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后就去实践,不也是喜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是愉快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但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这三句话,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微言大义,其真实内涵极不简单,常常被人曲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其字,词区别很大;古汉语多单字,一字一义,理解古文字,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千万不可望文生,断章取义。在古汉语中,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现代汉语把学和习两个字合用为一个词语”学习”。学习,一般理解为学习知识,读书,做学问。其实,在古汉语中,学是今天学习的含义,而习的意象为“小鸟欲试待飞,反复试飞的情景。”引申为练习,试验,演习,实践等含义。在中学课本中,习解释成复习,温习,这绝对是错误的解释,而复习,温习的真正含义是“温故而知新”,也是出自《论语》的经成语。这也反映出今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学而不习,可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哪里来的快乐呢?其实,学习不仅要学,而且更要习,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啊!

《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字面上理解这三句话,是指孔子对于学习,对于朋友,对于他人的态度,但当你读完《论语》,领会了孔子的思想和为人,你会发现,这只是初浅的理解,表面的理解。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论语》把这三句话做为开宗明义地第一段,是有其深义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学,做学问,追求真理,然后学以致用,去实习,反复试验,反复实践,在实践的检验中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样的学问,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正直体现了学问的价值真理的价值,不正是值得愉快高兴的事吗?

《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问得以传授继承,真理得以传播远扬,便有志同道合,远道而来的朋友登门拜访,大家相聚一起,共求真理,共求进步,自我价值得以彰显和认同,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思想深邃,学问博大,曲高和寡,知音难求,不为别人所理解和认同是生活的常态。对于这种情形,以孔子为代表的贤哲应该怎么办呢?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历时十四年,到过七国,都未得以任用,能无愠乎?但他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消极怠慢,而能自我排解,自我警醒,自我勉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敏以求,这不正是君子所应有的气度和仁德吗?

《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句话,开宗明义,表达孔子追求真理的三种境界,也是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这不正是所有人人生的三大要务吗?其一,追求学问,追求真理,学以致用,体现价值,创造价值;其二,传承学问,传播真理,并将其发扬光大;其三一心学问,坚持真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话简而义深,每每读到,其体会更深一层,不愧为圣人之言,千古流芳。

《论语》经典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