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後就去實踐,不也是喜悅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拜訪,不也是愉快的事嗎?別人不理解但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所為嗎?

這三句話,是《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微言大義,其真實內涵極不簡單,常常被人曲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相比,其字,詞區別很大;古漢語多單字,一字一義,理解古文字,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理解,千萬不可望文生,斷章取義。在古漢語中,學和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現代漢語把學和習兩個字合用為一個詞語”學習”。學習,一般理解為學習知識,讀書,做學問。其實,在古漢語中,學是今天學習的含義,而習的意象為“小鳥欲試待飛,反覆試飛的情景。”引申為練習,試驗,演習,實踐等含義。在中學課本中,習解釋成複習,溫習,這絕對是錯誤的解釋,而複習,溫習的真正含義是“溫故而知新”,也是出自《論語》的經成語。這也反映出今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只學而不習,可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哪裡來的快樂呢?其實,學習不僅要學,而且更要習,學以致用,這才是學習的樂趣所在啊!

《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從字面上理解這三句話,是指孔子對於學習,對於朋友,對於他人的態度,但當你讀完《論語》,領會了孔子的思想和為人,你會發現,這只是初淺的理解,表面的理解。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論語》把這三句話做為開宗明義地第一段,是有其深義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學,做學問,追求真理,然後學以致用,去實習,反覆試驗,反覆實踐,在實踐的檢驗中得以修正和完善,這樣的學問,才能真正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正直體現了學問的價值真理的價值,不正是值得愉快高興的事嗎?

《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問得以傳授繼承,真理得以傳播遠揚,便有志同道合,遠道而來的朋友登門拜訪,大家相聚一起,共求真理,共求進步,自我價值得以彰顯和認同,不正是值得快樂的事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思想深邃,學問博大,曲高和寡,知音難求,不為別人所理解和認同是生活的常態。對於這種情形,以孔子為代表的賢哲應該怎麼辦呢?孔子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歷時十四年,到過七國,都未得以任用,能無慍乎?但他沒有放棄自己,沒有消極怠慢,而能自我排解,自我警醒,自我勉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勤敏以求,這不正是君子所應有的氣度和仁德嗎?

《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句話,開宗明義,表達孔子追求真理的三種境界,也是孔子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這不正是所有人人生的三大要務嗎?其一,追求學問,追求真理,學以致用,體現價值,創造價值;其二,傳承學問,傳播真理,並將其發揚光大;其三一心學問,堅持真理,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話簡而義深,每每讀到,其體會更深一層,不愧為聖人之言,千古流芳。

《論語》經典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