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

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出了隆中對策,那麼隆中對究竟有沒有那麼神奇和神秘,作為劉備又應該如何正確的看待、解讀和使用隆中對呢?隆中對到底讓劉備知道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的問了諸葛亮幾個事情:

1、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欲伸張大義於天下。

2、我智術淺短,以至敗落成今天這種局面。

3、我的志向依然還在,你有什麼好計可以幫我?

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作出瞭如下幾個方面的回答:

1、曹操能夠以弱勝強,除了天時,也要人謀。只要人謀運作得當,將軍您同樣也存在這種以弱勝強的機會。

2、曹操如今已經取得了整個北方的控制權,實力太雄厚了,應該避開和他的正面交鋒。

3、南方東邊的孫權,在當地有了很深的根基,已經形成了氣候,要想取代他,不大可能,但若利用他來對付曹操,這應該是可以的。

4、南方中間的荊州是一塊好地盤,而荊州之主劉表卻不一定能守得。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

5、南方西邊的益州是天府之國,而益州之主劉璋不得民心,益州人都思盼有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明君到來。

6、以漢家皇室的身份和仁義的美名如果可以得到荊、益兩州,那麼,只要做好外交、內政兩個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成功的割據這兩個州。

7、取荊、益兩州為基本,一旦天下有變,即可進攻曹操,奪取天下。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關於“隆中對”的“解釋”,大體上都是這樣的,這個沒有多大的爭議。而有爭議的是下面這兩種觀點:

1、英明說。說諸葛亮真神人也,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其實,在當時“已知天下三分”的人並不只是諸葛亮一個人。有水平的正常人也可能做出這樣的判斷,不一定只有神仙才行。

很明顯,這是小說家在刻意神話諸葛亮,而且大家也能理解,允許小說家的誇大。所以這個爭議不重要。無須多說。

2、錯誤說。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根本上就是個錯誤的戰略,導致他們最終失敗了。

這個爭議最大。世界上沒有必贏之法。“優選”策略可能贏,也可能不贏,“劣選”策略一定不贏。所以,“蜀方失敗”這個結果

可能存在兩個原因:

a。策略錯誤,導致了失敗。

b。策略正確,其他原因導致了失敗。

所以,你沒有理由單方面認定:一定就是隆中對的策略錯誤導致了蜀方失敗。

不要說東吳不允許劉備佔荊州,你無論佔哪,別人都是眼紅的,都是不允許的。

一個策略究竟好不好,用“對錯”這個詞似乎不妥,因為你沒有一個鑑定的標準。如果你硬要用事後的結果來“鑑定”,那就叫人在事先沒法去做了。

而任何一個策略的制定,都是在當前可以選擇的範圍內進行優選的。所以,應該用“優劣”這個詞比較恰當。

注意:優選策略是建立在“當前局面”之基礎上的,不可能建立在“事後結果”的基礎上。

由當前局面提供你的選擇範圍,在可以選擇的範圍內,你可能做出優選或是劣選的決定。

全國共有13個州,你想全部得到,從0到13,必須得經過1,2,3……最終到13、

你沒有1,就不存在2,你沒有2,就不存在3、所有的英雄人物,莫不如此。

劉備要想得到13,也必須先得到1再說。劉備的現狀是:

a。他只有荊州的少量份額。大概比例是:劉表佔0。4,蒯蔡佔0。35,劉備佔0。25,(大概而言)。總之,劉備還沒有得到1、

b。曹操、孫權已經佔到的份額,你劉備莫想得到。

c。劉備只能在曹操孫權尚未控制的“荊益兩州”這個範圍內進行選擇。得1個方能立足,得2個,就已經得到了最大值,要想得3個以上,就必須加上“天下有變”即等待對手出錯這個條件出現。

