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黃埔棗莊人之《一個棗莊籍國民黨特務的傳奇經歷》

風雲黃埔棗莊人之《一個棗莊籍國民黨特務的傳奇經歷》

張志君近照

國民黨在1949年敗退到臺灣以後,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始終醞釀著“光復大陸” ,便在1962年親自掛帥,成立“五人小組”,整合臺灣特務機構,成立“國家安全局”,任命其子蔣經國為局長,制定登陸計劃,欲利用臺灣及東南沿海一些島嶼為據點,派遣大批武裝特務偷渡大陸,然後潛伏下來,進行武裝遊擊鬥爭,為日後大規模的“光復行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其中臺兒莊人張志君就是臺灣中統武裝特務之一,是被空投到大陸後被俘的武裝特務之一,最近筆者採訪了這位84歲的老人。

出身貧苦 隨嶧中南遷

被騙參軍 入中統訓練

1930年張志君出生在嶧縣臺兒莊澗頭集鎮黃莊村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幼小在澗頭集鎮中心國民學校跟隨嶧縣著名教育家宋東甫讀書。

1948年秋天,因棗莊、嶧縣戰事再起,第二次解放棗莊的戰鬥也即將打響,嶧縣中學南撤至湖南。於是,十八歲的張志君跟隨老師宋東甫,一路上悽風苦雨,到了湖南郴縣,後到了廣州碼頭,坐船到澎湖,入伍當兵。不久後張志君所在的部隊被選為鳳山軍校示範營,於是張志君也就成了軍校第25期的示範學員。

1953年,張志君考了位於臺北的萬華電子學校,後來才得知學校隸屬臺灣國防部情報局,是一所專門學習監聽、研究各種無線電信息專業的電子技術學校。

1958年,張志君從萬華電子學校畢業,分配到臺灣大陸電訊研究室,負責專門接收來自大陸的信息,即接收大陸普通民眾從郵局發來的全部信息,然後篩選,進行分析研究,從中得到有價值的情報信息。1960年張志君被調到臺灣中央情報局通訓總檯,專門負責給分佈在海外的臺灣各情報站聯絡。三個月後,又被安排到臺灣淡水訓練班第五期情報訓練班學習,班主任由蔣經國親自擔任。張志君被編入第三班,授予中尉軍銜。

1962年3月開始,在美軍的參與下,國民黨軍隊不斷進行以反攻大陸沿海地區為目標的作戰演習,並定次年為反攻成敗決定年”,7月起開始成批、連續不斷地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空投或從海上偷渡登陸特務。

這一段時間,在通訊總檯工作的張志君,尤為緊張忙碌,他是專門負責接收大陸方面特務發來電臺信號的工作人員。終於在1962年11月初,從廣東電白縣爵山公社下村偷渡成功的“廣東反共救國軍第一縱隊”司令吳純彬和電臺臺長戴繼武發來電報。

戴繼武電報給臺灣回覆,稱自己已安全著陸,在電白縣安全潛伏下來,但時下天氣轉冷,一行人少衣無錢,補給不足,故請求臺灣當局速派機投放武器彈藥補給物資云云。臺灣中央軍事情報局,速報告給蔣介石,蔣聞聽後大喜,又通報給駐臺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美方質疑,怕其中有詐,但臺灣情報局的態度很堅定,說先後去了九批,只有這一批有了迴音;原因有兩條:一是戴繼武的專業技術能力很強;第二吳純彬是電白縣當地人,熟悉當地情況,能很快融入其中,潛伏下來,不易被人發現。美方講,既然你們認為此舉有必要,那麼給你們派三個人跟隨指導。於是組成空投小組,組長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人員李華常為通訊組組長,王樂亭、賴華庭為電臺臺長,因與戴繼武是同學的張志君為帶路接頭人,身份是臺灣中央情報局電臺臺長,行動時間定在 1962年12月4日夜晚12時。

然後臺灣軍方開始準備了八、九噸的軍用物質,裝進了飛機,派往六、七個工作人員隨機負責物質空投。

參加空投 欲潛伏南粵

落地被俘 中將計就計

1962年12月3日晚上九點多,一架滿載著武器彈藥和軍需補給的美P2V間諜飛機,在臺灣一個軍用機場轟鳴起飛,從臺灣海峽上空直奔香港方向,然後跌破雲層,低空盤旋,沿漫長的粵、閩、浙沿海低空慢慢飛行,然後再回繞到廣東上空,於當夜晚12時左右低空飛到電白縣上空,仔細觀察等待地面發出的約定信號,突然有人叫了一聲,發現下面有一個事先約定的T字形火把亮光,於是飛機馬上調整飛行速度,選定投放點,打開機艙,就在此時,下面的山頂突然亮起燈光,整個山野亮如白晝,高射機槍像颳風一樣風雨交加地襲來,頓時P2v機上十幾人亂作一團。事已至此,機上人員決定先投物後投人,以防先下人後會被亂槍擊中。於是,在暴風驟雨般的槍彈中,起伏盤旋,先後投放了九個降落傘,均為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隨即賴華庭、李華常、王樂亭、張志君等四個降落傘也相繼打開,紛紛落地。十三個降落傘全部落地後,那架美軍P2V間諜飛機旋即騰空,遠逝而去。

據張志君口述,當時高射機槍就像現在結婚時放的“大地紅”鞭炮,噼裡啪啦的。賴華庭被密如淋雨的槍彈當場打死,後來大陸公安方面言稱其跳傘時摔死。張志君後面背了一個電臺,前後共有兩個降落傘,他是最後一個跳傘的,落到了一個大坑邊的大樹上,身子懸在高空下不來,於是又打開胸前的傘。落地後也不敢亂動,就趴在原地靜靜觀察著。張志君蹲在坑裡一直觀察到天明,發現漫山遍野都是搜索的人群,個個荷槍實彈,確定已無法脫身,沒有辦法,只好起身舉手,出來繳槍投降。

