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像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放在教改之树。我也沐浴在教改之风中,参与了学校举行的“微课大赛”,初次尝试微课录制,心中涟漪不断,感受颇多,现愿分享。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巧妙构思是录制微课的必要前提。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而微课录制也不例外,微课构思是录制微课成功的内在魂魄,浸透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录制一节好的微课离不开一个巧妙的构思。录制微课之前我一直在为想不出一种思路而苦恼,大脑一有空闲就想思路,往往有一种新的想法,心中就惊喜无比,就这样不断地建立,否定,再建立,再修改,头脑中不形成了一个满意的思路是绝不动手录制的。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我首次录制微课选择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律诗《登高》,构思微课,最难的怕是“取舍”,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和其心理特点,我认为处在起始阶段的学生学习古诗,应以培养朗读习惯为主,因此就选取了《登高》的朗读教学,根据这一目标,我的微课就以介绍朗读方法引入,以强调朗读感悟的重要而结束,为增强趣味性,在短短的引入中还穿插杜甫的有关图片,录制略忧伤的背景音乐。在辅导朗读时侧重了情感感悟,语气,语速,语调等重点。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参与的心里,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微课,找四位同学,在我讲解朗读技巧后每人朗读一联古诗。有了这样的思路,我就成功地录制了我的第一堂微课。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当然,微课设计构思始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它不是挖空心思,为追求新奇而出乎意料,要摒弃形式上翻新的肤浅,探究知识讲授上的深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总之,简单而又适合的构思才是最好的构思。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反复录制,功到自然成。微课课件的制作和平常没多大差别,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初录微课的波折与趣味。录制之前,我认为不过十分钟的内容,应该很容易就能完成,但当打开录制软件时却别有洞天。初次录制,不知是能力还是设备问题,总是不断地出问题。录制时要集中精力,做到眼睛,手,口非常地协调一致,需要盯着电脑屏幕,手中一步一步操作鼠标,还要和简介内容相配合,否则会频出问题,且每次出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如说错,说漏,断续,与课件不符,停顿不够……,我是每出现一次问题基本都是重新录制一次,总是录了改,改了再录,反复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保存到“ Capture-8”时,我终于录到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惊叹自己也能“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了!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录制小插曲。录制微课多遍,为了追求音质高经常消噪音,可是每次生成的视频音质不是那么纯净,想必是学校的环境不够安静,于是带上资料到家中录制。关闭门窗,请出孩子,但无奈楼下店铺的广告声不绝于耳,汽车行驶生此起彼伏,此时,真向往“采菊东篱下”的宁静。在边录边试中企望周围安静下来,等到时机启动软件赶快录制,生怕发生意外前功尽弃。半小时之后在困倦中离开电脑,才发觉室内格外的寂静,怎么连孩子的一点声息都没了呢!打开门有点“衰”,孩子已在沙发上酣睡,只有调到静音的电视还在默默播放。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就这样,音质还是不够纯,就和同事交流保持录音纯净的心得,得知了一个技巧,录制时不用外接麦克风,在安静的外界环境下,使用笔记本电脑自带的录播器外录,形成的效果不错。于是,在凌晨五时起床录制了一节,效果还真不错,这是否就是“闻鸡起舞”呢!

“互联网+”的教学尝试:初录微课

初录微课,经验不足,技能不高,过程也就特磨人,录一节微课,磨一段心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