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走进黄楼,才知道黄楼的传奇。黄楼,不仅有小黄楼,还有大黄楼。多年来,“楼”成为黄楼的一个特色文化符号。据黄楼镇党委副书记马峰说,黄楼现在农户住楼率可达70%。

说黄楼传奇,是因为黄楼有很多叫寨的地名,诸如:黄楼寨、老培寨、宋寨、许寨、孙寨、张寨、黄寨、徐楼子寨等等。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黄楼地名的由来,也和寨有关。就让我们走进黄楼,听听黄楼故事,感受这方水土的灵韵、厚重与传奇。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黄楼的地名是怎么来历的?

在黄楼镇黄楼村三组黄学斌家,我们见到了他家有一张200多年的顶子床。黄学斌说,那是他的爷爷用一升斗秫秫和黄楼寨的大财主黄怀章(外号黄老怀)换来的。这张顶子床,是张单人床,好像闺房之床。只见上面雕刻有凤凰、麒麟、蝙蝠、鹿、狮子、戏班子、“福贵不断头”等图案,非常美观。但,黄学斌却说,这张床是大财主黄怀章给自家四个儿子做的,每个儿子一张顶子床。

无独有偶。在黄楼镇中学退休老教师张建福家,我们见到了一张条几。上面依然也雕刻有狮子滚绣球、凤凰等图案。张建福说,这张条几也是来自大财主黄怀章家的。

黄怀章,何许人也?张建福介绍,黄楼清朝初期,村名叫黄湾。据黄氏祖坟卧碑记载,周口人黄士旺于清朝嘉庆年间逃荒来到新蔡黄湾,该人从事“换头”(摇拨浪鼓)生意,发迹于黄湾,成为当地首富。

道光年间,黄湾村开始建寨,开挖寨沟,砖砌寨墙,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东寨门两旁各有一圆形石墩,一墩雕龙,一墩刻凤。封建时代,除皇宫外,其他建筑物禁止雕刻龙凤图案。相传是清朝一个小皇帝曾在黄湾村住过,石墩才雕有龙凤图案。

清朝中叶,黄士旺的孙子黄迎道有子三人-----黄怀珍、黄怀玉、黄怀璋。黄迎道依仗家产,先后给三个儿子各建一片混青瓦房院,院院有青砖楼房一座。长子的瓦房院先建,为中间院;次子的瓦房随后建,为南院;三子的瓦房院最后建,为北院。自从黄湾有了楼房,村名更改为“黄楼”,黄楼地名由此而来。

清朝晚期,社会混乱,土匪横行,偷拿抢夺,杀人放火。为保寨内安全,寨外又挖一道外寨沟,黄楼村四周是双寨沟。四周寨墙的四个角又设四个炮楼,使方圆附近土匪无法入寨门。那时大财主黄怀璋心地慈善,特批让周围群众可以躲进寨内避难,并提供吃住。

黄楼村寨盛名一时。张建福说,那时寨内有三台戏班子,平常这些戏班子都到外地唱戏,唯独大财主黄怀璋的爹过大寿时必须回来唱上几天。在戏班子里,“麻妮子”唱豫剧最给力,成为享誉一方的“名角”。黄老怀(黄怀璋)在当地很有名气,财大气粗,人们到地里干活,一问到哪地块干活,经常听说去“四老妈”(黄怀璋的四老婆)地里干活。土改后,黄氏家族败落。

黄楼村本来不是集镇,土改后,乡公所设在原黄氏瓦房院内。1956年黄楼村西头开始建粮库。1957年,乡公所决定把秦桥集迁至黄楼。黄楼镇人大主席吴浮平说,1963年黄楼建人民公社,就是扒的黄楼寨寨墙根脚的青砖下的根基。1975年春,公社对街道重新规划,向东平移约30米,形成十字街,既现在的街道。

改革开放以后,黄楼村委又新规划出一条东西街和一条南北街,称为新街。短短几十年,现在的黄楼镇已是楼房遍地,大多数楼房的墙面涂上了黄色涂料,形成黄楼镇的特色文化符号。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条几上雕刻的“狮子滚绣球”图案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条几上雕刻的“鹿”图案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条几两头的“抽屉”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条几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子床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顶子床上雕刻的“花纹”

“五坟”见证“徐楼子”寨的变迁

在王港村,说起“五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当地群众介绍,200多年前,徐楼子寨是一徐姓大地主之家,他家兄弟五个,占有土地800多亩,常年种有高粱、豆子、红薯。徐楼子建有寨门,开挖双寨沟。由于徐姓五人为富不仁,经常欺压佃户。后来,佃户联合一起,把徐家五兄弟都杀害了,埋在了西北地,成为方圆很知名的“五坟”。

现如今的“徐楼子”寨已恢复为可耕地,双寨沟还依然“守护”着那片土地,只是现在的寨沟已不起防御作用,成为当地群众灌溉良田的蓄水池。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徐楼子寨现状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800年古槐树的风风雨雨

