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煜明: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 如何設計商業體系?

區塊鏈的體系中,通證錨定了體系裡最重要的權利,且該權利需要運用智能合約來實現。


袁煜明: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 如何設計商業體系?


先給大家說三個段子:

第一個:互聯網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第二個:A股所有軍工企業的市值加起來,不如三瓶酒。

第三個:A股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潤,買不起上海10平方米的房子,北京也買不起,但是,只要賣掉1%的股份,馬上可以買下整套別墅。請問,樓市和股市,哪個的泡沫更大?

這三個段子聽起來荒謬,但都是真實存在。

1. 最本質的原因在於股份制

大航海時代人家當年開船出去,別無所求,就為了獲取利潤。但現在的企業,為什麼還只把利潤作為唯一的標尺。

軍工企業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利潤的標尺下的確沒法和白酒企業比,所以市值就是沒有三瓶酒高。

很多互聯網企業,其實為社會降低了信息傳播成本,大幅提高了社會效率,其實是很有價值的,但股東不滿意啊,沒有創造利潤啊,只好想盡辦法讓羊毛出到豬身上,讓狗買單。

為什麼A股很多公司一年利潤沒多少,買套房子都買不起,賣掉一點點股份就可以買下一套別墅?當然這裡肯定有一些股票是垃圾股,炒作到比較高的市值,但還是有很多股票,技術上有很多突破,行業地位很高,就是沒有利潤。

基金經理願意去給這些股票估值溢價,願意以比較高的市值去對公司估值,所以他們市值還是高。但基金經理投資過程中也很難受,雖然他們覺得這些企業很偉大,但市盈率太高總是感覺和自己的理念不符,也容易被基民罵。

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股份制下只追求利潤,企業只對股東賺取利潤負責,市場把利潤作為評估公司的唯一標尺,從而造成的畸形。

現代企業是個龐大的體系,好的機制應該可以把各方面力量都調動起來。但現在只有幾個大股東在焦慮,在著急怎麼做利潤。

其他人呢,比如客戶,拿的是公司的產品,產品好用就行,和公司股份沒關係;比如供應商,拿的是公司的貨款,和公司股份也沒關係;比如推廣渠道,只拿返點,和公司股份也沒關係;就算是員工,多數員工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不是股份,所以公司股份怎麼樣和他們沒關係。

這不是一個共贏關係,不是一種好的機制。

2. 區塊鏈世界是怎麼運轉的?

我們都知道,如果單個礦池的算力超過51%,就可以為所欲為。但比特幣這麼多年下來,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事實上出現過很多次,包括BTCGuild、ghash,都曾經接近甚至超過51%的算力。中本聰已經不知所蹤,為什麼他們沒有選擇操控比特幣?

因為一旦礦池算力接近甚至超過51%,群眾就開始擔心,幣價會下跌,礦工們紛紛退出礦池,最後礦池自己也去主動限制算力增長。

比特幣設計的是一種共贏機制。大家注意,這個共贏機制不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而是在一條船上,你要是打自己的小算盤,船會沉。

再舉個例子,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他當年創立以太坊的時候只有20歲,不知道怎麼創辦一家公司。怎麼辦?他發了一圈郵件,回覆他電子郵件的前10位成為聯合創始人。

在傳統股份制公司的體系裡看很不靠譜,但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太坊獲得了成功。現在Vitalik已經是幾百億的身價,是歷史上身價最高的碼農了。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當年Vitalik不是那麼幼稚,設立了一個股份制公司來做以太坊,現在是什麼後果。

第一種,就是把代碼完全開放出來。那就是給社會做貢獻了,什麼好處也得不到。現在整個IT世界的運行,每天都需要萬維網,需要Java,需要關係型數據庫,但有人還記得是誰發明了他們嗎?那些人對IT產業做出的貢獻,我覺得要比比爾蓋茨,比扎克伯格更大,但最後完全沒有在財富上得到體現。

第二種,就是通過股權融資,通過捐贈,頑強地活下去。就像中國的AcFun,也就是A站。A站一直恪守“就算倒閉,也不會收用戶一分錢”,是中國二次元文化的源頭和粉絲心裡的聖地。但A站被賣了六七次了,今年二月A站一度關了,官微上發了一條特別悲壯的微博“我想再活五百年”。

第三種,就是靠做廣告,向土豪收費,羊毛出在豬身上。這太多了,那些APP曾經大家都很喜歡,但最後為了賺錢,都開始變味了,也被很多用戶罵,他們終究變成了他們當初討厭的樣子,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架構,比起傳統的股份制來說,是一種質的提升。這是改造了生產關係。

3. 為什麼區塊鏈能改造生產關係?

