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淪陷,陳半丁拒任日偽政府的國立北平藝專教授之職,以賣畫刻印為生。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一九四〇年,陳半丁在米糧庫家中

在上海,周佛海威逼與陳半丁有“金蘭之交”的嚴惠宇出任偽中央儲備銀行總裁,嚴惠宇堅拒不從,於1939年秋避走香港。

嚴惠宇(1895—1968)

名敦和;

江蘇鎮江人;

實業家、收藏家。

在港期間,嚴惠宇向身在北平淪陷區的陳半丁索要人物畫,此時已距陳半丁畫人物畫已有三十餘年。1940年冬至,陳半丁繪《人物》四條屏,並題款:“不作人物已三十餘年矣,茲按惠宇之要求,不得不重行一試也。”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吳昌碩先考妣圖》 一九〇六年 吳昌碩後人藏

看似尋常的人物四條屏,卻存有種種玄機。

嚴惠宇為什麼點題索要人物畫?

是因為陳半丁的人物畫物以稀為貴?

還是另有深意?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人物》四條屏 1940年 陳半丁紀念館藏

這四條屏,每一幅畫一個人物,並題一首詩。詩都是古人所作,但未註明來源,人物也未加以說明,以致一般人看不明白,更難解其寓意。

據考證,陳半丁為嚴惠宇畫的人物四條屏中的人物分別是:李白、柯潛、嚴光及一無名武士。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人物》四條屏之一 1940年 陳半丁紀念館藏

第一幅條屏中人物身著唐裝,題款詩是元代劉秉忠所作《李太白舟中醉臥圖》。全詩如下:

仙藉摽名世不收,錦袍當在酒家樓。

水天上下兩輪月,吳越經過一葉舟。

壺內乾坤無晝夜,江邊花鳥自春秋。

浮雲能蔽長安日,萬事紛紛一醉休。

劉秉忠(1216—1274)

元代政治家、文學家;

擅詩文詞曲。

陳半丁通過詩中“舟中醉臥”,映射嚴惠宇漂泊香港。當時日軍已經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和首都南京,陳半丁這裡引用“浮雲蔽日”,自是感慨萬千。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人物》四條屏之二 1940年 陳半丁紀念館藏

第二幅的題款詩是丘濬詩《題畫為柯狀元乃尊作》的一部分。

丘濬(1420—1495)

字仲深;

明代景泰五年(1454)進士,卒後諡文莊;

博學多才,被譽為一代文宗。

柯潛(1423-1473)

字孟時,號竹巖;

明朝狀元;

品性高潔,被譽為“翰苑風流”。

此詩是丘濬為當時的狀元柯潛而作的。此詩記載於《丘文莊公集》中,被《四庫全書》收錄。原文如下:

端居閱古編,雅服稱畯儒。

清晨掩關誦,乙夜猶咿吾。

靜觀天人妙,達溯洪荒初。

匪徒掇其英,亦以味道腴。

繼世有賢嗣,一目五行俱。

父積子能讀,因之見慶餘。

此詩有點晦澀難懂,簡單來講該詩歌頌了柯狀元的儒雅風範和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陳半丁之所以引用此詩,至“匪徒掇其英,亦以味道腴”這兩句為止,似有所指:嚴惠宇儘管流落香港,家產損失,但仍然品味生活的真諦。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人物》四條屏之三 1940年 陳半丁紀念館藏

第三幅畫中人物是嚴光,題款為清代黃珊壽(1855—1919)畫《嚴子陵歸釣圖》的題詩。

黃山壽(1855-1919)

原名曜,字旭初;

別字旭道人,晚號旭遲老人,又號麗生;

江蘇武進人。

原文如下:

一竿名重子陵灘,風景真宜入畫看。

卻恐祿多歸計好,羊裘零落釣磯寒。

陳半丁原畫題款雖脫一“祿”字,但補齊則文義清楚,是盛讚嚴光。

嚴光(前39年—41年)

又名遵,字子陵;

東漢著名隱士;

嚴光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好友。他積極幫助劉秀起兵,事成後歸隱富春山。

嚴光為嚴氏先祖,是嚴惠宇的偶像,富春江釣魚臺有對聯“光武無寸土,子陵有釣臺”,嚴惠宇引以為榮。陳半丁畫此畫,讚美嚴惠宇像嚴光一樣高風亮節,不肯隨波逐流。

紀念“九一八”:從《人物》四條屏看陳半丁的抗日之志

陳半丁 《人物》四條屏之二 1940年 陳半丁紀念館藏

最後一幅畫的是一介武夫,不知何人。題款詩為明代貝瓊的《胡虔雪獵圖為徐復初賦》。

貝瓊(1314—1379)

元末明初人;

明初史學家、文學家、詩人。

全詩如下:

太古天驕宅幽朔,平沙四面無城郭。

生兒豈識種禾黍,走狗呼鷹共為樂。

北風颾颾大雪溼,越塹凌崗馬蹄急。

弓開滿月不虛發,赤豹玄熊號且泣。
日暮兩狼歸掛鞍,燕支勸酒左右彈。

一時快意良不惡,金刀割鮮行玉盤。

君不見漢家天子獵四海,塞下將軍歸奏凱。

青丘雲夢何足誇,猛虎長鯨肉俱醢。

此圖非常特別,前三幅畫的都是文人,且具有所指。但此畫,除陳半丁的名章外,還加蓋了兩方自刻的閒章“不識丁”與“無中生有”,嘲諷之意,溢於言表。

所引用的詩更加耐人尋味:

“生兒豈識種禾黍,走狗呼鷹共為樂”,表示這是一個非農耕民族的形象;

筆鋒一轉,“君不見漢家天子獵四海,塞下將軍歸奏凱”,警告武士道信徒不要得意太早。

“青丘雲夢何足誇,猛虎長鯨肉俱醢”,猛虎長鯨最終要被剁成肉醬。

長鯨,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就是以東海長鯨象徵日本,抗日之志,不言而喻。

通過這四幅人物畫及題畫詩,可以看出,陳半丁與嚴惠宇二人以文化人特有的含蓄又隱晦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愛國情思。

時值“九一八”紀念日,我們在此通過繪畫作品回望那段崢嶸歲月。

本文改編自何以傳世文叢

《家住蒼煙落照間——陳半丁的藝術世界》

韓衝 陸承平《為嚴惠宇畫四條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