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稱爲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爲巨富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變”,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為宋高宗。在南宋初年宋軍抵禦金軍入侵這段歷史稱為“中興”。其中有四位軍事統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他們被稱為“中興四將”,然而這四位大將的最終結局卻是各不相同,有人善終於家,有人被誣身死。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岳飛,字鵬舉,今河南湯陰縣人,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後又率軍相繼收復襄陽六郡,並於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再次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一直進軍至朱仙鎮。但宋高宗趙構、奸臣秦檜卻一意求和(趙構害怕岳飛迎回徽、欽二宗,自己失去皇位),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岳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班師回朝後的岳飛不久就被朝廷收去兵權,並遭到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時年39歲。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直到宋孝宗時,岳飛冤獄才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韓世忠,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今陝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詞人。自幼喜歡練武,學習刻苦認真,性情憨直善良,喜歡行俠仗義。他在抗擊西夏和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參與平定方臘叛亂,還為朝廷平定了建安範汝為、廣西曹成等地的流民叛亂,立下卓著戰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將官苗傅、劉正彥對朝廷不滿發動兵變,韓世忠、張浚等大將平息叛亂,解救了宋高宗趙構,韓世忠因功勞最大,從此成了趙構的親信,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御營左軍都統制。之後又在黃天蕩之戰中大敗金軍,殲敵萬餘人,在之後的大儀鎮之戰中,大破金軍五萬之眾。韓世忠因功被拜為太保兼河南、河北諸路討使,封英國公。紹興十年(1140年),因為岳飛率領的抗金大軍已在中原一帶大得其勢,趙構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財政不支,再加上懼怕岳飛等人迎回徽、欽二宗,自己失去皇位,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次年,名將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心灰意冷的韓世忠毅然辭去樞密使的官職,終日借酒消愁。為了以安其心,趙構加封韓世忠鹹安郡王,並多次召韓世忠及其家人進宮飲宴,“眷禮深篤”,屢賜其名馬、寶劍等物。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秋,韓世忠病故於臨安,享年六十三歲。追贈太師、通義郡王。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追賜韓世忠諡號“忠武”,追封蘄王。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劉光世,字平叔,“中興四將”之一,鎮海節度使劉延慶次子。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禦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後因平方臘之亂有功而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劉光世因平定“苗劉兵變”有功而升為太尉、御營副使。金兵大舉南侵之時,劉光世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後率部抗金,但其“御軍姑息,無克復志”,飽受詬病。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佔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大臣們對他深為不滿,但宋高宗考慮到南宋政權基礎還不穩固,劉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之一,不僅設法滿足其後勤軍需的供應,還不斷對劉光世加官進爵,以防止其部屬潰散後復為流寇或投奔偽齊。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劉光世死,終年54歲,諡武僖。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1205年),追封鄜王。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張俊,字伯英,今甘肅省天水市人,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張俊十六歲時充當弓箭手,此後徵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授武功大夫。趙構即位後,張俊因擁戴有功被封為御營司前軍統制,成為了越構的親信。後因平定“苗劉兵變”有功升領節度使。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今浙江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斃敵數千人,使宋軍士氣大振。紹興四年(1134年)十月,金人又至,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紹興六年(1136年)十月,偽齊發兵三十萬大舉侵宋,張俊率部夾擊其眾,偽齊軍大敗,此役後,張俊以功進領鎮洮、崇信、奉寧軍三鎮節度使。此後數年,張俊與韓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為南宋爭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趙構收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為了重獲皇帝的信任,張俊選擇依附秦檜,誣陷岳飛謀反,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追隨秦檜製造偽證,促成岳飛冤獄。

他們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將——有人被誣身死,有人依附奸臣成為鉅富

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進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張俊死,終年六十九歲,追封循王,後諡號“忠烈”。宋高宗為其送葬。張俊貪婪好財,大肆兼併土地,年收租米達六十萬斛。高宗曾親臨其家,禮遇優厚,諸將都不能比。張俊家共有良田一百多萬畝,每年收租米六十萬石以上,通過巧取豪奪,張俊還佔有了大批園苑、宅第。張俊在世時,家裡的銀子堆積如山,為了防止被偷,張俊命人將那些銀子鑄成一千兩(五十公斤)一個的大銀球,名叫“沒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們,全都拿它們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