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曾國藩的「湘軍」:原來如此

前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介紹了北洋軍閥的一些特點。這篇文章為大家講述一下晚清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


大夥的都知道,晚清時期的政府軍——八旗(很早就腐朽了),綠營(地主階級專政的支柱)軍,在外國侵略軍的屢次進犯和太平天國以及各地群眾起義的猛烈打擊下已日趨土崩瓦解。

(咸豐三年(1853年)初,清廷曾任命湖南等十省在籍大官僚四十餘人為督辦團練大臣。這些人多是漢族大地主、大鄉紳,做過總督、巡撫、尚書、侍郎、藩司、桌司等大官)。

因母喪在湖南湘鄉原籍的禮部侍郎曾國藩,就這樣被咸豐帝任命為幫同湖南巡撫辦理本省團練事務的大臣。

晚清曾國藩的“湘軍”:原來如此

建立湘軍

曾國藩奉命後即從湘鄉到長沙辦理團練,即當時所謂的“湘勇”,後來稱之為“湘軍”。它的軍制依明朝戚繼光成法,湘軍的編制實際上是綠營編制的改良。不久,他又從長沙到衡州治水師,造炮船,並開始購買外國洋槍洋炮,建衡州船廠。

湘軍該叫“曾家軍”嗎

曾國藩鑑於綠營兵不能打仗,沒有統一的指揮。所以曾國藩在辦湘軍時,軍隊建立的指導思想:摒斥行伍出身、“官氣”十足的舊官弁,實行鄉土結合,建立嚴格的封建依附關係,物色“血性忠義”的儒生作為各級將棄。湘軍的成軍辦法是由曾國藩直接物色水陸各軍將領,各將領利用宗族、師生、親友、同鄉關係,各自去物色所屬各“營官”,整個湘軍從總體上看自然成為“曾家軍”了,但曾國藩也只能層層節制,不能越級指揮。實際上是將原來綠營的“兵為國有”改變為“兵為將有”。

湘軍以募兵制代替了綠營的世兵制,主要招募湘鄉人,大部分從至親密友、門生故舊中挑選。湘軍“悉以文員領之”,以“湘中書生”為骨幹組成軍佐集團。諸如湘軍悍將江忠源、羅澤南、劉蓉、李續賓、李續宜、王鑫、劉勝鳴、蔣益澧、彭玉麟以及左宗棠等人,他們平時大講程朱理學於鄉里,戰時“墨絰(喪服)從戎”,自成魁首。這是一群在科舉道路上失意,一心一意想借鎮壓農民起義為“軍功”而求富貴的封建惡棍。士兵也都招募湖南人,最多的仍是湘鄉人。所謂“以一族之父兄治一族之子弟,以一方之良民辦一方之‘匪徒’”,強烈地表明湘軍是一支宗族的、土著的封建地主武裝。湘軍以營官自招為原則的成軍辦法,從組織系統上保證了曾國藩在湘軍中的牢固統帥地位和軍隊歸他私人和部屬所有的性質。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成為近代中國軍閥的鼻祖。他的後輩李鴻章、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之流,無一不照搬那一套。

晚清曾國藩的“湘軍”:原來如此

湘軍的財政

曾國藩在其湘系集團的轄區內採取集軍、政、財、人四權於一人的統治辦法來保持湘軍的穩定地位。湘軍軍餉不由戶部撥付而自籌,主要途徑一是捐納,通過賣官照來斂財,1855年曾國藩在江西支用軍餉百萬,其中98%來自捐納。二是厘金,厘金制度是咸豐三年由江北大營幫辦大臣雷以誠所創立,即在各通商碼頭設卡抽釐,成為湘軍軍餉的主要來源。湘軍對軍餉的管理十分嚴格,嚴禁虛冒,而以充足的的源作高額餉銀。

學“蠻夷”的湘軍

鹹同之際,正當太平軍向江浙勝利進軍,席捲江南財賦之區的時候,曾國藩一方面向清政府建議,同外國侵略者“彼此互商,嘉其助順,聽其進兵”,並對“藉助西洋一事”,認為“舍此亦無善策”,同時保薦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另一方面,在上海的大買辦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資助下,用英輪把李鴻章統率的“淮軍”8000人從安慶運到上海前線,正式結成了中外反革命軍事聯盟,進行屠殺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外國侵略者連續不斷地向淮軍提供鉅額低息貸款,並通過所控制的中國海關,每月拿出十幾萬兩白銀作為淮軍的軍費使用;大批地提供洋槍洋炮和彈藥;同時禁止本國商人運武器賣給太平軍。淮軍僱傭外國軍官作“教練”,操練的內容,不僅“陣法用泰西”,就是“鳴角出令皆夷語”。

晚清曾國藩的“湘軍”:原來如此

作惡多端的湘軍

當然了,作為那個時代的地方軍。湘軍在各地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縱兵搶劫,魚肉鄉民,蒐括資財,侵奪餉項。斂得錢財後,他們就回鄉添置土地房產,充當大地主。如曾國藩的胞弟、湘軍大帥藩國莖,“每克一城,奏一凱戰,必請假還家一次,頗以求田問舍自晦”,“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

晚清曾國藩的“湘軍”:原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