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中国人的处女情结严重吗?

liudongxiao


看了下面很多答案,很多人把处女情结严重归结于朱熹,朱老夫子表示这个锅我不背,处女情节严重根本就不是朱熹所造成的,是古代继承制度及一些了因素必然的结果。

古代社会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她关系他财产及地位的继承。古代是个身份社会,孩子要继承的不仅有财产还有地位,所以古人发明了非常复杂的礼仪制度,来规定这些身份和财产是如何继承的,但所有复杂制度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是你的。这在古代可是个要命的问题,因为没法坚定呀。

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甚至动物之间也有这样类似的行为,就是要保证自己的财产地位传给自己的后代。古代科技不发达,能做的也就只有确定女性结婚的时候是不是处女,这跟朱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重视处女是古代科技条件下的产物,跟朱熹没有关系,没有朱熹的以前你以为大家都是傻子么,回去抚养一个人不确定是否是自己的孩子,天下没有这么傻的人。


昭烈名臣


有人认为处女情结是宋朝的时候形成的。但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重视童贞不童贞的。


在魏晋时间,士子外出郊游,遇到貌美的女子,甚至还会主动的上前搭讪。甚至如果谈得来还会在外野合,那时其实我们国家的人还是十分开放的。

在明朝后,因为经过元朝的残杀,其实我们国家出现过短暂的文化断层的时期,大批的士族被灭门。而且甚至连之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由乞丐开始发家的。



所以明朝之后,朱元璋的治国更多的还是沿用了儒家思想。女人要三从四德,要求女人要贞洁。而从此我国的处女情结才诱发的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女人的贞洁越发看重,由此对女人的限制也越发的严重。反对改嫁,守节,甚至还有贞洁牌坊,而女子在这个时期也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之后男子对女人的要求也开始越发的变态了。

较之明清,其实在先前,处女情结都没有那么严重,即使是宋朝,对再嫁的记载也有着一定的数目,可见人们对于所谓的贞节牌坊的态度可见一般。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应该发源于明朝,而在清朝盛行。那由此看来,明朝之时人们虽然有了处女情结,但应该并没有十分的严重。


吹不响的流氓哨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北宋理学家程颐这句话不知道让后世多少女性深受其苦,到了南宋,“大圣人”朱熹又将这个理论升华,所以后世人们对于女性的贞洁看得极为重要,女性的地位也一降再降。

纵观中国历史,女性的地位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早在商朝高宗武丁的妻子妇好还能领兵作战威震四方,甚至还有自己的封地,汉朝吕雉隋朝独孤伽罗和杨坚并称“二圣”,到了唐代更是有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此后韦皇后,太平公主哪个不是将男人治的服服帖帖。

再看风气,从汉代开始女性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离婚并不是男人的专利,

《汉书·朱买臣传》说,朱买臣妻因丈夫家贫,“羞之,求去”,“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宋代以前女性的贞操观保持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寡妇再嫁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李唐皇室那些荒唐事在现代人看来都无法接受,可是在那个时代偏偏为社会所容,唐玄宗公然立儿媳妇为贵妃也并不是什么大新闻,这在后世是不敢想象的。

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据记载,所谓的“烈女”整个唐朝只有51人,宋朝267人,而到了明朝竟多达36000人,可见自宋以后明朝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等极端思想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发扬。

这种极端的贞洁观是如何发展的,我认为和一个事件有很大关系—“靖康之变”。

1127年金兵南下,战败的宋朝皇室不得不接受金人种种无理要求,比如进献处女“选收处女三千,余汰入城”,随后金人不仅掳走了徽钦二宗,整个宋朝皇室包括大批贵族女性都被金人掳走,这些人被金人送进了“浣衣院”,遭受了无尽的凌辱和虐待。

这件事彻底打破了相对开放的贞洁观,使得南宋以后女性变得愈发保守对于贞洁看得非常重,再加上理学的推波助澜,到了明朝时期,所谓的处女情节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

从明朝开始,所谓的贞洁烈女,从一而终,从官方得到了褒奖,虽然“贞节牌坊”这种东西从秦始皇修建“女怀清台”表彰巴郡寡妇就已有之,但是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明清时期。

“贞节牌坊”等于给女性带上了无形的枷锁,禁锢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力,以至于整个社会的风气越来越保守,稍有逾越就会被加以私刑,比如浸猪笼等等。

以至于到现在人们对于男女都有两套道德标准,很多男人自己沾花惹草却有着极深的处女情节,是不是有些不公。


一点点历史


我认为这个问题问的就有争议,哪个朝代中国人的处女情节不严重?即便是开放的当下恐怕也有很多的处女情结者吧!



不过明代的女人的确在道德贞操这方面做的最好,甚至超过了宋代!

