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的元凶

人口的问题很有意思,过去施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很多人很愤怒,说那是“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制度,人的生育是天赋人权,怎么能说制止就制止了呢。

但是这些年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生育率下滑很明显。放开了二胎,结果很多人干脆不生二胎了,有一个孩子就觉得压力很大。

当然,还有一些丁克家庭,一个孩子都不生。

不让生的时候非要生,让生的时候大家都不生了。

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过去关于人口问题有一个论断,说中国人能生。观点非常强硬直接。

随着这些年大城市的出生率快速下降,这种论断逐渐没有了市场,退出了历史舞台。

纵观世界上的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实会发现,出生率降低是普遍现象。跟人种没有关系,跟观念没有关系,跟政府的政策,比如计划生育,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绝对关系。

经济学就是来解释人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选择之后会造成的社会影响。

所有凭空的臆断(像把问题推到人种上去)都是没有逻辑的。最近吵得比较热的东北经济的问题,很多人说是东北的气候太冷会影响到东北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是气候的因素,那怎么解释过去东北的繁荣呢?

回过头来再反问一下,气候好的地方就一定繁荣吗?昆明四季如春,那昆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就不行呢?

没有逻辑的判断往往是人的主观表达,这些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很大程度上不可信,当然会有一些判断可能现在讲不出逻辑,但确实是对的。那就是知识储备或者人类认知的问题了。

过去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很高,父辈那一代每家都能生四五个孩子。那时候很多人就说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强烈。

这里我们就要追问一下,这种强烈的生育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比较肯定的一点是,肯定不是天生的。人的观念都是后天形成,而后天的形成过程中又很大程度受到自己生活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那么他的结婚年龄肯定会比较早,一旦较晚结婚,那么就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就是人受到的局限。而他的行为选择又会逐渐变成他自己的观念,进而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人。

我们经常见到农村的父母会催自己城里的孩子早点结婚生育。城市里开放的家庭往往就不会这样。

城市与农村,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一个富裕,一个贫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催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观念。

人种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这都是人的主观表达,并不能解释真实世界里所发生的这些事情。

过去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计划生育政策。那我们就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喜欢把矛头指向政策

原因就是政策背后有切实的可以追责的人

痛恨一个人,让他也痛苦,自己心里就会舒服一点。

但是如果是一场自然灾难,比如发生了一场地震,砸死了很多人,那么就很少有人去痛恨老天爷,起码不会长期痛恨。因为把责任推到老天爷头上,老天爷是不会痛苦的,所以人不会做这种选择。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大城市里的拆迁很是个问题,过去的老房子很贵,政府要拆掉就要赔很多钱,强拆就会招来痛恨,但是不拆掉就没有办法发展。如果这时候来一场地震把房子震倒,这些问题处理起来就很容易了。

回到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那么中国人选择生育的意愿会发生改变吗?

当然我不否定计划生育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我只是想说,政策绝对不是根本问题,它只是起到了一种延缓作用。

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山东的很多家庭还是会生二胎,到了90年代还是要生二胎,无非是多交一点钱,增加了生育的交易费用。

河南要更猛一点,我不少河南的朋友,都是兄妹三四个。

计划生育的背景下,该生的还是在生。当然,交易费用的提高肯定会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效果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

关于政策的解释,大家还可以看一下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住房限购政策。限购就真的抑制住房价了吗?

我们的回答是:限购对于房价部分抑制,但绝不是核心要素。

更有奇葩会提出因为限购所以房价上涨的说法,这些都是哗众取宠,无稽之谈。

那讲来讲去,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生育率下降了呢?