關於這個問題,我梳理了四大最根本的驅動力:

1)加密算法的代碼代替傳統契約

傳統的契約,為了保障真實性,需要簽名、蓋章、複寫,一式幾份。而現在基於加密算法的代碼,可以用數字簽名來證明身份,用哈希指針來確保內容沒有被篡改過,用智能合約來保證程序能自動執行。契約變了,會引發商業體系一系列的巨大變化。

2)實現資產廣義化

大家都看過資產負債表,都知道一個公司的資產包含哪些類別,貨幣現金,存貨,應收款,預收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等。按照傳統的財務報表分析的理論,資產和對應的資產收益率,決定了公司的利潤。

但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常年不盈利但就是估值非常高,有很多人想要從傳統的財務分析的理論來自圓其說,比如不看PE,PB,比如改看現金流,看EBITDA等等,但還有很多互聯網公司最開始不僅沒利潤,連收入也沒有,財務報表完全沒法看,但估值就是一直很高。怎麼解釋這種高估值?

人類在天文學觀測中發現,有大量現象是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沒法解釋,直到有人提出來,可能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一下子豁然開朗,都解釋得通了。

IT和互聯網的世界裡有很多暗物質。比如你有很多用戶,或者你有海量的數據,或者你有很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產品經理,或者你有很多很好的創意和想法。這些對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價值,只是在傳統的財務報表上沒法體現。

但有了區塊鏈以後就不一樣了,一切都可以用通證固化下來。成為用戶可以獲得token,成為員工可以獲得token,貢獻數據可以獲得token,貢獻創意也可以獲得token。Token把這些隱性的資產第一次顯性地表達出來了,更有利於把這種資產的價值發揮出來,對價值進行評估,以及可能的價值交換。

3)實現所有者、生產者、使用者的統一

互聯網企業流行這樣文化:用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實際上能這麼堅持的企業家是很有限的,企業管理層的職責就是向股東負責。能在融資時把10%的股份拿出來分給早期用戶的,也只有像Reddit等極少數企業。在區塊鏈世界,你的用戶也是你的員工也是你的所有者,不需要排序,大家到了一條船上。

4)細化權責劃分的顆粒度

在美國俗語裡,檸檬市場就是次品市場。除非是賣非常標準化的產品,要不然產品的賣方永遠是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比如二手車市場,賣家再怎麼說自己的車好,開了一陣後都可能發現存在各種問題,所以賣家說什麼買家都不信,就是壓低價格,那這麼壓低價格下賣家只能賣劣質二手車,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劣幣驅逐良幣。

但區塊鏈可以很大程度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賣二手車的合同不再是個普通的合同,而是一個智能合約,買家在買車後,無論是發現車哪方面有問題,都可以約定好,哪些是賣家責任,哪些是買家責任,分別對應賣家應該賠多少,然後自動執行,當然這過程需要結合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最終消除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這就是權責劃分的顆粒度細化的效果。

4. 區塊鏈如何改造生產關係?

有五大表現形式,客觀、理性地來分析區塊鏈相比傳統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1)降低信用門檻

為什麼企業和個人能有槓桿?最核心的是因為他們有信用。所以,信用能產生槓桿,信用門檻能夠降低,就能激發很多生產力。

現實的世界,信用的門檻是很高的,需要給第三方中介機構支付高額的費用。比如一個公司IPO,律師費和審計費各需要幾百萬,就不要說承銷保薦費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了。公司規模小一點投行都懶得搭理,更何況個人。除了少數超級明星,普通人這輩子都不可能上市。

但有了區塊鏈以後,一切都變得可能了。由於無需中介就可以實現各個節點的相互信任,每個個體的信息,哪怕是細微、不重要、價值有限的信息、交易都可以放到鏈上來公證,沒有人能篡改,也沒有人能賴賬。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事情,在現有的商業體系裡是無法實現的,但現在都變得有可能了。所以信用門檻可以被大幅降低,從而激發很多生產力。

2)打破公司組織邊界

去年12月,谷歌宣佈由AI科學家李飛飛執掌谷歌AI中國中心,大家都對李飛飛充滿期待。李飛飛是如何在AI屆崛起的嗎?她第一步成功,來自ImageNet。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最難的並不是算法本身,而是海量的有標籤的數據,來去訓練算法。李飛飛當時下載了近10億張圖片,準備給那些圖片貼標籤。大家想一下,如果找專業的公司來做怎麼樣?