此時,定格在1962年12月4日早晨。

原來,早在1962年10月8日,由14名臺灣武裝特務組成的“廣東反共第一縱隊”,在廣東海灘登陸後,其司令吳純彬等人就被民兵捕獲,根據吳純彬的供述,迅速上報給中央軍委,上司指示,決定來個“將計就計”。

有資料記載,臺灣方面從1962年10月1日到12月6日間的9股武裝特務,連同張志君等人的這“非常9+1”,共十批臺灣武裝特務全部落網。為此,1962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更是發表了不多見的長篇社論。

原來張志君他們的行動,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重視,中央軍委制定了嚴密的應對方案和作戰計劃,時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的羅瑞卿親自參與。最令大陸頭疼的美國P2V間諜飛機,它低空飛行,來去無蹤,像空中的“土行孫”一樣,讓大陸的防空力量防不勝防。於是,羅瑞卿又指示,要給美機量身定做一個空投場,待飛機剛進入空投場,山頂上的探照燈同時打開,高射機槍進行射擊,這樣“人贓俱獲”,完成全部被殲任務。 豈知當夜飛機剛剛進入空投場上空,地面一探照燈被一個心急的小排長提前打開,導致所有探照燈不得不同時開啟,高射機槍也只得開火射擊,然後進行大規模地拉網式圍剿,最後才將張志君等3人全部捕獲,而間諜飛機在空投部分物資和張志君他們後,迅速隱入夜幕,急速飛離射擊區域,瞬間消失在茫茫夜空中。

原來,那個排長剛剛探家歸隊不久,不甚瞭解戰況,他又在最前沿,更運氣的是他第一個看見P-2V間諜機打開翼燈,實在是按奈不住,想搶頭功,倉促之下擅自開燈。

最有意思的是,一看美國飛機沒打下來,到嘴的肥肉又丟了,大陸軍方感覺很失利,馬上通知當地老百姓,取消已準備完畢的慶功活動,把早殺好的豬羊又統統抬了回去。

張志君被帶到電白縣公安局看守所,22天后的1963年元月26日,又被轉到廣州公安廳進行學習。七月中旬,張志君、李華常、王樂亭三人,連同前期被俘的吳純彬和戴繼武共五人,到達北京參加由公安部舉行的對投誠、起義的武裝特務表彰授獎儀式。頒獎大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分別獎勵吳純彬、戴繼武各1萬元人民幣;獎勵張志君、李華常、王樂亭等三人各5千元人民幣,並決定由人民政府來為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黨中央對待國民黨被俘武裝特務“不關,不判,不斃”的寬大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

重返故里 嘆親情鉅變

感恩政府 享幸福晚年

1962年8月,在北京呆了近一個月的張志君他們,被公安部找去談話,安排工作,被分配到棗莊礦務局陶莊煤礦,幹倉庫保管員。

離別家鄉親人十五年,張志君再推開家門見到白髮蒼蒼的母親把自己看了半天才敢認出來,然後母子相擁而泣。稍後,張志君拭去淚水問爹呢?母親說餓死了。又問起幾個哥哥,母親也是老淚縱橫。

張志君共弟兄五個,他是老小,大哥死在上海,二哥死在了湖南,三哥當國民黨被俘回家。最令人痛心的是四哥張志誠,他十七歲時就參加了運河支隊,跟隨八路軍115師,在抗戰最艱苦的1940年, 不幸落入日軍手裡,連同其它28位抗日英雄,被鬼子殘忍殺害,釀成了震驚魯南的“巨梁橋慘案”。聽到這些,怎不令張志君悲痛欲絕,肝腸寸斷?

張志君又問起新婚後夫人的情況,母親說自從你離家出走以後,她就成天抹淚,後來改嫁了。

原來,當時還滿18歲的張志君,在家人操持下與家鄉一女子舉辦了婚禮,雖然婚後三個月離家,但此期間這對新人始終沒有圓房,所以就沒有留下子嗣。 張志君跟隨嶧縣中學南遷,從此夫妻二人徹底分手,杳無消息,夫人活寡難守,無奈於1954年跑到嶧縣政府,張父代替兒子簽字,才辦理離婚手續,宣告這一段悲涼的婚姻到此了結。

已經34歲的張志君終於1964年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與老家一姑娘喜結連理,婚後生有三女一男,生活才逐漸歸於平淡,但源於他的身份特殊,前幾十年間的生活也頗受諸多影響。

有一年大年三十,家家戶戶正忙活著過年,政府派人來到張志君家,讓他擺造型作笑臉,配合拍攝對臺宣傳傳單,然後用氣球飄放到臺灣上空散發,後被香港《申報》將此傳單刊登出來

也曾有鄉下老家鄰居孩子有病,前來求助到醫院給孩子看病,沒想到稍後就有人告密。

聽說張志君懂無線電,一派出所所長找到他修收音機,自己說不會修電子管的,結果很受懷疑等等。因此,武裝部、公安局、統戰部等部門,也是張志君幾十年來打交道最多的單位。

儘管如此,張志君還是坦言:共產黨對待自己的確不薄,不僅把農村戶口妻子兒女全部解決為城市戶口,還特殊照顧,特事特辦解決了幾個孩子的工作問題。使張志君這個臺灣歸來的中統特務,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給予他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