普遍的现象背后一定有普世的道理。

结论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题目中提到的“富裕”。

因为富裕,所以大家都不想生育。

这个富裕,是广义上的享受,并非单指金钱方面。

下面我们要解释这个结论。

过去生育率高的时候,社会整体贫穷。贫穷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谋生机会相对要少,通常是靠天吃饭,但是靠天吃饭往往是不长久的,比如说人到了50岁以后再去下地干活就力不从心。没有了收入自然会恐慌。

但是生育可以解决这种问题,生育作为一种投资,完全是主动的行为。

这种主动的生育,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去抵抗将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过去一个家庭,如果生了女孩往往很不开心,一定要生一个男孩子,因为女孩以后嫁出去还是不能为自己养老。那种观念的形成跟过去的社会现实是完全相符的。

随着社会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养老就不再是问题。有养老金制度可以保证退休后过得还可以,将来有了保障。

即使是没有养老金,很多人自己的储蓄也足以应对将来的养老问题。

这时候,生育就变得可商量,不再那么必须。

假如说,国家出台一个规定:人一旦到了退休年龄,就财产清零。

那么这时生育就变得很必须,因为未来没有了保障,为了应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很多人自然会选择生育。人的行为选择就是这样。(当然这种假设是不会发生的)

今天中国的大城市里,年轻人普遍比30年前的中国年轻人要富裕,那个时候,多数中国人还都在农村,很多人还吃不饱饭。过年的时候吃一顿饺子,幸福指数很高。

现在的情况则是,很多人每天去饭店里吃饭,大鱼大肉,但是食之无味。

生活变好了,生育率下降了。直观上就很容易理解。

但是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要大很多。比如说,买一套房子要几百万,生了孩子奶粉钱一个月几千块,尿不湿一个月上千块,请保姆又要几千块钱。

读幼儿园加上各种兴趣班,一年下来要大几万块钱。

所以,过高的生活压力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要我说,那一定是年轻人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大城市里同样可以省钱,比如说不买房子,省了几百万,买便宜点的奶粉又能省好多钱,尿不湿干脆不用了,三四十年前哪有这东西。

孩子上学的问题也不难解决,北京的小学很多,不要上好一点的,就上那种最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行,花费很少。兴趣班全部取消。

为了多生几个孩子,总归是要牺牲一些生活品质。

即使是做出这种牺牲,如果去跟三十年前的生活来对比,也要比那个时候好太多。

但是多数人都不这样选择。

这种群体选择的背后是有它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社会的富足。社会富足导致了享受种类的爆炸式增加。

试想,让你走过一个满是美食(诱惑)的通道,在没有任何强迫的情况下,你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吗?

只要你开始拿起食物吃(享受),那么你就失去了一些东西(生育意愿降低)。

当然会有少部分人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但我们观测的是群体的选择,群体的选择就代表了趋势。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很少有人愿意为自己减压,或者说是降低生活质量。北京的白领月光族,工资每月1万块,房租+吃饭+娱乐,基本上也是1万块,但是如果它们降低了生活质量,那不就能攒下很多钱吗。比如说原来住3000块钱的房子,现在换成1000块钱的房子,过去买衣服一个月要花一千块钱,现在改成一年花一千块钱,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群体的选择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种选择之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说,北京的压力太大。那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多去生几个孩子。

很多人甚至会反问,生那么多孩子干什么呢?

这种话放在30年前是很荒唐的,但是放在今天就能够让人理解。

对于未来养老的自信,对于高压力生活的妥协,这些就导致了低生育率的出现。而这些问题背后最底层的逻辑,就是社会的富裕。

还有一点要指出,这种低生育率是富裕社会的普遍现象,跟大城市或者农村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认为大城市也是低生育率的元凶,但背后逻辑还是因为“富裕”,大城市比农村要富裕,所以生育率比农村低,但是现如今的农村比过去的农村要富裕很多,生育率也低了很多。

社会的富裕会逐渐产生新的观念,旧有的观念会随着时间,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低生育率现象是很难避免的,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样也在面对这些问题,但似乎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这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规律,规律往往又是很难打破的。虽然为了应对这种低生育率,国家肯定会采取一些措施,但如我们前文讲到的那样,这些人为措施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大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2018年1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