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石的書房故事

陈宗石的书房故事

明清時期商丘古城的名門望族甚多,民間素有“八大家”“七大戶”之說,其中陳家是“七大戶”之首。陳氏一族世代為官,取得了“兄弟雙御史”“一門五翰林”“四世詞館”的家族輝煌,文學詩賦在清初文壇也佔有一席之地。

商丘陳家以“詩禮傳家”著稱於世,這一傳統創立自陳宗石,他是商丘陳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關鍵性人物。陳宗石(1643-1719),字子萬,號寓園,祖籍江蘇宜興。其父陳貞慧,為明末復社巨魁,與侯方域友善;長兄陳維崧,為清初陽羨詞派之宗,有“江東一鳳”之譽;二兄陳維嵋、三兄陳維嶽皆能詩文。陳宗石兩歲時,與侯方域之女締結婚約。十四歲時,父卒家貧,入贅侯家,落籍商丘縣,成為商丘陳家的始遷之祖。陳宗石早年遊太學,結識許多朝臣名士。屢試不第,援例授山西黎城縣丞,升安平知縣。湯斌巡撫江南,曾舉其惠政以勉勵下屬曰:“為官須上不負國,下不負民,中不負身,若陳安平,可謂三不負矣!”陳宗石為人重氣節、講信義,有戰國信陵君之風。友朋贈詩謂其“秦川公子飄零甚,三尺龍泉未遇時”“與君傾蓋為兄弟,欲買黃金鑄信陵”,可見陳宗石之風度。

商丘陳氏家族何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或許我們可以從商丘陳氏始祖陳宗石的書房故事中管窺一二。在強調“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代,書房無疑是探尋文人品格的一扇窗口。古代文人書房常喜以堂、屋、居、室、館、廬、軒等命名,從而寄寓書房主人的某種情懷,例如蒲松齡“聊齋”、紀曉嵐“閱微草堂”、劉禹錫“陋室”、陸游“老學庵”等,往往體現了他們獨特志趣。陳宗石岳父、“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所置書房之命名始末,便是明清文人津津樂道的典範故事。明朝滅亡後,流落江南的侯方域歸隱田園,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寓意其壯年為自己所做之事感到後悔之意。侯方域在《壯悔堂記》吐露心跡:“餘少遭黨禁,又歷戎馬間,而乃傲睨若是,然則坎壈而幾殺其身,忽一日念及,憮然久之,其後歷寢食不能忘。時有所創,創輒思;積創積思,乃知餘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在“壯悔堂”書房,侯方域發憤寫作,以文章表明心志,先後刊印出版了《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成為一代散文大家。

侯方域書房旨趣深刻影響到了女婿陳宗石。陳宗石的一生中,目前可查考的書房是患立堂和睢陽草堂,兩個書房的取名直接體現了他的品格心性和處世哲學。

“患立堂”是陳宗石早年任安平知縣時所置書房,處所就設在縣衙之內,便於辦理公務,可見陳宗石之勤勉於政。對書房的命名始末和緣由,他本人曾作解釋:“餘於癸亥小春蒞任安邑,竊謂家傳清白,世篤忠貞。今日謬叨民社,敢不竭駑鈍以答君親。因思孔子有言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旨哉斯言!即題其堂曰:患立堂。庶幾顧名思義,以求其所以立也。或曰患之一字,仕宦所惡,聞子何取乎?餘應之曰:子獨不聞孟子云生於憂患之說乎?遂顏之。”當時周圍人對以“患”字入名感到費解,招來一定的非議:“患者,憂也,亦疾也,患與恙類皆不佳之物,與名也,何取以顏堂?”為了正本清源,陳宗石之兄陳維嶽特意作《患立堂記》作了進一步闡釋:“患”字源於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而孟子有“生於憂患”之語,故以名之。在兄長看來,陳宗石書房取名“患立堂”有其深意:“吾弟甫綰半通,輒凜凜患立之意,自期乎,亦自儆耳。倘亦為聖人之所與耶。吾弟十三喪父,孤苦零丁,走依婦家,寄籍商丘,艱阻備嘗者三十餘年,非所謂生於憂患者乎?”同時,陳維嶽借書房命名之事,高度讚譽“吾弟能擇所患則其患也”,所以作《患立堂記》:“為之記,以美之,且勉之也。”由此,“患立堂”書房更廣為人知。

