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二戰時人類歷史上參戰國家最多,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因此,各國為了不落下風,神通盡顯,修築了一道道防線,成為戰爭史上的奇觀。

在各國防線中,最堅固也最沒用的,就是法國設置在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德軍從荷蘭、比利時繞道法國身後,固若金湯的防線不僅成為虛設,更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除了法國,其他參戰國也修築了規模可觀的防線,用於抵禦敵人的進攻,其中有德國的齊格菲防線、蘇聯的斯大林防線以及國民政府國土防禦工事等。“靜Yes”收集了以下資料:

1、齊格菲防線

齊格菲,又譯為“齊格弗裡德”,是古日耳曼傳說中刀槍不入的英雄。英國人用齊格菲的名字來稱呼齊格菲防線,而德國人則稱呼齊格菲防線為“西牆”。

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託德機構負責。構築齊格菲防線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

1936年,德軍挺近萊茵非軍事區,隨後防線工程開始構築,1939年基本建成。

齊格菲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到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系統。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齊格菲防線的主防禦地帶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藥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

相比於馬其諾防線,齊格菲防線工事較小,結構簡單,但數量龐大,數量達到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

齊格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到3倍。

齊格菲防線建成後,為德國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整軍備戰環境,特別是在希特勒閃擊波蘭時,這裡相安無事。而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後,齊格菲防線成功阻擋西線盟軍5個多月時間,一度成為盟軍難以逾越的障礙。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2、斯大林防線&莫洛托夫防線

十月革命後,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受到列強特別是西部列強的圍攻,因此,斯大林加強了西線的防禦設施建設。

20世紀20年代起,蘇聯開始陸陸續續在西部國境線進行一系列防禦工程建設。防禦工程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被人們成為“斯大林防線”。

斯大林防線分為13個堡壘群,每個堡壘群以鋼筋混凝土建成,地下工事群的地下或半地下暗堡通過坑道相互連接,防禦地帶前方佈置有障礙物,後方有醫院、發電廠、兵營和倉庫,是異常堅固的國土防禦工事。

和馬奇諾防線、齊格菲防線緊靠國境線不同,斯大林防線距國境線有大約20至100公里不等的距離,便於在面臨攻擊時能夠留出反應的時間。而且斯大林防線不連續,相比於馬奇諾防線和齊格菲防線,斯大林防線為大兵團進行機動防禦作戰提供了一定的進退空間。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最重要的是,斯大林防線從北冰洋沿岸延伸到黑海沿岸,在陸地上是不可能被繞過去的,所以用密不透風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起碼比馬奇諾防線要強。

但是,這樣一個堅固防線居然被蘇聯人自己給拆了。原因是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隨即出兵瓜分波蘭,使得蘇聯國境線向西推進了至少200公里,斯大林防線一下子成了國土內部的雞肋。

這時蘇聯開始著手在新領土上修建新防線,被稱為“莫洛托夫防線”。這一防線取代了斯大林防線,成為新的防線,因為斯大林防線橫亙蘇聯內部,不利於兵力調動和物資運輸,因此蘇聯將斯大林防線拆除,將裝備用於莫洛托夫防線的建設。

蘇聯的“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雖然高效,但是直接導致了蘇聯在面對德國閃擊時,不能及時組織防禦,最終失去斯大林防線的蘇聯一潰千里。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3、國民政府國土防禦工事

和德國蘇聯比起來,國民政府的防禦工事覆蓋範圍最廣,但深受官僚主義腐敗的影響,國民政府的國土防禦工事起步緩慢,且效率低下,在抗戰中效果最不佳。

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後,南京國民政府計劃在江浙、山東、冀察、晉綏、河南、廣東、福建、廣西8個地區構築防禦工事,並確定以“首都為中心,逐次向國境線推進”的原則,分期分區進行。

計劃制定之後,工事建設即啟動,但進展緩慢。至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夕,第一期國防工事基本完成。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漱滬、吳福、錫澄、乍平嘉、乍澉甬、寧鎮、魯南、豫北、豫東、滄保德石、娘子關雁門關內長城等陣地工事,約計構築工事3342座。這些工事受到人力、物力、經費短絀的影響,質量參差不齊,總體達不到防禦戰的要求。

國民政府當時構築的國防工事材料主要是用鋼骨水泥,是按德國、蘇聯最新規範構築的機槍、小炮掩體及觀測所和掩蔽部等,然後根據地形及戰術要求等條件,分別構築永久性、半永久性和臨時性3種工事。有的是隻備建築材料,待需要時再臨時構築。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在這些防禦工事中,華東滬杭地區因首都所在,因此是重中之重,1936年這裡開始構築國防工事,以防禦日軍從海上侵入後海、陸軍協同西進。

軍事委員會結合地理形勢,將滬京杭地區劃分3個防禦區,即京滬地區、滬杭地區、南京地區。其中上海附近的吳福線和錫澄線是蔣中正根據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建議修築的,作為拱衛南京的重要屏障。

但是,工事的工程質量問題頻發。以上海為例,被國民政府軍事當局一向標榜修得比較好的上海附近的工事,號稱“馬奇諾防線”,但實際上只是一些沒有完成的野戰工事。“第一道塹壕,有的有掩蓋,有的沒有;交通溝的溝深還不到一公尺,又因為下雨,水竟積了半溝深,指揮所和預備陣地統統一個樣”。

豆腐渣的工事不僅損失了大量戰士,更讓國土大片淪陷,最後令人嘆惋!

“馬奇諾防線”哪家強?誰才是構築國土防線的大哥大?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