我以前調研過外包產業,一般是在三、四線城市,僱傭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管吃管住,有嚴格的培訓、獎懲、質量審核制度,可以說是管理的極致了,但其實效果並不好,人員流動很大,而且管理成本也很高,我估計李飛飛當年的科研經費實力肯定負擔不起。

李飛飛怎麼辦的呢?她採取了眾包模式,通過亞馬遜的AMT平臺,她僱傭了5萬人來幫她做圖片分類,而且僱傭這些人的成本是很低的,AMT上有超過一半的人薪水都是比美國規定的最低標準還要低,因為他們利用的是自己閒暇、碎片時間。

按照科斯定理,企業的邊界即為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等於市場的交易成本。所以,很多時候打破公司的組織邊界,有可能效率會更高。

亞馬遜的AMT平臺,就是通過清晰明確的規則,來消除市場的交易成本,就可以取得比外包企業更好的效果。當然AMT平臺沒有用區塊鏈,所以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同等級的工作者,單位時間的薪酬、以及接任務的機會都不一樣,不同國家工作者的待遇也不一樣。

如果採取區塊鏈,更好消除不透明性,交易成本就更低,就更有利於打破企業邊界了。取而代之的,一部分是一個一個的自僱人士形成的小作坊,但還有很多,是通過一種鬆散耦合的形式,來達成大規模社會協作。

3)削弱渠道價值

當前的商業世界是渠道為王的。有人會說,不是內容為王麼,不是,那只有極少的頭部能做到內容為王。

絕大數情況下,做日用品的掙不到幾個錢,都給商場超市打工了;開商場超市的也掙不到幾個錢,都交房租了;原以為互聯網可以一定程度地消滅渠道,結果互聯網入口本身成為了控制力更強的渠道;做電商都把利潤交給平臺了;做遊戲的流水大都給互聯網渠道了。

這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做產品和內容的,辛辛苦苦想出創意,設計產品,加工製造,質量把控,到頭來沒掙到多少,被渠道商坐享其成,長此以往誰還好好研發生產產品。

通過區塊鏈,生產者第一次可以把產品和內容直接推廣出去,由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判,好的內容,群眾就願意轉發,因為他們也可以獲得獎勵,大家都是“自來水”,不需要再去被傳統渠道盤剝,也不需要被互聯網渠道,被那些流量入口盤剝。好的產品和內容,即使不是頭部,也會傳播開去,自然價格會上去。

生產者和用戶,第一次坐到了同一條船上。渠道商,要被擠下船了。

當然,大家注意一下我的表述,沒說消滅渠道,而是說削弱渠道價值。渠道肯定是有價值的,只是不應該由渠道來主導整個商業世界。

4)組織長尾供給

雖然2014-2015年共享經濟的概念就已經火了,但傳統的互聯網更多是一種分享經濟,不是共享經濟,因為他的供給都是有少數頭部商家來提供的,這種情況下,會非常悲哀的出現消費降級。

比如互聯網上,比比皆是的都是團購、拼單,價格可能是降低了,但賣的都是爆款,就是符合大眾審美的東西,一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其實反而是被抹殺了。

區塊鏈的世界,你可以把個性化的需求列出來,再付出一定量的token讓別人相信你,來一塊組織生產。你可以理解為C2B,C來組織長尾的B的供給,但前提是C有足夠的信用來證明自己,這就需要區塊鏈。

5)改變企業追求壟斷天性

幾年前有過騰訊與360大戰,去年又有過菜鳥和順豐的數據之爭,都有過是否屬於壟斷的爭論,但也沒有最終結論。在我們看來,最好的不是用法律去判定和懲罰那些壟斷者,而是,從根本上,把資本家追求壟斷的天性消除掉。

資本家追求壟斷,是因為追求壟斷行業後的利潤。但在區塊鏈模式下,每一條鏈,每一個生態,雖然會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因為不追求利潤,不會非要去爭個你死我活。所以很多鏈會去開放接口,會去做跨鏈,去做價值的交換。這才是種更加共贏的機制。

5. 如何設計區塊鏈的商業體系?

