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蟹農傾囊相授:池塘養蟹時不可忽視的一些小細節和特別注意事項

老蟹農傾囊相授:池塘養蟹時不可忽視的一些小細節和特別注意事項

漁中愉

1)良好的池塘條件

1)基本條件面積5~10 畝,水深1.5米,溝深2米,不參水,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無旱澇、汙染之憂,進排水口相互獨立,成對角線設置,防逃設施完備。

2)徹底清塘

特別是老塘口,尤應注意。清除過多淤泥,畝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漿趁熱全池潑灑,並注意塘埂處也應潑灑到位。

3)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①種植水草。

圍蟹養草、以草養蟹;伊樂藻、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在河蟹養殖中均有優缺點,為發揮它們的優勢,必須套種。

早期以伊樂藻輪葉黑藻為主,覆蓋率在25%~ 35%,伊樂藻6月割茬,防止高溫期腐爛敗壞水質。

夏秋季節以輪葉黑藻、苦草為主,佔40%~50%。後期以輪葉黑藻、苦草為主,佔30%,伊樂輸佔10%。

種植方法是伊樂藻、輪葉黑藻、金魚藻均通過移植,伊樂藻移植在內圍,輪葉黑藻移植在外圍,畝移植5~10千克;苦草2~3月種植在蟹池淺水處,畝用0.5千克。

②肥水。放養前15天,每畝水面施發酵腐熟有機肥200千克(池塘四周堆放)和複合肥2千克,複合肥每2周潑灑1次,每畝1千克,以培育浮游生物。池水透明度保持40釐米。

③投放螺螄。清明前每畝蟹池一次性投放活螺螄400~500千克。

④注意養殖品種下塘前應使用生物製劑(EM菌)調節水質,有利於苗種的成活率。

4)採用蝦、蟹、魚高效混養模式

充分利用養殖空間,經濟效益高、收益穩定,養殖風險較低。因此,建議養殖戶根據所養殖品種生物學特性做到搭配合理,相互影響小。

如養蟹池塘可混養青蝦、鱅魚、黃顙魚、鱖魚等,青蝦應採取雙季養殖,2月、6月各投放一次子蝦、規格一釐米左右。

鱅魚畝放20尾,規格1千克/尾,年底可達5千克/尾。鱅魚可有效防止青苔的生長,塘鱧或黃顙魚畝放500尾,規格3~5釐米/尾。

可控制下半年池塘自繁的第二代青蝦幼體,投放鱖魚可有效控制野雜魚,若蟹池野雜魚較少,可不必投放鱖魚,若蟹池野雜魚較多,每畝投放鱖魚5尾,規格3~5釐米。

5)堅持大規格 、低密度投放

所有的養殖品種都應堅持“大規格低密度”投放,這樣養殖品種抗病能力強,病害不易發生,養成的商品蟹、魚回捕率高。

規格大、價格高、養成周期短,可在市場缺市價高時及時上市、降低養殖風險、養殖經濟效益較高。幼蟹規格120~160只/千克,最好40~80只/千克。

注意魚種投放時應防止溫差過大,並使用苗種浸泡劑浸泡後下塘,一方面可提高苗種活力,另一方面可殺滅病原菌,防止病原菌的帶人。

6)做好水質調控

①加至最高水位並保持每月換水2~3次,每次10釐米,凌晨換底層老水,防止溫差過大,河蟹產生應激性,養殖後期每月換水4~5次,每次20釐米,河蟹蛻殼期、用藥期避免換水。

②每10~15天全池潑灑生石灰水,每次每畝15~20千克。

③使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綠色魚藥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病菌,如含碘製劑、二氧化氯等。

④科學合理使用生物製劑,尤其在夏、秋高溫季節。此時期水質變化大,病害極易發生,內服潑灑芽孢桿菌、EM菌等可有效提高養殖品種成活率。

促進快速生長,增強光合作用,清除抑制青苔發生,調節酸鹼度,提高養殖品種腸道有益菌群優勢和養殖品種抗應激能力。

激活免疫力,降解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改良底質環境,抑制殺滅有害病菌,使養殖品種始終處在良好的生長髮育狀態。

注意生物製劑不能與殺菌藥物同時,使用生物製劑後10天內不宜換水。

7)做好飼料投餵工作

由於河蟹不適應高溫,而高溫季節新陳代謝快,河蟹攝食量多,如餌料中蛋白質含量高,容易引起營養過剩,促進性腺細胞發育,使其成熟蛻殼提前,造成河蟹性早熟。

河蟹養成階段蛻5次殼:第一次3月中旬前,第二次4月中旬前,第三次6月上旬前,第四次7~8月蛻1次殼,第五次9月生殖蛻殼(最晚是9月25日以前,生殖蛻殼即成綠蟹)。

為此整個養殖季節建議養殖戶採用“精、粗、葷”,即前期(3~6月中),飼料要精(飼料魚+精飼料),投餌量為體重的3%-4%,要求脫殼3次;

中期6月中旬至8月、飼料要粗(90%植物性飼料+ 10%精飼料),投餌量為體重的5%-8%。要求蛻殼1次;後期(8月底以後),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不低於投餌量的60%),投餌量為體重的5%。要求蛻殼1次。

飼料投餵應堅持“四定”投餵,即定質、定量、定時、定點。定質:動物性飼料鮮活,不變質;植物性飼料營養要全面,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煮熟後投餵。

定量:每次投餌要投均勻,並且數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也不能變化投餵次數。

定時: 前期傍晚5點左右,高溫期晚上7點前後,後期晚上6點左右投餵。定點:投池塘三條邊和池中央,淺灘水草處。

8)用生態的方法防治河蟹病害

當前河蟹養殖病害發生嚴重,而防治多采用高殘毒的抗生素、化學制劑,藥物濫用現象嚴重。

不但導致漁業養殖環境惡化和河整等水產品質量下降,而且長期使用還引發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

使河蟹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的挑戰。因此,河蟹病害防治工作應走免疫防治、生態防治、綠色防治的道路,堅持使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綠色魚藥;

另一方面,水產病害“重在防而非治”,應逐步減少併科學安全用藥,杜絕違禁魚藥的使用,生產的水產品屬綠色無公害水產品,經濟價值高,市場供不應求,是河蟹未來養殖發展的必由之路。

9)採用輪捕輪放方式

養殖戶應根據市場需求、價格情況、養殖品種生長情況、養殖戶自身再投資能力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決定是否捕撈上市。

如養殖品種即時價格高,後市趨向價格低,投入產出比降低,養殖戶繼續投資能力受到限制等情況,養殖戶理應及時捕撈上市.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