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氣合,萬物自生

  老話說:“人活一口氣”,如果一個人死了,就會說他“斷氣了”,那麼這個氣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來的呢?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有言:“天地氣合,萬物自生”;北宋理學家張載也曾提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氣是陰陽得以分明的本質所在,也是演化萬物的根本。人的任何一項生命活動都是在氣的基礎上展開的。 中醫講“氣聚則生,氣散則亡”便是脫胎於此。現代醫學中“氧氣”也同屬氣的範疇,氣可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又作生殖精華之氣,它是父母之精華所化,後天之氣又可細分為清氣和五穀精氣。清氣通俗來講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空氣。五穀精氣是我們日常所攝入的五穀精微物質精華,也是維繫我們日常活動給我們提供能量所在。這三種氣在我們體內相互轉化,繼而生成元氣、衛氣、真氣、營氣、宗氣。我們之所以能健康的生活皆是依託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元氣《難經》中又稱作原氣,它是腎中所藏的最根本的先天精氣所化,後由三焦運及周身,內濡五臟六腑,外養肌膚腠理。它能調控人體各臟腑形官竅的生理活動,同時又能推動人體溫陽、抑陰功能的轉換生髮。人的衰老和病變實則為元氣由盛向衰的轉變,這也是我們為何需要攝入五穀精微,來補先天之氣的原因。衛氣顧名思義抵禦外邪的護衛之氣,也就是西醫所說的免疫力抵抗力。《靈樞·本藏》有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就是像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護罩守護在我們周圍。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外脈,溫內養外,護衛肌表,開闔汗孔的作用,若是衛氣不足定然百病滋生。真氣,此真氣並非武俠小說裡的真氣,中醫裡的真氣又作正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真氣由呼入人體的清氣和五穀精微之氣所生,它是其他各氣的根本所在,它隨經脈運至全身,產生血液、固攝血液、溫養各大組織,所以人之有生,皆賴此氣。營氣存於氣血經脈,富有營養之氣。它又被稱作榮氣,《素問》有云:“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它也是水谷精微經由脾胃所化生的氣體之一,進入脈中,循脈運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終而復始,營周不休與衛氣相對,營主內屬陰,所以營氣又有叫做營陰。宗氣,由水谷精微之氣與自然界的清氣衍生集聚於人體胸中之氣。又稱作胸氣、大氣、胸中大氣《靈樞·五味》稱其為“氣海”,又名膻中。武俠小說也曾多次提及氣海,氣海一破功就散了,它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的呼吸、氣血運行、臟腑運動、四肢運動都和宗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宗氣上行出於肺,則呼吸暢,宗氣沿心脈而行,則氣血順,宗氣沿氣海下行則四肢活。中醫常說生命在於運動,這裡的運動並不單指肢體的運動,更多的是通過肢體運動溝通自身與外界的氣機流動。人體的氣機運動可分為升、降、出、入四種。若是氣機運動受阻,或者停滯,人的血液運行也會隨之出現問題。武俠小說所說的走火入魔,大都是氣機運行紊亂甚至逆行所致。一旦氣機運動停止,那就預示著生命走向終結。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若想常葆健康,氣機流動生生不息才是關鍵。盈則洩其有餘,虧則補其不足,方為健康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