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在清代宮廷醫藥檔案資料中,運用代茶飲法以治病和調理的記載很多,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形成清宮醫案的一大特色。

代茶飲是將中藥煎湯,或用開水沏,像日常飲茶一樣頻頻飲服的一種中醫傳統服藥治療方法。這種治法有悠久的歷史,其來源大約與我國人民的飲茶習慣有關。

代茶飲法之所以受到宮中歡迎,有這樣幾方面因素:

①服藥較為方便;

②藥多輕靈精巧,性多平和,味多甘淡,良藥而不甚苦口;

③小量頻服利於慢性病的防治,利於機體功能的調整,亦宜於長期堅持服用。

代茶飲在宮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宮中皇帝、后妃等平素養尊處優,如遇身體稍有不適,就要召御醫診視。若病情較輕,或經常有輕微不適者,一般不願服苦藥重劑,御醫就常用幾味氣味淡薄的藥做代茶飲方調理。道光四年正月,皇后時有心煩,御醫郝進喜診之,用燈心五錢,竹葉一錢,煎湯代茶。此方清心安神除煩,在宮中經常使用。慈禧太后經常有“胃氣欠調,消化遲滯”等脾胃症候,曾用炒谷芽二錢,生檳榔二錢,水煎代茶,亦曾用不少類似的代茶飲方,取其有養胃消食化滯的功效。


2.對於病情較重者,用做輔助治療,或做善後調理


例如,乾隆年間某年九月初,某阿哥之福晉患“內有滯熱,外受風涼,頭痛鼻塞,發熱惡寒,身體痠軟”之證,用疏解清熱湯治療後,“外涼已解,惟肝胃有熱”,即以清肝和胃湯調理,後在用此方的同時,以“燈心一兩,每次一錢,煎湯代茶”。

燈心代茶飲能使上部鬱熱下行,而從小便排洩,用於滯熱於內的輔助治療甚有助益。又如道光三年四月,孝慎成皇后患“停滯受涼之症”,經“用藥調治,諸症漸好,惟餘熱不淨,胃氣欠和”,御醫趙永年等。“議用清熱和胃代茶飲調理”,處方是:竹茹三錢,麥冬三錢,去心,小生地三錢,花粉三錢,赤苓三錢,神曲三錢,焦楂三錢、研,谷芽三錢、炒,燈心五十寸,水煎代茶。此方養陰清熱和中,既清餘熱,又和胃氣,藥性平和,頻頻飲服,用於疾病向愈之善後調理頗為適宜。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3.有時也用於重危疾患的救治


這種情況下,往往難於按一般方法服藥,少量徐徐服之,或能生效。如嘉慶十九年三月,玉貴人脈案記載:“脈息虛細無力。原系素有血枯筋攣之症,用藥以來,抽搐雖止,惟病久耗傷氣血,胃氣過虛,昨服歸脾湯,脈症仍如前,此由真氣已虧,湯劑不能運化,病勢重大。今議用參蓮代茶飲調理:黨參五錢,蓮肉五錢,水煎代茶。”

此後,又用加味參蓮代茶飲(上方加茯神、龍齒)及元參麥冬湯代茶調治,而“抽搐漸止”,繼用補益心脾之法,緩緩收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子刻,慈禧太后病勢轉重,“氣虛痰生,精神委頓,舌短口乾,胃不納食”,此時服藥已屬困難,御醫張仲元等只得擬“滋胃和中代茶飲”:竹茹一錢、朱拌,鮮青果十個,去尖研,厚朴花五分,羚羊角五分,水煎,溫服。但是,對於這個瀕死的獨裁者,藥物已難奏效。


宮中后妃分娩之後,因不哺乳,故常用有回乳作用的代茶飲。如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日,福晉分娩,五月初三日御醫顧興祖等擬回乳湯:生麥芽一兩五錢,熟麥芽一兩五錢,午晚二劑,煎湯代茶。生、熟麥芽同用為宮中回乳方的特點,至今,麥芽回乳仍為民間習用。由於小兒服藥常有困難,故有時以代茶飲法治療,這樣可能較易於接受。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出生的十一阿哥次女,次年三月患“風熱發疹之症”,曾用“金銀花一兩,衝湯代茶”。用代茶飲方式服藥治療小兒疾病,符合兒童用藥的特點,值得學習推廣。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5.用代茶飲法治療口腔、咽喉及胃腸道的疾病,亦屬常用


