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和蘇軾到底什麼仇什麼怨,永不錄用其子孫,簡直太欺負人了

誰都知道“走後門”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句俗語是怎樣來的,起源於何時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這句俗語出自北宋年間的一出滑稽戲。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被起用為相後,就開始嚴酷迫害元祐黨人。所謂元祐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變法的舊黨,以司馬光為首,包括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蔡京擬出了一份120人的龐大名單,稱其為奸黨,宋徽宗親自書寫姓名,刻於石上,豎於端禮門外,史稱“元祐黨人碑”。凡是元祐黨人的子孫,一律不許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考,並“永不錄用”,而且一概不許提“元祐”的字眼。

蔡京和蘇軾到底什麼仇什麼怨,永不錄用其子孫,簡直太欺負人了

洪邁《夷堅志》記載了一則《優伶箴戲》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戲,一個伶人扮作宰相,坐著宣揚朝政之美。一個僧人請求他簽署准許遊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頒發的,立刻收繳毀掉,還讓僧人還俗。一個道士的度牒也丟了,宰相一問也是元祐年間頒發的度牒,立刻剝掉道士的道服,讓他做平頭百姓。一個世子是元祐五年獲得薦舉的,按照對元祐黨人的政策,應該免掉薦舉,負責管理官員的禮部不予錄用,把他趕走了。過了一會兒,宰相家主管私家財庫的官員附在宰相的耳邊小聲說:“今天在國庫,申請相公您的料錢1000貫,沒想到撥下來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間所鑄的,我來向您請示這些錢咱們到底要不要?”宰相低頭想了半天,悄悄對官員說:“從後門搬進去。”旁邊的伶人舉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著宰相的脊背就打,一邊打一邊罵道:“你做到宰相,原來也只要錢!”

蔡京和蘇軾到底什麼仇什麼怨,永不錄用其子孫,簡直太欺負人了

宋徽宗和諸大臣看到這裡,大家不約而同地“噗哧”一笑,不知道蔡京笑了沒有。如此辛辣的諷刺,在封建社會,也只能出現在這種滑稽戲裡。從此之後,“走後門”就成為以權謀私的代名詞,一直流傳到現在。

蔡京和蘇軾到底什麼仇什麼怨,永不錄用其子孫,簡直太欺負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