在黄楼镇境内的一棵古槐树,历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这个社会的伟大变迁。

这棵古槐树,生长在黄楼镇石湖村北偏东方向,南接牛庄,西邻石湖,北接清河,东靠洪河。古槐树树高9.75米,树围2.66米,根围3.05米,胸径0.85米。树体现在形成全部中空,可容纳两个人在里面对弈下棋。

这棵古槐树甚是传奇。当地群众说,由于树龄较大,它的生命仅靠自身微调。每年春天一部分树枝进行休眠,另一部分树枝抽叶开花。来年,抽叶开花的树枝休眠,休眠的树枝抽叶开花。

据几位老人回忆说,这棵古槐树种植在石湖村老庄子。老庄子地势低洼,当时的石姓祖先为了排水泄洪,将老庄子庄台建成龟背型,号称龟地。龟地四周栽上四棵砦树,说是龟的四脚。庄前一条南北路,恰似龟头和颈部。每年雨季到来,四周皆水,白浪滔天,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神龟驼着一村人,漂浮在海洋里。1975年8月,发生几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整个村庄被淹,村民为了免受水患,将村庄南迁,道路西移,遂成现在的地形。

洪水退后,为了对老庄子进行整治复耕,村里成立了以民兵营长吴怀德为组长的突击队,负责清理拆除倒房、危房和所有树木。三个突击队员连挖带刨,干了三天,才把古槐树的树根清除了一半,树的主任石海成足足拉了三天突击队员清理的树根。第四天,或许是突击队员干累了,他们都感觉身体出现不适,就不敢再清理这棵古槐树了,从而使这棵古槐树保留下来,长到至今。

关于这棵古槐树,在当地群众眼里和口里,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和见闻。相传,村民张桂枝亲眼看见一条三米多长、碗口粗细的巨蛇,飞一样飞到洪河里。2010年她对古槐树周围的蒿子进行清理,孙子曾一直哭闹不止,后到树下许个愿,竟然奇迹般的不哭闹了。当然,这些传说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以感受到当地群众对这棵树厚爱有加,已经产生感情了。

前几天,我县林业局人员实地对这棵古槐树进行考证。当地群众说,可能还要挂牌保护。这棵树已经属于国家财产了。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800年的古槐树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古槐树枝桠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古槐树的上空口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古槐树树体全部“中空”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铁佛寺与白果树

铁佛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位于黄楼镇老培寨村委宋店村北100米处。铁佛寺建成于宋朝太祖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解放初仅存一座大殿,1951年被拆掉,从此寺院成了一片废墟,至今留下一片黄土坡。

当地群众说,铁佛寺西南角路边有一棵千年白果树(银杏树),是一大景点。相传,这棵树需要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把树干抱拢,由于天长日久,树干被雨水侵蚀,形成一个树洞,但树仍枝繁叶茂。民国十八年春三月的一天,李某(相传是陈庄李芳伯家的伙计)在庙东边锄地,干累了,翻过寺院东大港到白果树下纳凉,不幸被白果树上的马蜂蛰着。他疼痛难忍,恼怒之下用木杆绑上麦秸,点火去烧马蜂窝,结果引起白果树着火,烧了几天几夜,终被焚毁。这棵白果树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下来,至今成为当地人的最大遗憾。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蚕姑寺与水怪

这是发生在黄楼镇石湖村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家住石家湖村北湖的漂亮姑娘李清莲,出生一富贵人家。身为李家公主,平常只有春天谷雨时节应允去石家湖南寺去赶赶庙会,春游一天。

在赶往庙会的路途,要走过一片桑园。在李家大院里,尽管很少出门,但清莲姑娘还是得知这片桑园是南湖一贫家子弟石渊种植的。作为种植能手的石渊,在当地种桑养蚕已是很有名气。李清莲出落成大姑娘时,悄悄怀春是自然而然的,很多日子她在内心深处总期望能偶遇到石渊。

又是一年谷雨时节,李清莲早早起来梳妆打扮。这一天,完完全全是属于她的自由日子,终有时间可以赶赶庙会、游游春天。

前往庙会的路途,李清莲一路心花怒放着。扑面而来的春风,把她吹的更是两腮绯红,恰似柔情万千。不知不觉走到了那片桑园,桑园里竟传来一阵竹笛声。原来,是石渊干活累了,坐在地上少歇片刻,便拿起放牛时爱吹的竹笛,阵阵竹笛声飘落在整个桑园。

李清莲循着竹笛声来到了桑园。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她的目光和石渊的目光碰撞在一起。这一对视,打破了李清莲宁静多年的心湖,她的心像小鹿一样扑通扑通直跳。只见石渊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衬着悬在半空中的竹笛,直似神明降世。肌肤上隐隐有光泽流动,眼睛里闪烁着一千种琉璃的光芒。

