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宜居之地——後套平原

人民的藝術家林永健先生,在2012年主演過一部電視劇《我叫王土地》,講述了民間水利專家王土地,歷盡艱辛開渠引黃、灌溉開墾河套土地,創造了另一處"塞外江南"盛景的傳奇人生。王土地為之奉獻一生的“河套”具體講,是指位於黃河幾字灣左犄角上的後套平原,又叫巴彥淖爾平原。習慣上與東邊的前套平原(或稱土默川平原)合稱為“河套地區”。

中國人的宜居之地——後套平原

和寧夏平原一樣,後套平原也受到一座大山的庇護,這座在北面環抱著後套平原的大山是陰山山脈的西段——大狼山。南面則是鄂爾多斯高原,和大狼山一起把後套平原合圍成一個盆地,所以後套平原還有另一個地質學上的名字——巴彥淖爾盆地。

中國人的宜居之地——後套平原

後套平原最初是匈奴人的牧馬地,先秦時期,趙國取得了對匈奴人的戰爭優勢,在這裡修築九原城,秦時設九原郡。此後,後套平原成為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文明的拉鋸戰場。

漢武帝時期匈奴人被驅逐漠北,武帝徵召10萬農工,在後套平原西部修渠引水灌溉,發展農墾事業,並建造了多座城池。後套平原一度繁榮,三國時期還出過一位大人物——呂布。

中國人的宜居之地——後套平原

西晉之後,中原文明南遷。後套平原重被北方新興起的遊牧民族佔領,從此毀渠廢田,荒了一千餘年。

大狼山山前有條河叫烏加河,清道光之前,它還是黃河的主幹道。由於後套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烏加河做為黃河主幹道時,修渠尚不能惠及平原南部高地。道光三十年,烏蘭布和沙漠的流沙侵入並阻斷烏加河,黃河改道至臨近鄂爾多斯高原的南河。此後,南河成為黃河主幹道,並意外地解決了早先修渠灌溉“低水高引”的問題,為清朝末年開發後套提供了有利條件。

電視劇裡的王土地,在歷史上有真實原型,清末河北邢臺人王同春。他隨“走西口”的人口流動大潮來到後套平原,成為後套平原主要開發者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修渠事業,為後套平原成為“塞外糧倉”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人的宜居之地——後套平原

先得了地利,後應了天時,終於,在“不畏艱辛戰天鬥地”的人和之下,成就了後套平原這一方中國人的宜居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