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在盂縣,民間傳說歷史上出現過兩位大人物,一位是唐朝的張世貴,一位是宋朝的潘仁美。他們雖位高權重,但都是嫉賢妒能、陷害忠良的大奸大惡之臣。張世貴陷害薛仁貴,潘仁美逼死楊繼業。而且兩人死後都歸葬在盂縣。民間都是這麼傳來傳去的。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從真實的歷史角度看,民間傳說大錯特錯了。事實是:張世貴,盂縣上文村人,地地道道的李唐皇朝的忠臣,因作戰勇敢,戰功赫赫,深得唐高祖和唐太宗喜愛,官職累遷右領軍大將軍,改封虢國公。張士貴善終於唐高宗顯慶初年,死後不但被追贈為荊州都督,還和唐初大功臣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李績、李靖等名將一樣,獲陪葬昭陵(唐太宗墓地)的殊榮。正是:

帝詔封公,開國勳業唐名將;

宗族及第,進士世家祖上文。

(注:此為盂縣孫林澤撰聯,橫批:士貴名門。孫林澤,南婁鎮西堖村人,生於1939年7月。全國楹聯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陽泉市地方誌學會理事、市詩詞曲學會常務理事、盂縣楹聯協會會長、盂縣老齡人才資源開發協會理事、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藏山文化研究會會員、原盂縣史志辦主任、縣城建局黨委副書記、盂縣詩聯學會會長,現陽泉詩楹聯藝術家協會副會長、盂縣詩聯學會名譽會長,著有《晉盂散記》、與他人合著《修志實踐與思考》等)

另一人物其實不叫潘仁美,而叫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府人,系北宋開國名將。生於後唐同光三年(925),與趙匡胤關係密切,同為後周世宗帳下大將。年輕時候的潘美風流倜儻,胸懷大志,智勇雙全,文武兼備。陳橋兵變以後,更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股肱之臣,為趙宋政權出謀劃策,東討西殺,南征北戰,立下顯赫戰功。歷任行營都監、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知廣州兼市舶使、兼嶺南道轉運使、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知幽州行府事、代國公、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

潘美卒於北宋淳化二年(991)歸葬洛陽,贈中書令、諡武惠。後進一步追封為鄭王。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民間傳說,潘仁美作惡多端,最大的惡行就是打擊和迫害保家衛國的楊家將。在金沙灘設計,使金刀令公楊繼業陷入遼軍重重包圍而見死不救,令公碰死在兩狼山李陵碑前。正是:

英雄末路浩氣留,皓首碰斷漢碑羞。

令公金刀耀邊塞,流光夜夜照幽州。

(注:馬玉亮詩《李陵碑》。馬玉亮,秀水鎮北莊村人,1945年2月生,山西大學政治系畢業。任教多年,後曾任盂縣宣傳部副部長、縣委通訊組組長等職)

在金沙灘這場惡戰中,楊家將損失慘重。大郎楊延平替宋太宗趙光義殉國、二郎楊延定替八賢王趙德芳罹難,三郎楊延光被遼軍馬踩如泥,四郎楊延輝和八郎楊延順(義子)被俘遼國,招為駙馬,五郎楊延德被逼出家五臺山。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民間還傳說潘仁美又用計亂箭射死了殺出重圍搬取救兵的七郎楊延嗣。楊家滿門忠烈,只剩下六郎楊延昭一根獨苗。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潘美被詬病害死楊業及其兒子的罪狀其實緣於一場戰爭——雍熙北伐!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趙光義派三路大軍北伐,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地區。其中西路軍的統帥就是潘美,副帥為楊業,監軍名叫王侁、劉文裕。北伐之初,宋軍進展非常順利,西路軍先後攻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但後來東路軍、中路軍卻遭遇大敗,宋軍被迫全線撤退。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此時宋太宗下了一道狗血旨意,讓西路軍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宋軍以步兵為主,加上四州百姓,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而遼軍是清一色的騎兵,很快就能追上宋軍。對遼作戰經驗豐富的楊業建議,分兵到應州,引誘遼軍向東,然後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碣谷口,阻擊遼軍。

此建議遭到監軍王侁和護軍劉文裕的反對:"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他還對楊業冷嘲熱諷:"吾等奉聖命,領數萬精兵至此,汝即號無敵,區區胡騎何以怯懦如此?現大敵當前,汝本降將,逗留不進,莫非有異志?!”楊業當場表示:"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主帥潘美想挽回一下,但遭到王侁的嚴厲逼問:“吾奉旨監軍,將軍有何異乎?!”潘美知道,再說下去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只得作罷。而如果楊業不從,那就是抗旨,就是謀反的大罪。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王詵、劉文裕之流何許人也,竟然這麼頤指氣使,囂張跋扈、盛氣凌人?說起來來頭委實大得怕人!

