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密探零零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䜣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䜣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䜣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䜣。而奕䜣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䜣,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䜣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䜣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䜣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䜣,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䜣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䜣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䜣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䜣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䜣,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䜣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䜣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䜣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䜣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䜣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䜣,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䜣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䜣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䜣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䜣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䜣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䜣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䜣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䜣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䜣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萨沙


恭亲王奕䜣在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酬答他的功绩,慈禧在事后大肆封赏于他。奕䜣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后又被任为宗人府宗令,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这还不够,两宫太后还在召见奕䜣时宣布“著以亲王世袭罔替” 。这种可以世袭罔替的所谓“铁帽子王”,只有清初那几位为满清打江山时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们才可受此册封。这段时期,是奕䜣一生中政治上最得势、也最炙手可热的一段时期。这些都表明慈禧对奕䜣确实恩宠有加、优待倍至。

此时的奕䜣,九印彪列,大权在握,地位崇隆,势焰熏天。

年轻得志的奕䜣并不满足,他想总揽朝内外一切大权,身为爱新觉罗氏正宗苗裔的他希翼太后垂帘为名,而将天下大权统统归己。但这只是痴心妄想,权欲勃发的慈禧绝不允许任何人从她手中夺取政权。她需要的是奴才和“管家”,而不是主子或“老板” 。由此,叔嫂斗法便难以避免。

同治四年(1865年),紫禁城里慈禧、奕䜣叔嫂宫斗的文武戏愈演愈烈。3月初5日,翰林院编修蔡寿褀上奏参劾恭王奕䜣揽权纳贿,徇私枉法,骄奢淫逸,慈禧命大学士倭仁查办,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两天后,慈禧降懿旨斥责奕䜣“妄自尊大,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取巧妄陈” ,并革去其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位高权重的“铁帽子”恭王,在权谋老道的慈禧面前竟不堪一击。

在奕䜣的五哥、七弟再三请求下,将此事交王公诸大臣、六部六卿集体商议两次,奏请量加录用,予以改过自新。慈禧同意奕䜣仍在内廷行走,仍管理宗署,恢复了官职,但摘掉了议政王的顶戴。

奕䜣在宗室亲贵中还算比较有能力的一个,尤其善于与洋人办交涉,也算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发起人之一了,但在曾国藩眼里,身为天潢贵胄的他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并非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大才:“......盖一清俊少年,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压百僚。聪明信有之,亦小智尔。......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复覆悚之虞” 。曾国藩看得很准。面对慈禧的凌厉进攻,奕䜣屡遭当头棒喝,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能轻视寡嫂女流之辈,东后慈安也便罢了,西太后慈禧能量巨大,尤其不能小觑。

奕䜣作为慈禧辛酉政变的同盟者,如今又变作她擅权揽政的绊脚石,慈溪牛刀小试,就轻而易举地削去了他议政王的大权 。失去了首辅尊位,痛哭流涕于西太后之前,悔过谢恩。慈禧通过懿旨将奕䜣的失态告白于天下,她先夺后予,彻底摧折了恭亲王,几下就达到了立威、揽权、独裁的目的。

恭王奕䜣经过一次次折辱,早已心灰意冷,已不是辛酉当年意气风发的傲娇姿态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奕䜣虽然得以复出,再入军机处,但其当年的锐气与进取心早已消磨殆尽,且心情抑郁,体弱多病,思想也变得保守起来,在政治上已不可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了。即便如此,慈禧还是不愿放过他。

1897年春,慈禧谋划废黜光绪,因怕奕䜣和帝党人物接触,她竟以赏假养病为名,把奕䜣变相软禁在颐和园中长达一月之久。慈禧祭出种种下三滥手段,在心理上羞辱、折磨奕䜣。本来就羸弱多病的奕䜣,此后更加病重难起了。