條件出現了,奪13個州成就帝業,條件不出現,割據一兩個州以成霸業。

所以,諸葛亮為劉備作的這個隆中對,是正確的。在現有的局面上,是非常實際可行的。

現有條件決定了劉備只有0。25,最大收益可能達到2,最小收益可能變成0。後來劉備得到了2,失荊州後,還有1、2,這個業績還是比較棒的。

如果你不先取荊州,你就沒有本錢賺益州,如果你沒賺到益州,你就沒有本錢爭天下。不按這個策略,你很快就會變成0,一個州也割據不了你別說,後世還真有幾乎全盤學諸葛亮的,那就是張獻忠的大西軍。1641年,張獻忠通過急行軍後奇襲奪取襄陽,並將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等處死。這次勝利使得楊嗣昌憂懼而死,堪稱明末戰爭一大轉折點。攻克襄陽後,獻軍立刻北上奪取樊城,然後攻打南陽。該年秋季,張獻忠在信陽被左良玉擊敗,被迫於1642年轉進廬江等地。眾所周知,隆中對原本認為荊州“其主不能守”,主張直接斬首劉表或劉琮奪取整個荊州,張獻忠起初走的也是這步棋,但同樣以失敗告終,而被迫執行B計劃。1643年,獻軍沿江西進,奪取武昌,又殺楚王朱華奎。武昌在漢末時候是在江夏境內,也就是說此時獻軍的處境和赤壁之戰前的劉備差不多。在武昌,張獻忠自稱大西王,同時李自成也在襄陽稱王。見闖軍勢大、北進無望,張獻忠果斷於當年夏季南下湖南,進佔長沙、永州、武陵等地。

張獻忠佔據長沙後,宣佈免徵三年稅糧。在此期間,張獻忠大敗左良玉,聲勢大振,到1643年終了時,已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部向四川進發,八月,攻克成都。此後四川大部分地區為農民軍所控制。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稱帝,國號大西。1645年張獻忠派孫可望進取漢中,結果被李自成部將賀珍擊敗。

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件隆中對裡沒有或者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事情,一是李自成大敗於山海關,清軍蜂擁入關;一是四川各地殘餘的明軍將領、豪強武裝依託地利拼死抵抗、不斷襲擊大西軍,張獻忠對其嚴酷鎮壓,雙方殺來殺去,死傷甚重,南明軍也趁機反攻,導致隆中對中憑藉“天府之國”立國的方略已不可能實現,最終清軍也打了進來,張獻忠中箭身亡。三國中隆中對究竟有多神?如何客觀的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即便是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李定國等人仍然極力模仿諸葛亮,最終決定進軍雲南,先鞏固後方,以作為新的抗清基地。1647年九月,大西軍與沐天波達成協議,決定“共扶明後,恢復江山。 ”至此除沙定洲仍據守蒙自﹑阿迷州,東川土司祿氏仍存觀望外,整個雲南都為大西軍平定。5年後,李定國、孫可望結連南明政權聯合抗清,對清軍展開全面反擊。總得來說,隆中對非常適合相對弱小、無力逐鹿中原的割據軍閥,因為它規避了中原和江南必然存在的強敵,提供了合理的滾雪球做大的方案,可行性放在很多時代都是相當強的。說出隆中對時。劉備問諸葛亮的話是:“怎樣復興漢室?”這只是表面意思,潛意是:“我現在的處境該怎麼辦?”諸葛亮比較實在,沒有繞圈子,直截了當地說:你應該先割據一兩個州,霸佔一方,再等機會去復興漢室。那麼,劉備對這個答案滿意嗎?如果他非常滿意這個答案,就說明劉備一直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經諸葛亮點破之後,才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可這很明顯就不對!因為劉備一直以來,都是做的同一件事:天天都在想辦法,怎樣先割他一兩個州到手再說!從28歲混軍閥起,到現在47歲,在這一行幹了20年。也曾割到過豫州、徐州,但又都被曹操奪回去了。現在想割荊州,若不成功,他肯定要跑去西南割益州,若又不成功,他或許還要跑到大西北去割涼州!總之,他必須先割據一州為本,割哪都是可以滴!

