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投放原子彈的原因,是翻譯出問題

在1945年7月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著名的《波茨坦公告》,敦促仍在負隅頑抗的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日本認為這一公告並沒有蘇聯,所以日本就有了一絲僥倖心理,他在等待蘇聯的態度,雖然那時的日本已經敗相盡顯,但日本的統治者們仍是不死心,非要做最後無謂的掙扎。

當時日本新上任的鈴木首相針對《波茨坦公告》發表了講話,他宣稱拒不承認這個公告,日本也絕對不會投降的,日本方面如此強硬的態度,也徹底惹惱了反法西斯國家,於是就在鈴木發表講話不到半個月,兩顆原子彈被美軍轟炸機投放到日本本土上,那枚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投放到了廣島,而叫做胖子的原子彈投放到了長崎,原子彈爆炸的瞬間,蘑菇雲騰起,爆炸中心高達6000攝氏度的高溫融化了一切,就算是僥倖活下來的日本人也因為強烈的核輻射在這之後的20年裡逐漸死去。

日本拒不投降的態度,也讓他們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造災難,當時日本死亡和受傷人數將近20萬人,這還僅僅是兩顆原子彈的威力。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後來回憶說道只要日本不拒絕波茨坦公告,他們是絕對不會往日本投放原子彈的,但後來根據日本國內文獻的記載和鈴木的發言記錄,發現當時鈴木並不是在拒絕這份公告,鈴木只是在等待蘇聯的回應,也就是相當於暫時不理睬這份公告。

當時鈴木首相的發言,讓日本的官方通訊社理解成了完全忽略這份公告,並將這些翻譯成了英文,後來美英的翻譯者們又把完全忽略的意思翻譯成了拒絕投降的意思,經過兩次轉手之後,鈴木的發言意思全部被曲解,而這種關鍵時刻的曲解,也直接讓美國往日本投放原子彈了。,讓人們感覺哭笑不得的就是,如果當年不是翻譯出錯,或許那兩顆原子彈就不會被投放在日本了。


日本被投放原子彈的原因,是翻譯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