奕䜣病入膏肓,慈禧曾假惺惺的前往恭王府探视。《清后外传》记载,慈禧“遂赐上用粥十数品......王(恭王)尝数口,已难下咽,遂增剧(指病情愈重)。翁同龢日记‘啜粥不能收口’,盖意有所指也”。由此可见,奕䜣之死,慈禧是有投毒加害之嫌的。没几天,奕䜣死讯传来,慈禧心里自然高兴,但她又故作“大恸”的姿态,把奕䜣的后事祭奠搞得十分隆重。

奕䜣在临死前或许已经预见到清王朝即将彻底覆灭的结局,他对左右说:“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据说慈禧的娘家在方家园,其地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奕䜣的意思是大清帝国即将亡于西太后之手。但此时的他,除了哽咽流泪、唏嘘感叹外,只能徒唤奈何了。

假如恭亲王临终前能回忆起当初他力挺慈禧,协助她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的往事,一定会追悔莫及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䜣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䜣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䜣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䜣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䜣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䜣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䜣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䜣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䜣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䜣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民国年间那些事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䜣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䜣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䜣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䜣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䜣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动乱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奕欣真正走进清朝的历史前台,是在其四哥咸丰皇帝避难之时。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年幼的皇长子载淳以“巡狩木兰”的名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此时的奕欣受咸丰皇帝指派留京负责同洋人议和。奕欣不负重托与英法相继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城,挽救了大清朝的命运。

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之后,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咸丰皇帝生前的顾命八大臣。帮助慈禧太后从他们手中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当时清廷数一数二掌握实权的大臣。后来奕欣又担任负责对外交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时的奕欣成为总揽清廷内政外教的第一号人物,权倾朝野。

面对晚清的内忧外患,为求强求富,抵御外来侵掠。奕欣大力支持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奕欣的声望和精明能干得到朝野大臣的肯定与赞赏赞赏,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于是慈禧太后想尽办法对奕欣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欣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为由免去其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以军机处对于战与和始终拿不定主意,贻误军机导致清军节节败退为由,免去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人马;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又重新启用奕欣为总理衙门大臣,并统领海军,虽然奕欣也会办理军务,但终没能有很大作为;

(影视剧中的恭亲王奕欣)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欣病死于北京城,至此走完了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的一生。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乱世,虽也有济世抱负之才,终没能彻底施展。他既是晚清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精明强干的实践者与杰出外交家。造成他一生官场悲剧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因为自己上头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嫂子,时时处处受到打压排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能说奕欣生不逢时!

结语: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从咸丰皇帝登基那天起,就注定他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


小司马说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以(1833年1月11日)出生,号东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曾被道光帝有意立储,未成,道光帝遗照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到咸丰五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授命作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国、法国和沙俄进行谈判,并鉴定《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皇太后联合,发动辛酒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头衔。从咸丰十一年到光绪四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期间在同治四年,遭西太后慈溪疑心,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政治中心),光绪十年,因大清在中法战争中失利,被慈溪罢黜,史称“甲申易枢”,直到光绪二十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善后之名义被起用,光绪二十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再度担任军机领班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1898年5月29日),病逝,谥号“忠”,

其孙溥讳世袭恭亲王爵位。


Trafalgar18051021


恭亲王奕䜣原是道光皇帝最机敏、最有才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不幸的是被自己的三哥奕詝捷足先登。奕詝在才能上比不上奕䜣,在健康方面也不如奕䜣,唯一的优势就是非常的仁孝。奕詝的老师杜受田非常清楚奕詝的优劣势,从而在议储的关键时刻让奕詝藏拙露巧,通过一颗满满的孝心打动了道光,顺利夺得皇位。才华横溢的奕䜣,错失皇位成为恭亲王。正是道光这个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清的国运。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基于恭亲王奕䜣的才华,并没有对其委以重任,奕䜣一直处于闲散状态,在朝廷上没什么存在感。直到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亡热河,恭亲王奕䜣临危受命代表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议和,才开始在政务上崭露头角。