這個不需要諸葛亮教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諸葛亮的回答,對於劉備來說,就是說了一大堆廢話。如果他還要諸葛亮教他這樣做的話,那他早就被淘汰了。他要的是計謀高超的技術人才。簡單點說,劉備問諸葛亮的意思是:“你幫我想個什麼辦法,出個什麼計謀,看怎樣才能把劉表的荊州割到我手裡來。”他三顧茅廬,圖的是這個意思,而不是什麼“欲信大義於天下。”而諸葛亮也絕對能明白到這一層意思,因為他非常清楚:劉備現在還沒有立足之地,當前最迫切的是怎樣先弄到一個立足之地。所以,諸葛亮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截了當地問劉備:“荊州是上天送給將軍的,將軍豈有意乎?”點到為止,雙方都不再往下細說了。你若有意,我就有辦法。你若無意,我何必要多說。諸葛亮的這一句反問,是相當有水平的。因為此時的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的立場究竟是站在哪邊?是向著他劉表?還是向著我劉備?是敵是友,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劉備當然就不能亂表態。

“將軍豈有意乎?”這句話只用在奪荊州上,沒用在奪益州上。背後有著強烈的潛意:“如果你想奪荊州,我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這樣一來,二人的“對話博弈”中,諸葛亮用反問牢牢掌握了控制權。他拋開一切客套話,直奔主題,明確提出劉備最關心的實質問題,率先很有分寸地表達出了自己的坦誠,以便觀察劉備的態度。而劉備無法表明自己的態度,他既不能說“我不要”,也不能說“我想要”,那麼他只有不回答了。這次談話也就暫時不能繼續深入。所以,這一天的初次會談,劉備並沒有獲得任何有實用價值的信息。但是劉備對諸葛亮獲得了好感,評價肯定是可以的。劉備的評價只有一個字:“善。”意思就是:你說的還可以,是那麼回事,我比較滿意。並無什麼“欣然”、“追問”之類。在“隆中對”這一回,劉備出了“怎樣復興漢室?”這麼大一個題目,不僅僅只是問計,而且還有暗暗考核的意思在裡面。別看劉備老是打敗仗,我們得看業績說話。他的業績是什麼?是曹操消滅不了他!曹操,厲害吧,消滅了那麼多英雄豪傑,怎麼就消滅不了劉備?只能說劉備在曹操之下,在被消滅的英雄豪傑之上。

1、劉備幼時師從盧植、鄭玄、蔡邕等名家,講學歷算是本科(或許沒畢業),諸葛亮呢?師從何人?算是成人自修的。你叫劉備怎麼只聽人介紹就十分相信呢?

2、劉備打了二十幾年的仗,諸葛亮呢?沒有任何業績顯示。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的水平值還是暫處於0的位置。你叫劉備怎麼只聽人介紹就十分相信呢?

3、劉備已經47歲了,諸葛亮呢?才27歲,還沒參加工作,也沒什麼社會經驗,你聽別人吹一句,就指望他這個毛頭小子出來安天下?開玩笑吧!

所以,對諸葛亮進行一番考核,就是必需的。你們都說諸葛亮如何能幹,我憑什麼相信?難道就憑他自比管仲、樂毅?這叫什麼邏輯?不太靠譜的。必須親自接觸觀察了才知道。劉備是識人的。考核的結果是“很滿意”,一個字:善。接觸諸葛亮只一回,劉備就要了這個人。諸葛亮留給劉備的初次印象還是相當不錯的,識大體,知要害,言談舉止,出類拔萃,直率坦誠,分寸得宜,沒有過多的表面文章,是個辦實事之人。不是說二人初次剛見面,“隆中對”從諸葛亮嘴裡一說出來,那就要馬上堅決執行,永遠不變了的。不存在這樣的事。將來究竟該怎麼走,還是劉備說了算。劉備既可以完全照辦,也可以修改後照辦,還可以不照辦。因為決策權在劉備。局勢是不斷變化的,則需要具體的審時度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