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拔罐療法中的補罐法和瀉罐法?二者間有什麼區別嗎?

拔罐法,古稱“角法”,關於拔罐法的補瀉,古籍中論述不多。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此乃言瀉。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述:“罐得火氣合於內,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患者但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此乃言補。

如何區分拔罐療法中的補罐法和瀉罐法?二者間有什麼區別嗎?

拔罐可補可洩。補呢,就是用罐數量要少,引氣集中一處。如想補腎,就光在腎俞穴拔罐;補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拔的地方太多反而會將氣血分散,達不到補的效果,會白白瀉耗了氣血。

《靈樞·經脈》篇中雲:“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乃其補瀉的基本原則。

一般來說,補罐和瀉罐的區別就在於:

力度上:通常是以拔罐的負壓要大,施罐要快扣,病人自覺氣被吸出為瀉(瀉罐),而拔罐力道小並且施罐較緩扣,病人可感暖氣透入為補(補罐)。

從數量上:多罐久留局部青紫為瀉(瀉罐),閃罐頻拔局部潮紅為補(補罐)。

手法技法:刺絡拔罐為瀉(瀉罐),循經走罐為補(補罐)。

拔罐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外治法,主要用於治療經絡系統的疾病。罐法臨床治療效果與罐法施罐負壓力度大小的關係密切,因為吸拔力度大小所造成的負壓程度是影響或補或瀉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掌握熟練的操作手法至關重要,罐法的補瀉操作手法應遵循中醫因人而異的治療原則。體壯氣盛者,宜用大罐高壓快扣,留罐時間長的方法;如達到瀉的目的,但未獲得治療效果者,須藉助其它治療手段,而體弱體虛者,宜用小罐小壓緩扣的手法,以達到補的目的。

通常在外面拔罐時總是滿後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將氣血引入膀胱經,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這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便大為不利了。所以拔罐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可莽撞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