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喊得最凶的是這一羣人

近日,“消費降級”成為消費者熱議的話題,而在過去一直喊著的就是“消費升級”的口號,因此關於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的討論甚囂塵上。

消費降級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來自於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7.5%,出現了15年來的最低值。而1-7月份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增速為7.3%。

消費降級?喊得最兇的是這一群人

中國人口眾多,生活消費水平也不一樣,消費觀念更是各異,因此要分情況看。據民間的一份關於2018中國小康家庭標準發數據分類來看,將中國家庭分成了不同級別。

消費降級?喊得最兇的是這一群人


2018年家庭收入等級劃分

淨資產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按揭買房的,房產應該按照已經支付的額度進行計算淨資產。年收入指的是可支配收入,即稅後收入。

下面提到的超過,包含臨界值,提到的不超過,不包含臨界值。

富豪家庭:淨資產超過1000萬,年收入超過500萬的。人口比例:0.08%

富裕家庭:淨資產超過500萬但不超過1000萬,年收入超過200萬但不超過500萬。人口比例:0.32%

高收入家庭:淨資產超過300萬,但不超過500萬。年收入超過80萬但不超過200萬。人口比例:7.6%

以上三種家庭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佔中國總人數的8%。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沒有所謂的消費升級或者消費降級。

淨資產不超過20萬,年收入不超過3萬,人口比例為0.02%。同理,這部分人群的最底層要麼是在溫飽線掙扎,要麼達到溫飽,生活基本比較困難,消費上還比較拮据。

此外,淨資產超過20萬但不超過50萬,年收入超過3萬但不超過8萬,這部分人群佔36.98%,大多數居住在農村偏遠地區。佔到全國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這部分人群在消費市場中也佔據一定力量,就他們而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相對提高,他們的消費升級則是通過電商。從今年各行業的數據報告看,呈現出一個特徵,即線上渠道增速快,拉開了與線下渠道的增速。在中國消費市場中,網購市場增長引擎作用凸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推倒了渠道壁壘,消費者更容易接觸到質量更好、性價比更高的產品。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範圍的擴大,尤其是國家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網絡購物帶來的操作簡便、商品選擇餘地大、價格優勢明顯等突出特點,網絡零售規模不斷壯大,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舉個例子,因為中間渠道多,到偏遠地區的商品會貴一點,那麼如果從網上購買,就能買到根據性價比的商品。同時在線上,農村人群見到的、能買到的品牌商品更多元更便捷了。因此,相對過去來說,這部分人群是實現了消費升級。

而淨資產超過200萬,但不超過300萬。年收入超過15萬,但不超過80萬。人口比例佔據21%。淨資產超過50萬但不超過80萬,年收入超過8萬但不超過15萬。人口比例佔34%。這部分人群總共佔到55%。

這裡麵包含了中產階層以及有希望、期待躋身中產階層的人,也是“消費降級”喊得最兇的人群。說起來,“消費升級”是一個“洗腦”的漫長而潛移默化的過程。有心的人會注意到,近幾年“中產階級”和“消費升級”被無限提起,目的在於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有錢,鼓勵消費。很多人花錢的兩大主題,一是“佔便宜”、二是“貪虛榮”。在被洗腦中,一些人也會不自覺的跟上節奏,標榜自己是中產階層或者把目標向中產階層靠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提前消費的理念甚至被印在學生的教科書中,甚至有人覺得不提前花就會虧了。

居民消費是我國消費品市場的主要貢獻力量,也是對廠家和商家的正反饋。但是前幾年彷彿有點過猶不及,商家太過注重營銷,頻繁造節刺激消費,轉嫁到消費端,消費者實際承擔的成本比需要的多得多。看起來,是消費端和生產端兩頭熱,形勢喜人,實際上是在透支消費者未來的收入。

消費降級?喊得最兇的是這一群人

有一些人,是消費升級的忠實擁躉,踐行往高端消費,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能力。《每日人物》近日就“消費降級”的話題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舉其中一個例子基本就可以代表這一類人群的消費理念。石家莊42歲家庭主婦,工作20年現辭職在家,先生工資8千多,她自己的一級建造師證每年有幾萬元收入,家裡還有一個孩子和一貓一狗。辭職第一個月花了3870元,其中6件衣服花了2000元,化妝品400多元,魚缸和魚花了400元,大蝦、牛排、醬牛肉吃了800元,還給小朋友買了王者榮耀的皮膚。

對於消費偏保守的人來說,其實這裡面的消費有些是不必要的。

而她回憶以前,光是好看的包包,就買了六七十個,化妝品用迪奧,衣服每個星期都要買。這幾年,我網購花了足足有二三十萬,很多衣服真的是連吊牌都沒拆,化妝品趁著做活動,一下買了三五瓶,結果一瓶都沒用完。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花錢任性,買一堆無用商品、囤貨的人。

但當前經濟形勢不明朗,中美貿易戰還在繼續,投資市場也不景氣,加上日前出臺的個稅改革方案,令悲觀情緒更加瀰漫,大量企業裁員倒閉的景象彷彿馬上就要上演,企業和員工瑟瑟發抖,不敢任性。

古代先賢早就經驗總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你讓這部分人一下子改掉以前的消費習慣很難,因此也是喊著“消費降級”口號最兇的人,說消費降級,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表現出了一種對現狀的不滿,他們更多的說的是一種體驗,一種越來越窮的感覺。

在這些群眾的心裡,錢還是那麼多,但有越來越多的東西要買,有越來越多的錢要花,所以錢總是入不敷出的,而自己很多想買而不能買,想消費而不能消費的東西越來越多,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買替代品,這種感覺其實正是消費降級的來源。

他們會說,我如果不用還貸款,不用付房租,能賺更多的錢,應該會消費更多更好。所以跟這種理想中的消費比較,他肯定是降級了,甚至跟他買房和租房之前比較也是降級了的。

但是另一部分人則更為理性。房價和子女教育支出、醫療費用佔據了家庭收入的大半,還透支了未來收入的一部分,在這種壓力下,他們對價格更敏感,他們不是買不起名牌,而是追求生活方式簡單化,有了更高的容忍度。由於過去幾十年跨國品牌紛紛將生產外包,品牌與生產分離,日積月累,間接也造成了很多消費者覺得,買代工廠的產品,品質有保證,價格低,沒有必要一定買大牌。

經濟學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幸福=所得/慾望,當慾望不變,所得越大越幸福。當所得不變,慾望減小也能更幸福。

所以,在經濟寒冬中,更是應該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千百年來,勤儉節約仍然是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但似乎由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經濟幾次騰飛,讓一些人膨脹起來,忘掉了這種傳統美德。

需要提及的是,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發達國家還很遠,不管是處在經濟形勢大好還是低迷時期,我們都應該養成健康的消費理念,理性消費,生活簡單點,才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