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爲、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如今,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隨著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耗電自然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電池技術卻沒有突飛猛進的進步。所以如今的手機幾乎都被續航問題所困擾。在電池方面看不到革命性的新技術出來之前,各家手機廠商另闢蹊徑,用“快充”技術來彌補電池容量小的弱點。所以才有了“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宣傳口號。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市面上比較有名的幾種快充技術。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高通QC快充技術

QC是QuickCharge的簡稱,是由高通主導的快速充電技術。目前已經發展到了QC4.0版本。大多數採用高通芯片的手機廠商都使用的是QC快充技術,比如小米、錘子等。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QC1.0:電壓電流提升到5V2A,充電時間縮短40%。

QC2.0:相比起舊有的QC1.0,QC2.0創造性的改變了充電電壓,放棄了常規的5V,直接提升到9V/12V/20V,與QC1.0保持相同2A電流下實現了18W大功率電力傳輸。

QC3.0:在QC2.0 9V/12V兩檔電壓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電壓檔,並且向下兼容QC2.0,最大電流提升到了3A。

QC4.0:再次提升功率至28W,並且加入USB PD支持。取消了12V電壓檔,5V最大可輸出5.6A,9V最大可輸出3A。

OPPO自家的VOOC快充技術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低電壓高電流標準的OPPO VOOC閃充技術,VOOC選擇的是保持電壓不變,通過加大電流的方式提升充電速度。回顧OPPO VOOC閃充的這兩年,最早誕生於2014年,之後在同年的10月推出了VOOC mini,15年用戶量已經突破千萬,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高度認可,2017年年初,OPPO又推出了超級閃充技術,充電速度還要領先於VOOC。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聯發科MTP Pump Express Plus快充技術

聯發科MTP Pump Express Plus快充技術的原理和高通Quick Charge大同小異,都是保證了恆定電流,通過加大充電器到手機USB端口的電壓來實現更大的充電功率。魅族之前一直都是採用的此方案。我們發現近兩年PumpExpress技術開始嶄露頭角,內置PMIC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允許充電器根據電流決定充電所需的初始電壓。由PMIC發出脈衝電流指令通過USB的Vbus傳送給充電器,再根據這個指令調整輸出電壓。目前,最新的Pump Express 3.0宣稱能夠在20分鐘內為智能手機充滿70%電量,同時相比PumpExpress Plus功耗減少50%,間接降低發熱。相比QC 3.0的200mV為一檔的增量的做法,PumpExpress 3.0電壓微調幅度僅為10mV,理論最高可提供5A充電電流。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華為SuperCharge

SuperCharge 擁有智能充電核芯,能通過直充 SCP 協議,讓手機側直接與充電器建立通信,智能協調最高效的電壓和電流。根據不同規格的充電器和充電線,華為 Mate 9/Mate 9 Pro 自動識別並智能切換充電模式,可支持 PD/9V2A/5V2A/5V1A 等各種充電標準。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採用 PD 協議,支持反向充電功能。你可以使用華為 Mate 9/Mate 9 Pro 給其它設備充電,與支持 USB Type-C 的手機連接之後可通過下拉通知欄選擇【

反向充電】選項,不支持 USB Type-C 的手機則可通過 OTG 數據線連接。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vivo雙引擎閃充技術

vivo雙引擎閃充技術是由在兼容國際主流快充協議的前提下研發的快速充電技術。雙引擎閃充技術採用了雙充電芯片並聯充電的方式,較普通充電技術速度提升2倍,並擁有九重安全防護技術。媒體實驗數據顯示,在使用雙引擎閃充技術下,充電10分鐘後,手機的電量從0%到19%,35分鐘內完成60%的電量。

小米、華為、OPPO、vivo等各家手機廠商閃充快充技術盤點

寫在最後,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來說,提高充電速度的方法有兩個大方向:一是提高電壓,二是提高電流。提高電壓會增大充電過程中的發熱量,加速電池老化並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實際效果不佳。相比之下,提高電流則現實安全的多。不論是哪種快充方案,肯定都會對電池有一定的損耗,這就需要廠商在技術上的突破。

不過話說回來,快充技術也不過是在電池技術遇到瓶頸情況下的一種不得已的技術方向,要真正解決電子產品續航問題,最終還是得依靠電池技術的進步。我們希望這一天儘快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