,用“但”字一轉講到基因,所填內容應與“死亡”相對,這樣也能銜接下文“維持種群的存在”。②保護個體動物本身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那麼“更多”就應是“保護種群”。③前文說“這樣的行為在人類中無法想象”,後面又說兩者的“客觀差異”,所以空缺處應填“正常合理”。)5.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5分)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時代,教育規模世界第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面對創新型人才不足、創新型人才培育機制缺失,高等教育亟須深化教學改革,特別是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高校如果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就一定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了,我們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就成功了,那麼,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也就會隨之成功。

①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不一定就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帶來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 ③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個綜合性改革,與高等教育的改革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對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而言不是充要條件。③同樣的道理,基礎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取決於諸多因素,高考作為指揮棒,可以引領改革方向,但是否成功,還有賴於師資隊伍、課程資源等諸多重要因素。)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蜩與學鳩起飛後“______________”,有時飛不了多高就落在地上了,所以他們不解地詰問大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由對英雄的追慕轉向對自身現實的嗟嘆。

(3)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到自己刻苦求學並自得其樂,所以無視物質生活的貧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搶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2)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莫把漢學當國學

慕朵生

日前,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攜帶《曹寅與康熙》等新書來華舉辦首發式,並在多所高校進行講座,在學界和媒體引發新一輪“漢學熱”。但筆者以為,“漢學”當熱,然不可將之混同為“國學”。

漢學是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學者研究和介紹中華文化的學問,歷經遊記性漢學、傳教士漢學、學院派漢學,以及側重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的“中國學”等幾大階段,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面對中國浩瀚的文化和複雜的現實,漢學家們皓首窮經,著書立說,既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也帶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寫了世界的文明進程。比如,歐洲“啟蒙運動”就深受來華傳教士介紹的儒學的啟迪。

不過,中國學界對漢學的追蹤和介紹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且忽冷忽熱,不成系統。其中,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國內曾分別興起一股“漢學熱”,原因是這兩個時段中國社會變動劇烈,思想爭鳴活躍,國人迫切希望通過漢學來了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華文化的。此次史景遷訪華引發的新一輪“漢學熱”,則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時代背景下,國人試圖藉助漢學對自己國家崛起和文化復興進行的一種心理上的印證和調適。不難看出,漢學不僅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樑,還是中華文化反觀自身的鏡子。通過漢學,中華文化既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也能瞭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態中的方位和價值。

然而,漢學雖有重要價值,但亦不可無限拔高。因為,漢學在本質上是一種“西學”,是西方人用西方價值觀念、學術範式來研究中華文化的學問。對漢學家而言,中華文化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客觀對象,就像實驗室的試驗品或博物館的展覽品一樣,很難內在於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負有弘揚和光大的責任感。

但是,中國人註定做不了中華文化的旁觀者。因為,千百年來積累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亦即通常所說的國學,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正如國學大師章太炎所言:“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學者,須對國學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否則,遺失國學就等於拋棄了傳統,丟掉了根本,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整個國家和民族就會得歷史失憶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遺憾的是,百餘年來中國人一度迷失國學,崇拜西學,形成了一種與“西學心態”互為表裡的“漢學心態”——前者指試圖以西學取代國學,後者指像漢學家一樣把國學僅視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體驗並證實國學的優美價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國學界還出現了以獲得外國漢學獎項為榮,謀求學術名望乃至經濟利益的灰色學術現象。上述現象的實質是國學的“漢學化”。如任其發展下去,國學將會變成一種“在中國的漢學”,而漢學乃至西學則會變成“在中國的國學”。

總之,漢學當熱,但不能將之混同為國學,更不能以之取代國學。我衷心祝願漢學能早日成為國際顯學,更希望中國能大踏步復興自己的國學,同時熱烈歡迎海外漢學回家,使自己成為世界漢學的中心。

(選自2014年4月1日《學習時報》,有刪改)(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漢學是中外學者研究和介紹中華文化的一門學問,其研究介紹者主要是歐美國家的學者。

B.國學的產生沒有漢學早,國學研究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且忽冷忽熱,不成系統。

C.漢學和國學都是用西方價值觀和學術範式研究中華文化,用生命和情感體驗中華文化的學問。

D.漢學是中華文化反觀自身的鏡子,通過漢學,中華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長短與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價值。

(1)D (A.“漢學是中外學者……學問”中“中外學者”有誤。由原文“漢學是外國……學問”可知,不包括中國學者。B.“國學的產生沒有漢學早”於文無據,“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且忽冷忽熱,不成系統”的不是“國學研究”,而是“中國學界對漢學的追蹤和介紹”。C.漢學是用西方價值觀和學術範式研究中華文化的學問,國學則注重用生命和情感體驗中華文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否定為立論的前提,並由此指向了把漢學當國學的問題。

B.文章把漢學的發展歷史與當前的“漢學熱”進行對比,揭示了漢學即西學的本質。

C.文章結尾呼籲國人弘揚國學,勇擔復興國學的重任。

D.文章通過闡述對漢學研究的誤區及種種不良現象,進而立起漢學當熱但不可取代國學的觀點。

(2)B (“揭示了漢學即西學的本質”有誤。文章將兩者進行對比是為了說明漢學有重要價值,並不是為了揭示其本質。)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上世紀國內兩次興起“漢學熱”,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的變動和思想的活躍,迫使國人希望通過漢學來了解中國及其文化。

B.國學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立國的源泉,沒有了國學,就丟失了根本,丟失了歷史,丟失了精神。

C.近幾年中國學界出現了國學的“漢學化”現象,國學已經變成了“在中國的漢學”,漢學也變成了“在中國的國學”。

D.作者認為,漢學當熱,漢學定能成為顯學,但他同時指出漢學不可以取代國學,國學應當快速地復興。

(3)B (A.“國人希望通過漢學來了解中國及其文化”不正確,原文是“希望通過漢學來了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華文化的”。C.“國學已經變成了‘在中國的漢學’,漢學也變成了‘在中國的國學’”與文意不符,原文是說“如任其發展下去,國學將會變成一種‘在中國的漢學’……”,選項將未然變已然,理解有誤。D.“漢學定能成為顯學”有誤。原文是“衷心祝願漢學能早日成為國際顯學”。)

【閱讀導引】

作者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觀照現實,首先用當前的“漢學熱”來引出話題,進而回顧漢學的發展歷史,分析當前“漢學熱”興起的背景因素及背後的國人心態,從而一針見血地指出“漢學”其實是“西學”的本質,而“國學”則是千百年來積累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化,她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一個是“別人的”,一個是“自家的”。別人的再熱也是別人的,他們不會去想著使她發揚光大。自家的好東西要想傳承還得拿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來。毫不留情地批評了當前“漢學熱”背後部分國人崇洋媚外的錯誤思想。呼籲國人勇敢擔負起復興國學的歷史重擔,同時也對漢學的興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言之灼灼,赤心拳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