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拔罐疗法中的补罐法和泻罐法?二者间有什么区别吗?

拔罐法,古称“角法”,关于拔罐法的补泻,古籍中论述不多。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此乃言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此乃言补。

如何区分拔罐疗法中的补罐法和泻罐法?二者间有什么区别吗?

拔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拔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拔的地方太多反而会将气血分散,达不到补的效果,会白白泻耗了气血。

《灵枢·经脉》篇中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乃其补泻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补罐和泻罐的区别就在于:

力度上:通常是以拔罐的负压要大,施罐要快扣,病人自觉气被吸出为泻(泻罐),而拔罐力道小并且施罐较缓扣,病人可感暖气透入为补(补罐)。

从数量上:多罐久留局部青紫为泻(泻罐),闪罐频拔局部潮红为补(补罐)。

手法技法:刺络拔罐为泻(泻罐),循经走罐为补(补罐)。

拔罐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主要用于治疗经络系统的疾病。罐法临床治疗效果与罐法施罐负压力度大小的关系密切,因为吸拔力度大小所造成的负压程度是影响或补或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掌握熟练的操作手法至关重要,罐法的补泻操作手法应遵循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体壮气盛者,宜用大罐高压快扣,留罐时间长的方法;如达到泻的目的,但未获得治疗效果者,须借助其它治疗手段,而体弱体虚者,宜用小罐小压缓扣的手法,以达到补的目的。

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这对于气血虚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所以拔罐也是很有讲究的,不可莽撞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