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講堂:何爲供養?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般若講堂:何為供養?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供養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財物供養、承事供養,當然最主要的還有依教奉行,人們通過這些方式供養三寶,一方面來表達自己的虔誠、尊重、恭敬和報恩;另一方面培植自己的福報。通常人因為貪心和執著關係,供養的時候還要掂量,自己跟自己計較一下劃不划算或者在想我聽這個法對我有多大用呢?不大會去考慮種好福田,按照正法法理要求來歸正自己,修煉和提高自己的心性,這些就是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在作怪。如果一個人發真誠心去做供養,就是在對治自己的貪心和執著,就是在祛除解脫生死的障礙。

供養與佈施一樣都是積累資糧的殊勝法門。供養的對境一般指佛法僧三寶、金剛上師以及父母等。以清淨的發心盡己所能普作供養,則對境越殊勝,功德越大。有些懂因果明事理的大人物,比如梁武帝、阿育王、給孤獨施主等,他們常喜供養三寶,興建寺院佛塔。此等大人物的地位、財、權皆是往昔行佈施供養等善法所感得的果報。德護如來應世期間,一位貧民手握豌豆行至路途喜逢佛陀託缽入城,生起極大信心,將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接觸到佛的胸部。以此功德,貧民於後世成為轉輪王,統治四大部洲八萬年,後又報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繼而於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與帝釋平起平坐,執掌國政。由此可見,依供養所獲功德福報不可思議。

般若講堂:何為供養?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供養,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過堂之前,都要誦供養偈,以三德六味供養三世一切諸佛,供養諸尊菩薩摩訶薩,並令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而在初一、十五,寺院還要特別隆重地上供,以種種美妙飲食供養諸佛菩薩。那麼,是佛菩薩需要這些東西嗎?如果我們不供養,他們就會忍飢挨餓嗎?顯然不是。

通過供養這一方式,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也是體現我們對佛菩薩的報恩之心。佛陀教導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不僅要“知恩”,更要懂得“報恩”。恩有四重,分別是三寶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國土的恩德、眾生的恩德。因為有佛陀出世,我們才能了知人生蘊涵的巨大意義,才能認識真理、擺脫痛苦。這種大恩大德,我們傾盡所有也報答不盡。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報答不盡,且佛菩薩並不需要,那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須知,供養是積集福德資糧的捷徑。倘能以至誠懇切之心供養諸佛,在報答佛恩的同時,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般若講堂:何為供養?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廣修供養,即廣泛修習供養,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親疏之別。我們不僅要供養諸佛菩薩,還要供養世間一切眾生。佛教認為,世間有三種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於我們的人,如父母、親友等,應懷著感恩心報答。《雜寶藏經》雲:“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

佛陀還告訴我們:無佛出世時,孝敬供養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功德。如果連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們恭敬的對象,如諸佛菩薩、善知識及師長等,父母給了我們色身,養育我們成長,而善知識與師長則為我們指明瞭人生道路,使我們找到了心靈歸宿。三是悲田,即需要我們幫助的對象,如窮苦的乞丐、病人等,他們缺吃少穿,貧困無依,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作為學佛者,我們應本著慈悲心積極幫助他們。

般若講堂:何為供養?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在佛教中,將孝敬父母、供養師長、佈施貧者稱為培植福田。就像農民種田那樣,必須在春天播種、耕耘,秋天才能獲得豐收。否則的話,必定一無所獲。同樣,福報也不是從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麼好事都擦肩而過,於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不公。其實,這不能抱怨他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造就的,是取決於我們的福報。而福報並不是上天給予,也不是與生俱來,正是源於往昔的積累和培植。若能常行佈施,廣修供養,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報自然源源不斷。事實上,這是最好的投資和儲蓄方式,是任何人無法佔有、無法奪去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