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大智慧:在職場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就會喪命!

政治敏感度,應該可以說是權謀家的基本功。誰對政治反應越快,誰越是能夠佔得先機。

【案例】《資治通鑑》第129卷 宋紀11:司州刺史劉季之是劉誕以前的將領,他平時就和都督宗愨有隔閡,聽說劉誕起兵反叛,害怕自己被宗愨陷害,就放棄了官職,從小路一個人奔回朝廷,走到盱眙時,盱眙太守鄭瑗懷疑劉季之和劉誕是同謀,就在中途截殺了劉季之。

【背景】劉誕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六子,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戰功。他在文帝遇弒後,起兵討伐劉劭,參與擁立孝武帝,被授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改封竟陵王,又支持孝武帝討平劉義宣之亂。後因功勞卓著,逐漸受到孝武帝的猜忌,劉誕因遭孝武帝削爵,在廣陵起兵造反。

【解析】

1、劉季之的政治敏感度

劉季之是劉誕的老部下,早就沒有了上下級關係,按道理說,自己潔身自好,沒有參與合謀,不會有事,一般人會認為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事,可以不理會。但是在劉誕造反的那一刻,劉季之的政治敏感度很高,立即就知道,自己的和宗愨有過節,這個頂頭上司就一定會拿自己和劉誕的老關係大作文章,會公報私仇。劉季之怕被人藉機誣陷。因為政治通常不講證據,講動機和可能。於是,他想到第一時間就是跑回朝廷,找皇帝表明忠心。

通鑑大智慧:在職場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就會喪命!

2、盱眙太守的政治敏感

盱眙太守鄭瑗面對經過自己地盤的劉季之,也同樣保持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是放他過去,還是抓住殺掉。如果放過去,如果劉季之沒有造反自己沒好處,如果真的有造反可能有放縱失職的嫌疑。如果殺了他,他真的造反,自己能夠賺的業績,如果不是真的,替皇帝除隱患,也不會有人追究。還有就是,劉季之逃跑一定帶足了財物,殺掉之後,一份私利也就收歸己有。殺了沒壞處,還有好處。不殺有隱患。所以盱眙太守一番算計之後,就殺了劉季之。

3、劉季之政治敏感漏洞

為什麼劉季之有這麼強的政治敏感度,還是身首異處,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就是他的權謀計算的過程中,少算了一筆。而少算的這筆要了他的命。他只計算到,自己會被自己的仇家,或是有過節的人給暗算了,所以提前跑,做出了預防,但是他沒有算到,無關緊要的第三方,也已經盯著他,劉季之成為別人眼裡的肥肉了。因為當一個人有可能被扳倒的時候,就會有人落井下石,不管有沒有過節,都會被人乘機在其身上撈一筆。所以,劉季之如果也防著其他人,低調的走小路,就會保身了。

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自己單單對政治仇家有很強的政治敏感度還不夠,還需要有可能讓別人獲利的第三方保持警覺。如果喪失了對貌似無關的第三方喪失警覺,就會別人當成肥肉,就好比一頭豬,自以為逃脫了屠戶的宰殺,殊不知,身邊遇到的任何人,都想要他的命。

權謀網,讓你的職場少走十年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