咸丰病逝后,恭亲王奕䜣,敏锐地注意到慈禧无限的政治潜力,果断站队,联合慈禧慈安两宫发起政变,斩杀顾命八大臣,迎来三人同治的时代。新皇登基、两宫太后不谙政事,恭亲王成为大权在握的“议政王大臣”,恭亲王迎来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他提拔任用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主张中体西用,积极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在外交上他纵横捭阖,周旋于列国之间。一时间恭亲王权倾朝野,成为一代贤王。

然而盛极必反、盛极必衰,恭亲王势力的不断扩大,让慈禧深感不安,同治四年,慈禧借由翰林院蔡寿祺弹劾之名,罢免了恭亲王奕䜣所有的职务。好在奕䜣大权在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久又官复原职。随着慈禧政治经验的积累以及同治皇帝的长大,恭亲王奕䜣受到的制衡越来越多。同治皇帝亲政后,恭亲王奕䜣更是因为反对重修圆明园、谏言皇帝注意私生活差点被杀头。

但是由于当时内忧外患,恭亲王虽然在宦海起起伏伏,但是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帝还都离不开他的辅助。这种局面直到慈安去世才被打破,慈安去世,光绪年幼,慈禧独揽大权,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光绪十年,慈禧太后,以中法战争失利之由,再次罢免了恭亲王奕䜣。这一次罢免在一定意义上结束了奕䜣的政治生涯。


1894年光绪皇帝善后甲午战争失败,奕䜣再度被启用,但是由于不久光绪皇帝就开展了维新变法,奕䜣中体西用的思想不能跟上皇帝的步伐,加之年老体衰,奕䜣的付出并没有引起政治水花,四年后,操劳一生的奕䜣去世了,谥号“忠”。


东窗日红


清朝晚年满目疮痍,无论是谁都是回天乏术。而恭亲王奕訢,曾经试图挽救过晚清,但是还是以失败告终。



道光皇帝在晚年对于皇储问题上,一直是在奕訢与奕詝之间举棋不定。 考虑到奕訢虽然要比奕詝有才华,但是自己之前签订了《南京条约》,很有可能是奕訢一上位,就会推翻自己之前所有东西,到时自己泉下都不得安宁。

而且当时两人的年龄比较小,奕訢的母亲还在,而奕詝的母亲去世比较早。如果奕訢登位,很有可能会出现后宫干政情况。

在多方考虑下,最后选择了“软弱”的奕詝——咸丰帝。但是也没有亏待了奕訢,封其为恭亲王。道光皇帝本以为安排妥当,但是低估了两人之间的争斗。





恭亲王的位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千年老二的身份,又被奕詝所不放心。真正的矛盾爆发,是在奕訢的母亲去世后。

奕訢母亲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皇太后的封号,但是皇太后的封号岂不是意味着一朝两皇帝?咸丰帝断然不可能答应,但是最后还是稍微妥协。

自此两人的矛盾,开始渐渐的摆到了明面上。后来太平天国北伐,奕訢虽然是平叛有功。但是咸丰帝找了为母争封,有失礼节为借口,罢免了奕訢所有的职位,一下子成了闲散王爷。



前面虽然有《南京条约》,但是西方列强并不满足,遂又强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此时奕訢刚刚恢复职位,大加呵斥此举。但是不久后,英法联军再次逼近天津,咸丰帝逃往了热河。

奕訢留下与列强谈判,最后是不得不签定了《北京条约》。奕訢感觉有损颜面,遂向咸丰帝引咎辞职。而咸丰帝人为此事不再其过,免追究其过。

深受打击的奕訢,开始学习西方经验。在此不久后,奕訢创建第一个外交机关总理事务衙门。在北京准备大展拳脚的他,没想到逐渐被热河新的集团排斥在外。



咸丰帝虽然有心平衡两者,但是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索性撒手不管。在临终前,立载淳为皇太子,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而奕訢则是被排除在外。

当时的载淳才六岁,作为其母亲的慈禧欲望越来越大。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奈何是孤儿寡母,于是把目光转向远在京城的奕訢。