王侁,字秘權,開封浚儀人。父親王樸,曾擔任後周樞密使。王侁善於迎奉上意,阿諛奉承,尤其是對宋朝皇帝對武將的抑制政策更是全力配合,深得宋太宗趙光義信任。北伐期間,王侁的正職是蔚州刺史,任西路軍總監軍,也就是欽差大臣。

劉文裕(944-988),字以寧,保州保塞人。祖正,晉幽州營田使兼平州刺史。父審奇,武牢關使。簡穆皇后即文裕祖姑也。審奇有三子,長文遠,建隆中為供奉官,與並人戰萬善而沒。次即文裕,開寶四年,起家補殿直(近衛軍)。八年,權管雲騎員僚直。討伐江南時曾經因作戰負傷而神色自若被人稱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還擔任過趙光義晉王府的幕僚,深得太宗寵幸。太宗在藩邸,多得親接。太平興國二年,擢為內弓箭庫副使,特封其母張氏清河縣太君,出為秦、隴巡檢。後遷軍器庫使。六年,領儒州刺史。第二年,為高陽關都監。雍熙初,加領順州團練使。

從這兩個人經歷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一個是宋太宗在軍中的眼線,一個是趙光義的紅人。潘美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腦袋搬家。因此潘美必須首先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

王侁、劉文裕到任後,身邊攜帶數百名皇帝派給他的禁軍作為督戰隊。可謂威風八面。身邊不乏討好他們的將領,連西路軍統帥潘美都不得不順從於他們。但副帥楊業性格剛猛,為官清廉,痛恨貪官。王侁曾數次暗示,向楊業索賄,均遭楊業嚴詞拒絕,甚至是羞辱。這讓王侁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復。這不,機會說來就來了!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主帥潘美愛惜楊業是個難得的將才,本來不同意他去送死,但有監軍王詵從中作梗,他這個主帥也無力挽回。楊業率軍臨行前,潘美抓住楊業的馬韁說:“楊將軍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勝則勝,不能勝則迅速回兵,不必戀戰。”楊業說:“此行必定不利。我是太原降將,皇上不殺我,還委我以重任。我並非縱敵不擊,只是要等合適的機會,立功以報國恩。今天諸君責備我避敵不戰,我當先死於敵。”他又指著陳家谷口對潘美說道:"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潘美對此建議表示贊同。

潘美接著又問道:“楊將軍另有甚麼要交接的嗎?”楊業道:“請求大帥看在自己為國爭戰多年的份上,留下自己的長子楊延昭。”留下一個兒子,是老將軍最低級的請求,卻遭到王侁滅絕人性的反對。王侁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斬草除根。如此趕盡殺絕、喪盡天良的行為,遭到在場所有人的一致反對,即使是投靠王侁的劉文裕等人都看不下去,潘美以自己統帥的身份強留下了楊延昭。而王侁也怕犯了眾怒不好收拾,只得作罷。

隨後楊業與遼軍遭遇,展開一場激戰,但當楊業率軍退至陳家谷口時,竟然空無一人,他"拊膺大慟”,對部下說:"我楊業快60歲的人了,死而無憾。你們還都年輕,都有妻子父母,請不要跟我一起戰死,能突圍的就都突圍出去,把這裡的真實情況報告皇上,讓他懲罰陷害我們進入絕境的奸臣王侁,為我們申冤。或許今後你們還可以報效天子。”部下們聽了深受感動,無人願意離開。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

那麼潘美為啥不在陳家谷口佈置軍隊呢?原來最初潘美確實在此佈防,"自寅至巳",但王侁認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但潘美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大將,深知不到最後時刻決不能毀約。否則萬一楊業沒有出事,如約誘敵而至,而自己又率軍先行撤退,那豈不是瞪眼睛害死大將嗎?於是,潘美反覆勸說王侁,最後,好說歹說才同意先打探一下消息。結果這一打探不得了。哨探帶回的消息是:楊業所部被5萬遼軍包圍,生死不明。這下王侁再也等不下去了,無論如何堅決要跑,而且投靠王侁的劉文裕等人也極力附和。而作為主帥的潘美此刻也動搖了,畢竟情報顯示楊業生還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但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王侁怒了。他拿出皇帝賜給的監軍聖旨,厲聲威脅潘美:“將軍若一意孤行,吾當依旨而行,如實啟奏當今!”而他身邊那數百名督戰的禁軍此時神情也明顯惡化,明擺著,如果潘美再不撤就要下手的架勢。緊接著,王侁居然乾脆甩開統帥潘美,直截了當的自己帶領主力撤退,將潘美和數千人涼在一邊。這下潘美沒辦法,如果再撐下去,自己就是抗旨謀逆的大罪!只得一起撤退。結果,當楊業到達時,宋軍已經撤退多時。一代名將楊業就這樣被宋朝一個垃圾般的文官王侁活生生的硬是推上不歸路,最終因中箭傷重被俘。同時戰死的有楊業的次子楊延玉、馬步軍都軍頭、淄州刺史、73歲老將王貴和嶽州刺史賀懷浦(大宋皇親,宋太祖皇后之兄)以及5千宋朝官兵。