現階段區塊鏈還處於初期,供給是稀缺的,所以研究需求的意義不大。就如福特當年做的調查,“您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沒有人會知道需要一輛汽車。

第一條原則,現階段的區塊鏈,我們只專注於供給側,研究如何激發和激勵生產力。

第二條原則,完全標準化產品且供給無瓶頸的體系都不需要區塊鏈,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去區塊鏈。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體系設計裡兩個最主要的問題,通證怎麼來,通證怎麼用。

1)我們先來看通證如何產生。

參照CSDN 孟巖先生提出的0-3級分配體系。我們劃分了0-2級的分配體系。

0級分配,可以簡單理解為挖礦,是讓系統產生增量token的。

1級分配,就是指在這個體系裡的市場循環流動,從而可以獲取的token。

2級分配是系統的宏觀調控。最主要兩個目的,收斂性和魯棒性。收斂性就是要抑制持續的單向流動,最後導致系統崩盤。魯棒性就是抵禦惡性衝擊,比如烏龍指或者黑客攻擊。

下一個問題,是否需要給通證的供給設置上限。比特幣2100萬枚上限,讓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覺得,必須要設置一個上限,但我們認為不應該去刻意的設置上限,而應該掛鉤整個體系的產能供給。

比如一個畫家,token應該掛鉤畫家所有的畫畫作品,token總量就是有限的;比如一個畫家聯盟,會持續吸納新畫家的那種,供給就應該是無限的,要不然對後加入聯盟的畫家就不公平。

而且token應當掛鉤供給的最重要因素,比如你這個社區以追求人氣為目的,最終靠廣告變現,那可以按工作量來,用戶只要多瀏覽、多發文,都可以獲得token,如果你這個社區是追求高質量、有深度的原創內容,那必須按工作效果,按每篇的用戶點贊量,甚至生產傳播激勵鏈的方式來給予token。

2)再來看通證怎麼用。

很多通證的權利都在這5種裡:債權、物權、收益權、投票權、使用權。前四種大家應該都理解,使用權類似住了一個月的酒店可以取得免費住一晚的使用權。

這些都是屬於低階權利,怎麼叫低階,就是用傳統金融工具或者普通積分就可以實現的,這些,都可以不用區塊鏈。當然你也可以用,但區塊鏈帶來的提升不明顯。

好,重點來了,高階權利。

什麼叫高階,就是組合式、條件式的權利,複雜度和靈活性要求較高,你沒法用傳統金融工具或普通積分來實現,必須用智能合約。我們這裡羅列了7種。

第一個是佔有注意力權,這個適用於一切C端用戶購買決策的體系,如果B端用戶的話不一定適用。比如現在我們的論壇、微信群都充斥著大量的廣告貼,防不勝防,以後就可以建立機制,你要發廣告可以,先拿出token來,設定好要給多少人看,比如100個,那100個看完後這個廣告帖就自動消失了。

第二個是信用證明權,適用於一切流程中存在欺詐風險的體系,尤其是那些權利和義務不是同時發生的體系。這個和前面的提供信用獲取token不一樣啊,那個是用信用來換取token,這裡是用token來獲得信用。比如很多商業活動都需要你抵押或者擔保的,用來防止你欺詐,或是事後問責的,現在都可以用token來實現。

第三個是好評&差評權,這個適用於一切供給存在質量差異或誠信風險的行業,像電商或者服務業都需要。我們的好評、差評都太廉價了。我們需要設計一種機制,兩種token,好評token和差評token,你用這個系統越多,token越多,而且差評token的獲取要比好評的難很多。你在網上買10次東西,可以一次好評token都不給,但第11個商家很耐心地和你聊你的需求,幫你找到了你原本都說不清楚卻很想要的東西,你可以把10次購買攢下的換成一個好評token都給他;你可能平時從來不給商家差評,但有一天碰到個老油條,給你賣了假貨還各種編造理由,毀滅證據,你跟他槓上了,好,你把過去買了100次東西攢下的,換成一個差評token打給他。

第四個,時間優先權,這個適用於單位時間內供給有限的體系,通常大家都得一塊等,先到先得。比如航空公司都有金卡會員的通道,但太少了。以後不管你是去餐廳吃飯,去看電源的首映,還是買一個爆款的手機或者車,或者在節假日去搶熱門景區的票,老用戶,都可以有時間優先權。

第五個,價格優先權,這個適用於使用成本剛性、定價彈性的體系。大家注意這個設定,如果是買個煎餅5塊錢,你說你用了token打8折,那這個token不就是1塊錢麼,相當於商家做了促銷返利,這種不一定需要token。但比如健身房、理髮店的會員價,比如買一個軟件app或者遊戲的點卡,商家的投入成本、開發成本已經在那兒了,用的人越多,可以把他的成本攤掉得越多,他其實也不知道怎麼來給用戶定價,所以我們可以用token,你token用得多,折扣就越大。

第六個,概率優先權,什麼意思,就是那種供給稀少且不可切割的體系。聽偶像的課或演唱會,買他的書或手辦,為他出謀劃策,為他打call,都可以獲得token,你的token越多,你就有越高的幾率被抽中和偶像共進午餐。