宣扬贞洁大于性命,女子要听从丈夫的话,即便逆来顺受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明朝还在皇室和民间大肆推广《女诫》旨在教导女性对男人三从四德、忠贞不二,如果背叛丈夫不仅仅是道德谴责还有法律制裁,地方上、家族里也有形形色色的规矩压制女性,像电视剧里的浸猪笼、上火架也并非空穴来风。



由此可见,在明朝当妇女的确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有很多妇女贞洁案例咱们今天看来很奇葩,在当时却是时代主流文化。

举个例子,就比如在路上遇到个陌生男子言语轻薄一个女子,这个女人居然就要上吊自杀。再比如女子被陌生男子摸了手,如果未嫁人就要跟他,如果嫁人了就要割掉被摸的手。在当时诸如此类这些奇葩的现象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说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于人性高度的压抑。



其实那时候也没有处女情结这个词,如果在新婚之夜不是纯洁之躯才不可思议呢。男人就会认为自己尊严不保,女子也会受到更加残酷的下场。

(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交流)


纳兰轩若


纵观大明一朝,虽是汉人做了皇帝,但明朝却不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朝代。

自打(程颢、程颐)两兄弟于北宋年间开创了“程氏理学”以来,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到了南宋朱熹之时,又将这门理学之说发扬光大,后人称之“程朱理学”。这套所谓的理学,若说是一套教善女子的典籍,不如说是一套“以理杀人”的文化糟粕!

不论是先秦、五代、还是隋唐,女子的地位虽然相对不如男子(唐朝很长一段时间,女子地位甚至超越男子)。但是针对女性十分贞洁,是否是处子之身,丧偶寡妇是否可以改嫁,虽然也有苛求之处,但并不是十分苛刻。女子丧偶只要自己和婆家允许,随便可以再嫁他人。那些青楼女子若是被有情人相中,或自己赎身或他人赎身,虽然贞洁不再,但一样可以嫁作他人,成为主母或侧室。

但自打“程朱理学”问世以后,针对女性的贞洁问题看得就越发严重,不论是程颐还是朱熹都曾大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人看女子贞操看做比生命还要重要。一个失去贞操的女人,宁可饿死家中,也不能再嫁他人。这些话不说则可,一旦说出,先是士大夫阶层认同,而后连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泥腿子也纷纷效仿。弄得丧偶后的寡妇没人敢要,因为朱熹大放厥词“不但寡妇再嫁属于失贞,男子娶寡妇也同属有辱伦理。”多混蛋的逻辑,朱熹让别人这样做,他自己却跟儿媳扒灰。

元朝之时,蒙古人入主中原做了皇帝,但依旧没有废除这套逻辑,因为蒙古人根本就不懂这些,也不管这些,汉人的事情,汉人自己处理就是了。蒙古人才没有这么多闲心思去管这些伦理纲常的事情。

待得洪武皇帝朱元璋开300年大明基业,这套糟粕竟然又被那些清流人士拿了出来。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有身份,也曾说自己是朱熹后人。这下可好,既然皇帝的祖宗是朱熹,那么这套“程朱理学”一定要发扬光大。

那些达官贵人,王族豪门一个个家趁三妻四妾,不惜大把银子买青楼女,并且在家中豢养婢女家妓不计其数,明朝所谓的肱股之臣张居正死后在其家中就曾查处养有家妓14人。张居正也算个清廉人物,其家中尚有14家妓,那些不清廉的真就没法说了。

虽如此,可那些登徒子们、书呆子们、贩夫走卒们因为受了蛊惑,把处女情结看的比生命还重。新婚之夜,若无“落红”,那么这个女子的命运便可想而知,或直接休回娘家,或打死、或溺死、或勒死、或吊死......总之不会有个好。就算不弄死也不休回娘家,以后在婆家的地位,比个奴仆强不到哪去。粗活累活脏活你就每日每夜的干吧,累不死你就熬着,熬不住你就去死。回到娘家,也会让娘家蒙羞,一辈子抬不起头。可怜那些天生不能落红或受伤之人,就因为一个“落红”之说,丧了卿卿性命的不在少数。

明末杂录《忧集录》中曾有几则关于女子初夜未能“落红”的故事。最终这几个女子没有一个好下场,不是被处以私刑折磨而死,就是被浸入水塘,要么就是被挑断脚筋与猪狗关在一处。若这套书记录是真事的话,那么这种糟粕文化令明朝男子们中毒太深了。


大狮


明朝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走向顶峰的开始,同样,程朱理学等封建礼教也被推崇到了极致。所以,明朝是非常讲究贞洁观的,《列女传》中记载的忠孝节烈之女的事迹大量增加,就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明朝推崇贞洁观,并不代表处女情结严重,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据《明史·列女传一》记载:“杨氏,桐城吴仲淇妻。仲淇卒,家贫,舅欲更嫁之。杨曰:‘即饥死,必与舅姑俱。’舅不能夺”。这里头体现出了贞洁观对杨氏的思想约束,导致其宁死不愿改嫁。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舅欲更嫁之”这句话没,这句话其实说明,在当时二婚是有市场的,如果明朝人人都有处女情结,寡妇根本嫁不出去,他舅舅又怎么会让其改嫁呢?