遼軍統帥耶律斜軫表現出了對楊業這個強大對手應有的尊重,親自到牢中面見楊業,勸他:“將軍自從歸宋後,捨身忘死保衛疆土。可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可有誰體諒過將軍?還不都是猜忌、防範將軍。將軍有今日之敗,還不是宋朝奸臣所害。以將軍之雄才大略,為何要輔佐宋朝這樣的昏君奸臣呢?”他等來的卻是楊業的破口大罵:“吾之忠心日月可鑑,豈能降於胡虜?”隨後大罵陷害他和將士的奸臣王侁,並開始絕食。公元986年6月18日晚,威震塞北的大宋一代名將楊業,在被遼國俘虜後,絕食3天而亡,壯烈殉國!享年59歲!

所以說,楊業之死與作為主帥的潘美有關係!那麼潘美為何在監軍王侁與楊業爭論時不敢據理力爭、仗義執言呢?在王侁主張撤兵時,也沒能制止呢?其實潘美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他怕!怕皇帝!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所謂監軍,就是皇帝派駐監督軍隊的代表,潘美雖然貴為主帥,但不過是個武將,北宋自宋太祖以來就一直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派出不懂軍事的王侁作為監軍,就體現了宋太宗對武將的不信任。潘美自然不敢違拗天子的代表,也就是監軍王侁,因此他在這場爭論中,為求自保,決不敢得罪王詵。因此,要說造成宋軍北伐兵敗、以及楊業父子血灑疆場的悲劇原因,就是宋朝的那個重文抑武的國策,北宋最高統治者應負主要責任。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評書、小說、戲劇、影視作品乃至民間傳說宋將楊繼業,忠勇抗敵,因被主帥潘人們陷害,致糧盡援絕,碰死於李陵碑。其子楊延昭,進京告下御狀。此案初由御史劉豫審問,因受宋太宗的西宮潘妃(潘仁美之女潘素蓉或叫潘賽花)賄賂,被八王趙德芳勘破,用金鐧打死。宋王又調寇準進京複審。寇準時為縣令,聞金牌急調,甚為疑懼,終宵不能成寐。陛見時,擢升為御史。潘妃又前往行賄,寇準堅辭不受,並告之趙德芳。開審時潘仁美洪甚為傲慢,且供詞狡賴,堅不吐實。寇準乃佯言開脫其罪,另與趙德芳密議,設酒勸醉潘仁美,假設陰曹,夤夜提審,誘以准許其還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潘始實供,案情遂大白。宋太宗無奈革其職,充軍發配。六郎在半路將其截殺,終為父兄報仇雪恨!

宋太宗封楊業之妻佘賽花為佘老太君,賜她一根龍頭柺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饞臣,也命她監國,有事上朝,無事不上朝,上殿不下跪。還下令在天波門外、金水河邊,建立一所無佞府歸楊家居住。又賜錢五百萬建造一座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內設無佞宅、梳妝樓、歇馬亭、聖旨坊等以表彰楊家的功績。還有詩為證:忠義全家為國謀,捐生保駕出幽州。九重寵民殊勳績,特立清風無佞樓。甚至於皇帝每年都要來燒兩次香。並御賜天波府一塊玉碑,上書宋太宗親筆題寫的八個大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又在旁邊立了兩塊小碑,左邊碑上寫:“誰敢不從”,右邊碑上寫:“先斬後奏”。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實際情況是,楊業戰死,舉國震驚。北方雁門關一帶的軍民無不悲痛欲絕,哭聲震天!而此時該如何處理相關責任人則成為首要任務。楊業威震塞北,是大宋北方防線的擎天支柱,他的死非同一般。此時,最害怕的就是罪魁禍首王侁。因為是他一手造成了楊業殉國慘案。於是,王侁開始想方設法的推託責任。那該如何做呢?王大人果然是“人才”,經過一番“蒐集證據”後,他勾結劉文裕等人等,喪盡天良的悍然誣衊楊業“通敵叛國、謀反”。而所謂的“證據”,居然是:楊業是詐死,實際上他是投降了遼國,所謂殉國只是他和契丹人的“雙簧”。那楊業為何要謀反呢?理由就是“他是降將”!這個說法一經提出,居然也有一些文官隨之附和。