作為“患立堂”書房主人,陳宗石不追求書房的豪華和寬敞,對書房環境卻頗為講究,絲毫不將就。他親自動手,在書房庭院內栽植蘭、桂、竹、木,將患立堂書房外部環境佈置得十分幽雅,據《康熙安平縣誌》卷二記載,“患立堂”書房門前有古槐樹二株,知縣陳宗石於槐樹傍雜植花卉,垂柳籬菊,“志淵明也,扁曰:槐夢軒。”在政事繁忙之際,陳宗石依然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超脫。值得一提的是,患立堂既是陳宗石的書房,又是用以刊印家族著述之所。據查,患立堂刻印過書籍有:陳貞慧《書事七則》1卷、《山陽錄》1卷,《秋圃雜佩》1卷,陳維崧《迦陵文集》6卷、《儷體文集》10卷、《迦陵詞全集》30卷,陳維嵋《亦山草堂遺稿》6卷,陳維嶽《花萼唱和》1卷,《陳氏家言》1卷,以及陳宗石自撰《悼亡詩》1卷、《安平縣誌》10卷等。可以說,“患立堂”三字在商丘陳氏家族發展史上乃至明清文學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睢陽草堂”是陳宗石居住商丘期間所置書房,名之曰“睢陽草堂”,與商丘古名睢陽有關,陳宗石自江蘇宜興遷至河南商丘,寓居已久,自然產生了歸屬感和認同感。而“草堂”二字則說明了書房之簡陋,這並非謙辭。“睢陽草堂”簡陋到何種程度呢?陳宗石專門撰寫了《歸睢陽草堂漫興》兩首詩文,以詩明志。第一首詩曰:“脫朝衫換綠蓑,草堂新築擬巖阿。心忘名利從飛躍,世有炎涼且嘯歌。閱歷已知天地小,踈狂終見性情多。但求一念常無愧,便是藏身安樂窩。”

這首詩素描了陳宗石“脫卻朝衫”後在書房陋室中“心忘名利、藏身安樂”的情趣,把“睢陽草堂”視為“安樂窩”,全詩語言質樸、韻律和諧、風格淡雅。

第二首詩曰:“不衫不履任天真,無辱無榮是散人。垂老勉將書細讀,談文方悔腹全貧。延綿霪雨炊難續,縹緲晴雲望轉頻。最是街泥深沒髁,園蔬盼不到城闉。”古人心中理想書房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唐代劉禹錫《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代歸有光的書房“項脊軒”以“小”聞名:“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陳宗石“睢陽草堂”書房也充分體現了這一旨趣。

從陳宗石的書房故事中,不難看出詩書之於陳宗石,不僅是一種科考之途徑,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在陳宗石眼中,書房雖然簡陋,只要有書可看,可避塵俗之擾,能免公務之累,就足夠了,所謂“窗幾窮幽致,圖書發古香”。陳宗石書房讀書追求清靜雅緻,避塵絕俗,飽讀詩書,修身養性。陳宗石深諳“詩書繼世長”之道,他曾在家族中反覆闡揚詩書之重要,家訓中就有:“讀聖賢書,當敬惜字紙。”毋庸置疑,“詩書傳家”這一家風和傳統自然深刻影響到陳氏族人及後輩,潛移默化的促使族人發憤讀書治學,為陳家後來的輝煌提供了內在動力。陳宗石之後,陳氏家族進入輝煌時期,人才輩出。陳宗石長子陳履中曾任山西道監察御史,次子陳履平任廣東道監察御史,被譽為“兄弟御史”。陳履中長子陳淮,更是官至江西巡撫,乾隆帝賜御筆“福”字匾。至清末,商丘陳氏一族共出進士八人,舉人、太學生十二人,譜寫了一段輝煌的家族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