李清莲这一看,倒是也把石渊看得脸红脖子粗。一阵微风吹过,两人才缓过神来,互相打了招呼,作了一番自我介绍。李清莲给石渊讲李家大院的事儿,石渊给李清莲讲如何种桑养蚕的技术。一来二去,短短的一天很快过去,依依惜别时,石渊送给李清莲一袋蚕茧,嘱咐她回去以后可以当枕头垫。李清莲对石渊更是一见倾心,直接把自己脖子上挂着的玉兔佩取下来,交给石渊。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石渊和李清莲私下订终身的事情还是让李家知道了,他们力阻这门亲事,又急忙托人把李清莲许配给门当户对的一王姓家纨绔子弟。李清莲宁死不同意,声称此生除石渊不嫁,但还是被吹吹打打的花轿抬到了王家大院。

看着花轿消失在王家大院,石渊伤心欲绝,于傍晚时分跳入到石家湖南寺旁边的南湖内,寻了短见。

时渊的死讯不久就传到了王家大院。李清莲在新婚三天回门之际,趁人不妨,也跳入到南湖里寻了短见,后被湖水冲走一二公里远,恰被石家湖南寺的一修行出家的尼姑救起。从此之后,李清莲隐姓埋名,削发为尼,但她慈善为怀,利用石渊教给她的种桑养蚕的技术带领当地村民进行种桑养蚕,惠及乡邻。

由于当地人不知道李清莲姓甚名谁,都背后称她为“蚕姑”。石家湖村,因为李清莲未能和石渊成家生活在一起,乡亲们故把石家湖村中间的“家”字去掉,演变成了现在的石湖村。石家湖南寺后来也被改为蚕姑寺。石渊跳入南湖后痴心不改,与日日夜夜吹奏着哀怨的竹笛声,后被人听到,不明真相传说为“水怪”,并被省市媒体公开报道。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蚕姑寺遗址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被群众传为“水怪”出没的南湖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余桥之恋

黄楼镇王港村,因境内流淌着的一条港而得名。这条港,造福当地村民无数个幸福的日月。

当地村民过着风调雨顺的日子,他们的生活和这条港密不可分,但更敬畏这条港上的余桥。

余桥建于数百年前,桥头镶有龙头,桥尾刻画有龙尾,栩栩如生的一条龙呼唤着一方天空的风雨,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安宁。年代长久,那条龙便造化成仙。

桥头北面有一个名叫余楼的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余姓大户,家中甚为殷实,是个大户人家。余家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公主经常到余桥港边浣纱,这让那条成仙的龙子垂涎欲滴,遂化身成一美男,天天夜里到小姐闺房约见。终有一日,余家公主意外怀孕,肚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显。余家大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追问公主是谁的孩儿?但余家公主也说不清,只知道那个美男都是天黑来、鸡鸣走。余家遂生一计,给公主交代,那个美男再来就把那根穿了线的针趁他不注意插到他的衣角上,天明之后可以循着针线寻找美男是何方人士。余家公主照办。第二天天一明,余家就带着人马循着针线寻找真相,一直找到余桥上边的那条花龙。余家恼羞成怒,众人齐把龙角砸烂,把龙皮也扒了一截。余家公主的坏名声很快在方圆当地传播。抵不过闲言碎语,公主后来抑郁而终。

直到现在,前往黄楼余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条被砸烂龙角的花龙。余桥之恋成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当地流行成笑谈。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黄楼余桥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被砸烂的“龙头”角清晰可见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余桥“龙尾”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玉米棒变成了“金箍棒”

初冬,踏访黄楼镇石湖村,只见村民钟进良刚好赶集市卖完蘑菇归来。利用废玉米芯和农作物秸秆,钟进良在村子里的树林下种植上万袋食用菌蘑菇。钟进良说,利用林下种植食用菌,既可以为食用菌遮阴,还让林下空地产生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一万袋蘑菇,可以轻轻松松收入5万多元,钟进良说。同石湖村一样,种植食用菌,黄楼镇已发展石湖、王港、秦桥3个专业种植村。王港村农民谢金珠投资10多万元,建起17个棚,栽植平菇和香菇1万多袋。以科技服务社为依托,黄楼镇把食用菌生产作为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技术推广、服务、交流和培训为载体,,以专业村基地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草腐菌为主,以木腐菌为辅,以鸡腿菇、香菇为主,以平菇、木耳为辅的食用菌生产发展模式。新建大棚130余座,制成菌种7万余袋,玉米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箍棒”。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石湖村钟进良种植的蘑菇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王港村谢玉珠种植的食用菌

黄楼手工凉粉享誉一方

黄楼镇手工凉粉历史悠久,以纯豌豆粉制成,是十分有益健康的保健食品,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制作时,先把豌豆放入水中泡8个小时,放入石磨磨成碗豆浆,然后用白布把磨好的碗豆浆过滤出来,放入缸内加水压粉,澄一夜晚。澄好后的凉粉分为两层:上层为精粉,颜色亮白;下面为粗粉,颜色为橙黄。接着用地锅烧开适量的水,把澄好的粉分别放入锅内,搅匀煮熟,盖着锅盖闷十分钟。把煮熟的粉盛入盆中、冷凉,即为美味极佳的豌豆凉粉。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知新蔡」河南新蔡:黄楼故事多,任你来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