第七個,決策否決權,這個適用於存在多數服從少數需要的體系。社交平臺上有很多朋友,博客上發了很多文章,遊戲升級到了很高的等級,最後互聯網公司說關就關,資料說沒就沒,你沒有辦法改變。以後有了token就可以改變了,只要還有一定量的用戶不願意關,那就不關,沒有中心化的運維,那就用去中心化的運維方式。

以上這些,現有的體系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不能。如果脫離了智能合約,這些體系還能運行嗎?不能。這才是區塊鏈的價值。

所以,我們認為,區塊鏈的體系中,通證錨定了體系裡最重要的權利,且該權利需要運用智能合約來實現。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區塊鏈體系中最重要的權利可以不用智能合約,這個體系可以不需要區塊鏈。還是那句話,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對於什麼東西要上鍊,再多說一點。這裡引用一下井通科技的觀點,證明上鍊、身份上鍊、資產上鍊、數據上鍊、業務上鍊,這些都可以上鍊,但不等於都一定要上。未來必然是鏈上鍊下混合,重要信息與行為才上鍊。

再區分一個概念,我們剛才說了那麼多通證怎麼用,其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使用權益,就是每次你用了就消耗了,用一段時間就用光了,一種是持有權益,你只要證明你有token,就可以享受權利。

這兩者對於體系會有不同的影響。如果持有權益越多,用戶傾向於囤token,市面上流通的就變少,token容易升值,但也可能出現太大泡沫最終崩盤;如果使用權益越多,流動性會變好,但容易貶值,導致用戶喪失信心而離開這個體系。

所以流動性和保值性需要平衡,理想的情況是市場上有足夠的流動性,token保值,大幅升值或貶值的預期都沒有。一個可以在使用權益和持有權益上設計好比例;另一個可以調節通證的發行,讓發行和使用相匹配。

6. 區塊鏈商業體系的設計原則

最最最最重要的一條,是永遠也不會有終極形態,也沒有誰有上帝視角,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的試錯迭代,不斷地改進我們的系統。

所以,最好不要把整個體系設計成硬代碼,應該更多是軟代碼,才有利於進行系統的更新升級。

我把10條原則再彙總一下,都是前面已經論述過的:

1. 區塊鏈體系設計應當從供給出發,一切圍繞促進生產力。

2. 完全標準化產品且供給無瓶頸的體系都不需要區塊鏈。

3. 通證的體系設計必須有收斂性,抑制單向流動。

4. 通證的體系設計必須有魯棒性,抵禦惡性衝擊。

5. 通證的供給不應刻意設定上限,而是掛鉤整個體系的產能供給。

6. 所有低階權利都可以用傳統金融工具或積分實現,都可以不用區塊鏈。

7. 區塊鏈的體系中,通證錨定了體系裡最重要的權利,高階權利需要運用智能合約來實現。

8. 資產上鍊不等於生態中所有信息與行為都上鍊,必然是鏈上鍊下混合,重要信息與行為才上鍊。

9. 要設計好通證使用權益和持有權益的比例,匹配通證發行速度,以找到流動性和保值性的平衡點。

10. 沒有終極形態,沒有上帝視角,只有持續試錯迭代。

7. 區塊鏈世界的本質

我上面分享的內容分為幾部分:第一是股份制有很大的缺點,為什麼有缺點,缺點在哪裡;第二是區塊鏈為什麼能夠改造生產關係,改造的原因是什麼,根本驅動力是什麼;第三是區塊鏈能夠改造生產關係的表現形式是什麼;最後是基於供給區塊鏈商業體系的設計,如何設計一個區塊鏈的商業體系。

但這是探討都基於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區塊鏈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是分佈式賬本嗎?是點對點傳輸嗎?還是非對稱加密?可能還有很多人會覺得是去中心化。

但我覺得都不是,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本質。

我認為,區塊鏈的本質,是共贏,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的: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人類最終能主宰地球,就在於人與人之間形成了集體,能協作共贏。

股份制就是這幾百年,一個先進的協作機制,把大家團結到同一條船上合作共贏。時至今日,股份制這艘大船,似乎也出現了問題。

最後再問一下:為什麼協作共贏必須落在區塊鏈上?

實際上,社會已經對任何商業化公司的公信力喪失信心,即使是像facebook,也會讓用戶懷疑在非法利用用戶數據;即使是滴滴,也會讓用戶懷疑不僅沒給老用戶權益反而用大數據殺熟。沒有哪家商業公司可以自證清白。

只有區塊鏈可以提供token運行的系統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