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高层会议,尺度之大让人惊讶


这场高层会议,尺度之大让人惊讶


这场高层会议,尺度之大让人惊讶

万万没想到,昨天由刘鹤主导的这场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这些来自官学两届最有头面的高层们竟然发出了如此“犀利”的声音:

“大量投资拉动增长是造成高杠杆的原因,因此导致了系统性风险”

“现在是国进民退”

“私营经济离场不是虚妄之谈”

“建议取消所有制分类”

“改革不是纯粹完成任务”

“户籍制度改革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流动。”

甚至前财政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发言直说:“靠行政手段去杠杆是计划经济时代才干的事”“金融混业模式绝对不行,会引发高风险”

如此火力凶猛的发言真让人怀疑这会议是不是在北京开的?是不是刘鹤主导的?

这胆儿也太大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激进的发言,更能反应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极大痛点。

改革到底怎么走?让我们看看部分高层们的发言重点。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在我们的经济因为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我们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型也没有到位,所以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把它形容为一种翘翘板式的经济运行状态。也就是说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又造成了杠杆率的过高,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很难处理,你要降杠杆,增长率就下去了。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杠杆就上去了,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就增大。”


“那么有没有出路呢?有人说这怎么弄呢?其实是有办法的。它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率,只要能够提高效率,这两方面的问题就都能够解决。但是效率能不能提高,归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楼继伟(前财政部长):

“三去一降一补”是针对产能过剩、库存高起、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短板突出等结构性问题提出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其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但现在很多的做法却把目标、任务当手段,为了“去产能”就给各省下指标,这是用传统办法靠行政手段“去杠杆”,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关停并转升”的措施,真正的改革做法不多。推进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制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发挥作用。”

“我们一边要降杠杆、去风险,一边要认真思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发展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我看来,目前这种大混业的模式是绝对不行的,会引发高风险。”


杨伟明(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要以通过改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改革形成一些机制,比如说能够自动地纠正经济结构性失衡、经济的金融化、经济房地产化的机制,

上述三者是重大的三大失衡,靠政府来干预是解决不了的”。

“今后应该淡化所有权,强化产权,如果总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争来争去,就很难突破公有制、私有制这样一些思想的束缚像国企、国资、土地制度、农村宅基地、科研人员拥有科研成果的所有权等等,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相对于商品市场而言,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是明显滞后的,户籍制度改革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流动。”


现在老说改革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所以检查越来越多。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层级太多,现在是五级行政,应该逐步改为三级行政,中央、省、市(县),市县同级,这样可以大幅度压缩行政建制单位,大幅度减少乡镇和行政村的建制,适当增加城市建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

省级特别是市县级的政府没有必要层层套用中央政府的政权设置,都是几大班子几大班子,没有必要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国企搞混改的时候到底是谁混谁?如果搞混改的目的是让国企去把民营企业给吃掉,特别是在民企最困难的时候,那国企就是趁虚而入。这个时候价格极低,有的甚至是零价拱手送给国企,国企当然是很高兴了。”

“但这不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不是要把民营企业给改掉,而是应该让民营企业加入国企,改善经营机制。如果趁民营企业比较困难的时候,国企搞逆向混改,对民企信心的打击是会非常、非常大的,国企应该手下留情

“政府应该在这个时候对股市上的民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不能看着A股上几十家、上百家民企最后被清盘了,股价下跌,很多民营企业质押贷款很快就到期了,可能撑不过三个月。如果这些民企都要死掉了,这个影响会非常、非常大的”


刘晓艳(易方达基金总裁):

“各个部委、各个条线的改革措施应该加强统筹。在堵后门、侧门的时候,要打开前门。此外,各种改革措施不应叠加。打企业一拳还可以,连续打五拳,不是变得更健康了,可能直接就打趴下了

“法制的前提是科学立法,但有些时候,特别是一些行政规章,却并不科学。她认为,如果严格执法,行政管理就要有一定的解释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