这个例子其实告诉我们一个关键信息点,所谓的贞洁观主要是对女性的束缚,是让她们自身做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不代表明朝的男人都有很严重的处女情结。再来看《明史·列女传二》的一段记载:“襄为鄞诸生,早卒。妇年三十,无子,家贫,力

女红养姑。有慕其姿者,遣媒白姑。”看到了吧,在明朝,有不少男人并不在意什么处女不处女,反而会派媒人向寡妇求婚。

其实我们看过《列女传》后,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主动守节的往往是女性自身,而并不是男性的强制,相反,很多烈女的亲属会安排让她们再嫁。所以,明朝的男性一方面通过礼制来对女性进行思想上的束缚,要求她们守节,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对贞洁看的并不是那么严重,而是根据自身需要来灵活解读。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明朝名妓陈圆圆就做了吴三桂的妾,董小宛做了冒辟疆的妾,柳如是更是嫁给了最重礼制的东林党魁钱谦益,成为侧室。明朝成化年间有位采花大盗桑冲,作案十余年,先后有182名良家妇女被其奸淫,但这些女性守节的方式并不是自尽,而是不敢声张,这也让桑冲行淫10年无所顾忌。

可见,明朝女性的守节,从根本上说还是怕受到世俗的谴责,主要是男子的谴责,但说到底,她们其实是受害者,她们也不愿被贞洁观所左右,进而失去生命。

当然,上面的论述之所以把贞洁观和处女情结划分开来,主要是为了说明所谓的贞洁观只是对女性的一种残酷束缚,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男人的占有欲(处女情结)在作祟,毕竟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心学,都是男子的理论成果,并不是女性自己想出来的。

处女情结源于宋朝,当时, 封建统治者连养婢纳妾都要求是处女,而民间的男子择偶时, 也将处女作为首要前提。到明朝时,更是讲究“从一而终”。如果与今天相比,明朝的处女情结的确算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越是南方这种情节越严重。

根据《列女传》统计可以得出,列入传记的妇女分布在北方的只有56个人,占总人数的20%,剩下近八成的比例居然都出现在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南方经济发达,对道德要求更高。安徽的歙县,光是贞洁祠堂就多达六千座之多,贞节牌坊多的更是不计其数。


秦皇汉武


说他们处女情结是夸他们了。

当时对女子的贞洁要求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看看《列女传》就知道了唐宋的时候列女传也就五十来个人,到了明朝飙升到了一万多。

看看这些记载就知道了,这都是什么样的女子啊。

一个女子还没过门丈夫就死了,她爸爸竟然将他活活饿死,只为了一块贞节牌坊。

一个女子年纪轻轻丈夫死了,她发誓要一辈子不出门,结果家里着火了,她竟然坚守诺言,竟然楼下不下,抱着自己三岁的女儿一起被活活烧死。

还有一个女子过城门的时候,被守城的士卒看到长得漂亮,说了两句不得体的话,这女子竟然回去活活绝食而死。

还有一个女子家里来了强盗,强盗摸了一下她左手,她一口把左手上的那块肉咬下来,摸了一下她右手,她又是一口咬下来,说你们玷污了我的手。

还有个女子掉到河里了,男人要伸手拉她上来,她竟然宁可淹死也不上去。

还有个女子守寡一辈子,临死前交代说不能让男人抬我的尸体,但是女子抬不动,想要找几个男人来抬,她竟然诈尸了……

……

这都他妈什么事情啊,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写到传记里,让后人效仿,男人津津有味欣赏着,看这就是你们的榜样,可是男人们呢,吃花酒,逛窑子……

这已经超出处女情结千千万万倍了。

处女情结还只是在乎首夜权,这完全将女性物华了,物化成一个私有物品,一件男人生不带来但死可以带走的物品。

女人摆出各种悲惨的死状,这些男人就满足了:看这就是我要的样子。


锦翼


明朝时期?分哪个朝代时期吗?所谓的处女情节,那只是占全国总人口极少数的有钱人和吃饱了又无聊的“文化人”搞的。对于吃饱饭都很困难的大字又都不识几个的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能找个女人一起生活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处女情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