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水!甘肃一母亲为女购房添钱,九年绣出18米《清明上河图》

50度老花镜变150度了

用坏了至少七八十根针

家里灯泡也换过上百个

耗时9年……

母爱,是普通的,也是永恒的。对于每一位游子来说,提起母亲,总会不由自主想起那首一针一线间凝结着浓浓母爱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兰州的张志军女士,耗时9年,绣出了一幅18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她的愿望很简单:想变卖为女儿购房添钱。

母爱如水!甘肃一母亲为女购房添钱,九年绣出18米《清明上河图》

▲张志军手绣的《清明上河图》展示

“这是我用9年时间,一针一线绣上去的。”9月16日下午,家住兰州交通大学家属院的张志军女士,轻轻抚摸着绣品,向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介绍着她耗时九年的作品。为了这幅长18米、宽1.5米的《清明上河图》,她特意去外地挑选购置了最好的底料和针线,还亲自去河南开封市清明上河公园寻访,希望能从当地找到北宋时期古都汴京的繁荣盛况,捕捉一丝灵感。从这个仿古主题公园回来后,她又找来大量的资料研究,还不时向专家讨教,对上河图中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市井文化、皇家园林、古代娱乐等方面研究,希望能在她的布料上复原清明上河图胜景。

母爱如水!甘肃一母亲为女购房添钱,九年绣出18米《清明上河图》

▲张志军手绣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说干就干,自从开始绣图以来,近9年时间里,除了上班外,几乎放弃了必要的家务,不管严寒酷暑,从没间断过。“有时候精力好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有时候天亮睁眼,我爬起来还要绣一会……”看到她如此专注痴迷,丈夫也不好说什么。后来一家人都支持她的工作,丈夫下厨做饭、做家务。80多岁的婆婆心疼她,常常给她做好饭,甚至还变着花样做更好的吃的犒劳她。

“因为房屋、人物特别多,绣起来很考验耐心,最难绣的还是人物,一个人高不过2厘米,还要看到人身上的衣服、鞋子,一点儿也不能出错,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张志军说,图中的一山一水,一船一屋,都具有宋时当下的特色,丝毫不能马虎。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张志军的《清明上河图》历时近9年,终于在2018年9月初完成,亲友们都惊叹她的杰作如此逼真形象,更佩服她的毅力。

母爱如水!甘肃一母亲为女购房添钱,九年绣出18米《清明上河图》

▲张志军戴着老花镜在穿针引线

“我原来戴50度老花镜,现在都戴150度了,9年下来,颈椎、肩膀都落下了病。”张志军说,她用坏了至少七八十根针、家里灯泡也换过上百个

张择端的原作《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张志军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长18米、宽1.5米。18米长卷再现古都汴梁历史烟云,曼妙针脚绣出逼真市井百态。

打开张志军的绣品《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这幅绣工精美的作品,层次丰富、气势磅礴、清晰逼真,尤其人物惟妙惟肖、神态各异,虹桥上人头攒动,汴河之中船舶来往、百舸争流。如同再现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的繁华街景和自然风光。“这幅作品没有空白,没有回针,属于满绣作品。绣这种图,最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意志了。”张志军说。

张志军是一位刚刚退休的铁路职工,为什么呕心沥血耗费9年时间要绣这样一幅作品?她说:家中经济并不是太宽裕,女儿在一线城市生活,至今没有房子,想为女儿买房尽一些力,所以绣出这幅作品,出售后给女儿购房添钱;同时,也希望有藏家能保存好这幅手工作品,毕竟《清明上河图》也是流传千古的文化遗产。

———— / 涨姿势 / ————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横屏滑动查看原画全部

母爱如水!甘肃一母亲为女购房添钱,九年绣出18米《清明上河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