藥液徐緩下嚥,能更好地作用於局部而發揮藥效,此法易獲良好療效,頗受宮中歡迎。如某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患咽喉腫痛後,“肺經稍有餘熱未盡,以致胸滿作嗽”,即用清熱代茶飲:麥冬二錢,焦楂二錢,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焦曲二錢,水煎代茶。十二月十一日,“諸症已好,惟脾胃欠和”,而用和中代茶飲:橘皮三錢,竹茹二錢,縮砂一錢,水煎代茶。慈禧太后還用過“清腸代茶飲”:炒槐角二錢,枳殼二錢、炒,秋梨二個、去核,荸薺九個,甘草一錢,水煮代茶。


宮中廣泛應用的代茶飲,就其處方數來說是非常多的,在此難以盡述。這裡僅就其功效作如下歸納,並在每類中介紹方例,以使讀者瞭解其大概。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一類,補益類代茶飲。


有補氣、養血、滋陰之不同,但又常相互兼顧。

1.補氣類


常用人參、黃芪等,或兼以健脾和胃、養陰生津之品。方藥如:

保元代茶飲:人參、制黃芪、炙甘草。道光朝全貴妃曾用此方。

人參須、老米,水煎代茶。慈禧太后曾用此方。

益氣生津代茶飲:人參、鮮石斛、麥冬、鮮青果、老米。慈禧太后曾用此方。

2.補血類


以當歸、白芍、生地等組方,此類代茶飲方不若補氣類代茶飲多。方例:

和胃代茶飲:當歸身、川芎、白芍、生地、廣木香、枳實、蒼朮、焦三仙。珍妃曾用此方。

3.補陰類


清代宮廷中這類代茶飲方是非常多的,並有滋腎陰、養胃陰、補肝陰、養心陰、補肺陰等不同偏重,常用藥如生地、玄參、麥冬、天冬、沙參、白芍等。方例:

滋胃代茶飲:綠豆、西瓜皮(去青皮)、香蕉(去皮)。此方有滋養胃陰作用。

光緒皇帝曾用的代茶飲方:幹、鮮地黃,杭芍,歸身,知母,雲苓,山藥,鹽柏,酒芩,玄參,寸冬,澤瀉。此方兼補肝腎之陰。

道光朝全貴妃曾用代茶飲方:玄參、桔梗、麥冬、甘草。有清肺養陰功效。

參苓代茶飲:沙參、塊苓、天冬。乾隆朝定貴人曾用此方,有養陰兼扶脾之效。當時“定貴人脈息沉緩無力,原系肝陰不足之症。惟病後氣血衰微,因循日久,以致脾土虛敗,胃氣日漸消耗,恐成虛脫之症”,而用此方。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二類:調理脾胃類代茶飲。


多有健脾養胃或滋胃和中之效,常配伍以行氣、消食之品。常用藥有茯苓、白朮、陳皮、半夏、三仙、谷芽、砂仁等。多用於病後調理、培補後天。

方例:和胃代茶飲:生於術、茅術、茯苓、陳皮、金石斛、谷芽、建曲、廣砂。此方調補脾胃,兼養陰消食,系光緒皇帝病後調補方之一。

嘉慶朝華妃曾用代茶飲:陳皮、麥冬、半夏曲。有和胃益陰之效,亦用於病後調理。

二神代茶飲:茯神、神曲。此係嘉慶朝玉貴人病後調理方之一,有健脾安神、消食和胃之效。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三類:消導類代茶飲。


均以神曲、山楂、麥芽、谷芽等消食化積藥為主,或輔佐以健脾和胃清熱之品。宮中因常食膏粱厚味之品,又少活動,易患飲食積滯,故此類方亦屬常用。方例:

嘉慶朝三阿哥曾用代茶飲方: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益元散,引用燈心。此方為焦三仙加味,重在消導,兼能清熱利溼,為病後調理方。

保元代茶飲:焦曲、谷芽、茯苓、南楂。嘉慶朝醫案載“五阿哥喜痘八朝。漿滿充足,頭面周身,似有結痂之象,飲食如常,今議用保元代茶飲調理”。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四類:解表類代茶飲。


解表藥多屬辛散,不宜久煎,故宜於用代茶飲法,亦為宮中所常用。方有疏風解表,清熱解表,宣肺解表之別。除常用發散風寒、風熱的解表藥外,尚酌情伍以清熱解毒藥或宣肺藥。

方例:

嘉慶朝五阿哥曾用代茶飲:蘇葉、防風、葛根、桔梗、枳殼、荊芥、前胡、廣皮、甘草,姜、燈心為引。五阿哥不滿週歲,“外受寒涼”,“以致微熱鼻有清涕”,用此方疏風解表,發散風寒以治療感冒。