如此喪心病狂、滅絕人性的行為激起朝野上下一片譁然。這是對一個以生命來證實自己忠誠的將軍最大、最無恥的侮辱。於是,在楊業殉國兩個多月後,已經50多歲的楊業妻子佘氏(即著名的佘太君)和長子楊延昭寫血書,身披重孝上金殿鳴冤!50多歲的老人和楊業長子在金殿之上,當著滿朝文武和皇帝放聲大哭,痛斥王侁喪盡天良、陷害忠良的無恥行為,請求大宋皇帝陛下為亡人伸冤!這種舉動在以前聞所未聞!楊氏遺孤此舉震驚整個首都開封!直接導致朝中數十名重臣以及有良知的數百名邊將則聯名上奏,要求皇帝嚴懲兇手。而此時,宋朝各地邊關駐軍上到將領,下到士兵人出現心浮動,因為他們和楊業所部同病相憐,如何處理楊業事件之間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如此局面下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徹查。此時,王侁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但他還不死心,決定即使死也要拉個墊背的。那拉誰呢?自然是西路軍統帥潘美了。於是,王侁又勾結劉文裕,將責任統統推給潘美。理由就是潘美是統帥,一切都是他決定、策劃的,自己只是協從。對此,潘美縱是有100張嘴也說不清了。但謊言必經是謊言。經過細緻的審查,不久真相大白。

宋太宗趙光義既悲痛惋惜,又龍顏大怒,隨後下詔表彰楊業:

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崇,曷彰義烈!故云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猋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

趙光義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又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即六郎楊延昭,後升任防禦使),三子殿直楊延浦、四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楊延玉在陳家谷被遼軍射死)。

對主帥潘美的申斥詔是這樣說的:

俾總援兵,經塗非賒,精甲甚眾,不能申明斥堠,謹設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驍將。據其顯咎,合正刑書。

處理結果:坐削秩三等,責授為檢校太保。戴罪立功,直接發配邊疆去站崗,鎮守河東路宋遼邊境。

對監軍王詵、護軍劉文裕申斥最為嚴厲:

昨出師徒,俾其監護,固合明宣紀律,動協機宜。而乃墮撓軍謀,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違眾任情,彼前我卻,失吾驍將,陷此生民。合塞群情,抵於嚴憲。

處理結果:監軍王詵革職除名,沒收全部家產充公,廷杖40,並刺配金州充軍,永世不得回鄉,家屬罰為奴僕、子孫不得為官;護軍劉文裕革職除名,沒收全部家產充公,刺配登州(海島),遇赦不赦,永世不得為官。

應該說,宋太宗對此事的認定和評判是客觀公正的,監軍王侁是這次兵敗的禍首,但由於宋朝有“不得殺文官”的祖制,首惡王侁才免於一死。令人疑惑的是,僅僅一年之後,劉文裕的罪責不但被全部免掉,還被宋太宗召回京城重新為官,並先後擔任了右領軍衛大將軍、端州團練使、容州觀察使等職,官職比以前上升了三級。《宋史·外戚傳》中道出了其中的奧妙:“簡穆皇后即文裕祖姑也”。這個簡穆皇后,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的奶奶。

《宋史·外戚傳》是這樣介紹的:“上知業之陷由王侁,召文裕還。俄起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領端州團練使,封其母清河郡太夫人,賜翠冠霞帔,授其弟文質殿直。逾月,文裕遷容州觀察使,出為鎮州兵馬部署。端拱元年,卒於屯所,年四十五。上甚悼惜,贈寧遠軍節度,命中使護喪歸葬京師。弟文暠至供奉官、閣門祗候,文質至內園使、連州刺史。”

所以,楊六郎進京告御狀,呼延丕顯下邊關計抓潘仁美,寇準假設陰朝智審潘洪(小說、評書、戲劇等中潘仁美的字),宋太宗偏袒老丈人,楊延昭半路截殺潘仁美為父兄弟報仇等事純屬子虛烏有,況且寇準是在雍熙六年(989)七月才進入朝廷樞密院,擔任樞密直學士,成為皇帝的參謀、顧問,直接在太宗皇帝身邊工作,而這與雍熙北伐失敗相差了三年。據《宋史·太宗紀》,潘美於淳化二年(991 )六月死於太原,而寇準任開封尹,則在鹹平五年(1002)。

盂縣有座潘美墓(一)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