后奕訢以奔丧为名,急急忙忙的跑到了热河。接着与慈禧、慈安两人密谋许久,不久后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担任议政大臣。

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肃顺等人革职督办,而奕訢也渐渐的做到了政治生涯顶峰。

权利毕竟是外部给的,来的快去的也快。虽然慈禧需要依靠他,但是绝对不想让其爬到自己头上。

重新走进政治中心的奕訢,开始有点忘乎所以然。经常在事务上与慈禧争吵不说,更是时不时的做些逾越之事。慈禧实在是忍受不了,准备找个借口敲打一下。

恰逢有人上奏奕訢“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干脆是直接“革去一切职务,不准插手事务”。这时奕訢才知道谁是老大,趴着地上痛苦哭认错,后又有大臣旁边求情,才收回了成命。

虽然奕訢有所收敛,但是慈禧显然不打算放过他。恰逢中法战争失败,虽主要责任不再奕訢,但是慈禧借口军机大臣处理不当,军机处几乎所有人都被撸了一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申易枢”。

随着时间加长,恭亲王奕訢距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特别是李鸿章等人上来后,奕訢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


甲午战争后,奕訢又被推上朝政,但是看透一切的他,踌躇不再,做事越来越圆滑。后来康有为主张变法,奕訢更是跳出来极力反对。假使他在年轻几十岁,可能会是变法的大力支持者,但是终究傲气不再了。

1989年5月29日,大清国这位经历三代朝堂的元老,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与世长辞,享年65岁。他为了重新将晚清拉回正轨,不是没有费尽心血,兴办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教育。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真是辛苦这位“独木”几十年的付出。


史之策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谈到恭亲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洋务派领袖、晚清难得的贤王,贬抑他的管他叫鬼子六。有人说他是汉奸,也有人说他是同光中兴第一功臣。但是似乎他就很快地从政治舞台中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甲申易枢”说起。恭王在帮助慈禧扳倒肃顺等人以后,获得了“议政王”的头衔和领班军机的职务,一时成了最有权柄的大臣。但是很快他和慈禧的矛盾就尖锐了起来,并且差点就被撸掉了所有荣誉,靠着他涕泗横流才捡回来一些。

但是这终究不管用,1884年也就是甲申年,慈禧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罢黜以恭王为首的所有军机大臣,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领班、醇亲王为掌枢的军机班底,把大权全部收归自己。这样,慈禧就完成了对朝政的彻底控制。而有能力有资质的恭王,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了。

直到甲午战败以后,恭王又被请出来主持朝政,但是此时的他由于反复被打压,已经彻底失去了三十多年前的锐气,反倒事事谨慎保守,碌碌无为的过了几年以后,在戊戌变法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青言论史


1861年,看似一个平淡的年份,但是在这个时间,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那就是辛酉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慈禧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而她能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离不开一个王爷,他就是鬼子六奕䜣,正是奕䜣在北京与慈禧遥相呼应,慈禧才能除掉自己的对手顾命八大臣,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垂帘听政后,自然是没有忘记鬼子六对她的帮助,她加封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这对在咸丰时期备受冷落的奕䜣来说,可以说是荣耀之至。再有奕䜣与列强多有外交联系,所以列强也多支持奕䜣掌握权力。可是,老话说的话,一山不容二虎,慈禧看到奕䜣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觉得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便开始打击奕䜣。奕䜣的第一次受挫是在1865年,当时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但奕䜣此时还在权力中心。可在1884年的时候,慈禧彻底动了废掉奕䜣的想法,她发动了她人生的第二次政变-甲申易枢,在这次政变中,慈禧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而这也将奕䜣直接从权力中心中排除出去,奕䜣成为无权无势的人。不过因为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奕䜣被拉出来充当清廷的谈判官,但这时奕䜣的权势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奕䜣已经成为过去式。

奕䜣被人称为鬼子六,可见他是位聪明人,但在慈禧面前,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才智来抵抗慈禧,反倒是被慈禧弄的在官场上起起伏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