清溫疏解飲:荊穗、防風、薄荷、花粉、酒連、牛蒡、玄參、桔梗、黃芩、馬勃、連翹、人中黃,引用蘆根。道光朝四公主曾用此方,由解表與清熱瀉火藥組方,兼顧表裡,疏風清熱。

杏蘇代茶飲:杏仁、蘇梗、橘紅、半夏、茯苓、枳殼、焦曲、焦楂、前胡、桑皮、桔梗、浙貝,引用生薑皮。此方屬宣肺解表,道光朝和嬪曾服用。

第五類:清熱類代茶飲。


清宮醫案中此類方亦甚多,有的兼有養陰、利溼、和中、化痰等作用,應用較廣。此類方中有的只用黃連、燈心、金銀花等單味藥,或桔梗、花粉、桑白皮、菊花等兩味藥組方。其它許多複方只能簡要舉例介紹。

清熱和胃代茶飲:竹茹、麥冬(去心)、小生地、花粉、赤苓、神曲、焦楂、谷芽、燈心。此方曾為道光皇后服用,有清熱養陰、和胃消食之效。

導赤代茶飲:赤苓、生地、木通、石斛、燈心。此方亦見於道光皇后脈案,仿導赤散方義擬方,有清熱利溼養陰的功效。

光緒皇帝曾用代茶飲方:雲苓、茅術、廣皮、檳榔、酒黃芩、花粉、銀花、連翹、竹葉捲心、寸冬。本方以清熱和中作用為主。

清熱代茶飲:蔞仁、麥冬(硃砂拌)、竹茹。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定貴人“痰涎上壅,氣閉作抽”,御醫擬此方有清熱化痰養陰之效。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六類:除溼類代茶飲。


這一類方中又可細分為化濁除溼、理脾除溼、利水除溼及祛風除溼等方。常用利水、化濁、燥溼藥,或兼伍行氣、健脾、祛風藥。茲選一則光緒皇帝曾用的代茶飲方:大腹皮、木香、砂仁、陳皮、炒枳殼、澤瀉、木通、赤苓、宣木瓜、楂炭。此屬健脾理氣除溼方。

第七類:祛暑類代茶飲。


包括清氣祛暑、利溼祛暑及清暑益氣等類代茶飲方,均有祛除暑邪的功效。如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琳貴妃所用生津代茶飲,由沙參、麥冬、竹茹、益元散組成,有清暑利溼、益氣生津、養陰除煩的功效,宜於夏季調理應用。

第八類:止嗽類代茶飲。


如嘉慶年間醫案記載有五阿哥“脈息浮數,系肺胃痰熱,微受風涼,以致咳嗽有熱,頭項微熱,今用橘蘇代茶飲”。其藥物組成為:蘇梗、橘紅、杏仁、桔梗、半夏、桑皮、枳殼、前胡、赤苓、葛根、浙貝母、防風,引用生薑。

第九類:安神類代茶飲。


清代宮廷中也常用有安神寧心作用的小複方,以代茶飲法服用。如同治皇帝患天花時曾用安神代茶飲:茯神、炒棗仁、硃砂(衝)。

慈禧太后臨終時所用安神代茶飲則包括麥冬、棗仁、茯神等藥,以補心陰、安心神。乾隆朝醫案中還記載有福晉用棗仁、燈心或棗仁、麥芽水煎代茶,均以安神作用為主。


清代宮廷御醫調製的藥膳茶飲(收藏版)



第十類:通便類代茶飲。


例如治光緒皇帝大便秘結方:“叭噠杏仁、松子仁、大麻子仁、柏子仁各三錢,共搗爛,滾水衝,蓋片刻,當茶飲。”此方有潤燥通便作用,用於素為陰虛體質的光緒皇帝是較適宜的。

其它尚有調氣、截瘧、治耳病及溫中等許多類代茶飲,足見宮中代茶飲方劑的繁多。

從以上方例介紹可知,清代宮廷中廣泛應用的代茶飲,其組方用藥總的原則雖不出一般中藥方劑學的規律,但又確有其特色。其組方特點,除注重辨證和配伍嚴謹之外,選藥精、總藥量少是突出特色。其遣藥特點有:藥性多平和,藥味多甘淡,或微寒微苦,常用益氣、滋陰、和胃、消導、利溼、清熱等類藥,少用過於苦辛或溫陽、峻下藥,一般不用動物藥或質地堅硬、難以浸出之藥,每味藥的用量也較小。

由於代茶飲具有許多獨特和優越之處,而成為一種保持中醫辨證施治特色,又易掌握和運用,節約藥物、方便服用的服藥治療方法。代茶飲不僅受到宮中御醫的注重和皇帝、后妃們喜用,也很值得我們在現代臨床工作中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