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崛起」,由技術主導,到運營主導,再到實體主導的進化

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互聯網能用來做些什麼?

最初,這些都只能靠“預測”,互聯網行業,雖然風險很大,但是回報也大。有的人說,趕上好的時代,找準方向,加上點運氣和膽識,大部分都能成功。或許,沒那麼容易吧!往往我們看到的都是“較為成功的”,還有很多沒成功的,甚至是默默無聞的淹沒在“歷史”中了。

早期互聯網,以技術主導,技術的影響非常大。

互聯網早期,技術難度大,人才也緊缺,最要命的便是“技術風險”。不少平臺曾經非常“火”,做著做著就沒了。曾經我們玩過的網遊,曾經我們偷過的菜,曾經我們用過的論壇,曾經我們的校友網,曾經我們玩過的個人博客.......

技術升級,能提供更好的互聯網服務,落後的必然就“沒落”了。

有的人覺得,這是因為新鮮感過了,就覺得沒意思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技術”!有更好的技術,便有著更好的服務,老的就被“比下去”了。每一次網絡和硬件的重大升級,都必定帶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這些變化,軟件技術也在升級和積累。

互聯網的“崛起”,由技術主導,到運營主導,再到實體主導的進化

掌握“軟硬件”技術,成早期互聯網的關鍵,“平臺化服務”和“技術化服務”為主要方向。

掌握技術,便是關鍵,有產品,且能運營下去,那麼便離“成功”不遠了。早期的互聯網,大部分都是做平臺、做技術服務的。百度,以搜索引擎技術“發家”;阿里以電子商務平臺“發家”;騰訊以社交平臺“發家”......這階段的互聯網,更看重“技術服務”,技術服務好,就有用戶,就有商家和企業合作。

技術主導,容易做大,也容易淘汰,引出“運營主導”。

憑藉技術“平臺化”後,只會剩下幾家,技術落後就淘汰,競爭失敗也淘汰。同一行業的互聯網服務企業,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幾家就好,這也是互聯網行業很常見的一個現象。畢竟,同樣的技術服務,都是“無界”的,面向的都是同樣的群體,有對比就會擇優,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技術沒競爭力,便以運營主導,誰能提供好的運營服務,就成“王者”。

技術難度小,必然核心競爭力就在“運營能力”上,“運營能力”不單單指的“用戶服務”,還包括“推廣能力”,“包裝能力”等。資本在其中的重要性凸顯,很容易便成了“資本遊戲”和“補貼大戰”。

互聯網的“崛起”,由技術主導,到運營主導,再到實體主導的進化

平臺,也需要“附庸者”。“附庸者”,守著“運營規則”,尋找“運營竅門”。

運營主導,光靠一己之力已是不行了,需要融入多家“服務”才行。不少企業,依附平臺,多方合作,只需要符合平臺要求,且有著不錯的運營能力,便會得到平臺的“支持,很容易做大做強。不過,這也暗藏危機,畢竟受平臺的影響很大,如果平臺沒辦法更大獲利,很難繼續被“扶持”。

運營主導,並不會“一帆風順”,實體主導,才最穩健!

“線上線下結合”這已經是個很老的話題了,O2O、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互聯網走向農村等等,這些都在拉近互聯網和實體之間的距離。顯然,這是在擴散互聯網服務範圍,其實不僅僅如此,真正的優質服務,需要依附實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好的服務,才能帶動網絡發展。

網絡技術趨近成熟,運營模式也越來越清晰,實體優勢凸顯。

平臺幾家鼎立,技術服務趨近完善,技術人才也越來越多。運營方向明確,手段也被眾人“熟知”,運營大眾化。技術和運營的融合度更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讓互聯網平臺更高效。這時候,實體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

互聯網的“崛起”,由技術主導,到運營主導,再到實體主導的進化

實體企業,甚至有能力“反撲”互聯網企業,實體主導。

實體,如果有著優質的服務,有著很大的用戶群體,非常容易轉型成功,甚至是可以“反撲”互聯網平臺。如今,互聯網企業,均在打“實體”的主意。不過,實體行業,很多“盤子”都很大,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就能被吞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