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西昌行

700年前,年輕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懷著對東方神秘世界的無限嚮往,跟隨父親和叔父一路跋涉來到中國。在中國渡過的17年光陰裡,馬可波羅走訪了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也成為來到涼山的第一個“老外”。在他轟動歐洲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中,曾用一個章節對元朝時西昌以及涼山地區的地理、經濟和民情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也由此叩開了涼山古老封閉的大門,將這片土地展現給整個世界的讀者。

今天,在各地的旅遊熱潮中,一些景區和商家為提高知名度,或以馬可波羅命名景觀和商品,或胡編馬可波羅言論,使人哭笑不得。其實,馬可波羅是一名比較嚴謹的旅行家、史學家,遺憾的是多數人未必瞭解其人,未必閱讀過他的著作《馬可波羅行紀》。

馬可波羅何許人也

馬可波羅,意大利著名遊行家,公元1254年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旅行商世家”。1271年,他跟隨父親、叔父和十幾位旅伴,朝著這個東方“最神秘富饒的國家”進發。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橫渡黑海,然後經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在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馬可·波羅一行遭遇強盜,勉強逃脫後父子三人與同行的夥伴失散。

死裡逃生的經歷未能消減前往中國的熱情,他們決定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飢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到達果香撲鼻、盛產美玉的新疆。沒有顧得上停留,馬可波羅一行繼續沿著古絲綢之路向東探險,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瞻仰了敦煌舉世聞名的石刻和壁畫,又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到達“夏都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時,距他們離開意大利已經四個春秋。

此時恰逢中國的元朝,馬可波羅一行拜見了元世祖忽必烈,由於精通蒙古語和漢語,並熟悉中國的禮儀習慣,馬可波羅受邀同返“大都”(今北京)。馬可波羅向忽必烈講述了他沿途的見聞,而勤奮好學、細心沉穩的馬可波羅也深得忽必烈賞識,並開始了他在中國的“仕途”。

除奉命在“大都”視事外,馬可波羅還藉著巡視元朝各管轄地的政治經濟、風俗民情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並被這個遼闊富庶的國度深深震撼。每到一處,馬可波羅總要認真考察、詳細記錄,回到“大都”後向元世祖彙報。

父親和祖父離開中國後,馬可波羅獨自在中國定居了17年。後來,伊利汗國(今伊拉克)國君阿魯渾遣使向元朝皇帝請求和親,由於他精通西亞語言,瞭解西亞各國的習俗,且對朝廷忠心耿耿,忽必烈命他護送公主出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馬可波羅率領送親船隊由福建泉州離開中國,通過海路穿南海,渡印度洋到達波斯(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圓滿完成了送親使命。他的機智、才幹和忠誠,令忽必烈讚賞有加。

元貞元年(1295年),馬可波羅回到故鄉威尼斯。第二年,他在威尼斯與熱那亞的一次海上戰爭中被俘,關押在熱那亞的監牢裡。在獄中,他向難友講述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由同獄的難友比薩人魯思悌謙記錄後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亦稱《東方聞見錄》。該書很快在歐洲流行,引起轟動,繼後又傳至美洲和亞洲,被稱為世界上的一大奇書。

整本行紀運用了紀實的手法,描寫他在中國各地,包括西域和南海等地的所見所聞,也記錄了元朝初年的政事、戰爭、宮廷秘聞、節日、遊獵等事。此外,書中還具體地講述了“大都”的經濟文化與風土民情,以及西安、開封、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福州、泉州、昆明等各大城市的商埠及繁榮盛況。它首次比較詳細地向歐洲社會展示了中國的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經濟,馬可波羅無愧於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馬可波羅行紀》問世後,掀起了一股歐洲人探尋中國的熱潮。

馬可波羅來西昌

弄清楚元朝初年西昌及涼山地區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和民族狀況,對於理解馬可波羅的記載很有幫助。

元帝國建立前夕,涼山地區仍由“大理國”統治。境內的平壩、河谷居住著烏、白二蠻民族,金沙江、雅礱江沿岸則居住著麼娑族(後世人稱摩梭或西番),漢人很少。蒙古族推翻大理國政權後,至元十二年(1275),建立雲南行省,任命回族人賽典赤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即省長)。翌年,賽典赤將雲南行省劃為三十七路、二府、五十四州、四十七縣,涼山地區全部納入雲南行省管轄,西昌則稱為建都州,並在西昌城內設羅羅斯宣慰司都元帥府(今北街都司堂巷),直屬元朝。都元帥府統領建昌路、德昌路、會川路,疆域涵蓋了今天的西昌、普格、昭覺、會理、會東、美姑、冕寧、德昌、鹽源、木裡等縣,民族狀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遷來了隨軍作戰的回族人。

由於連年戰爭,元朝時人口銳減,加之統治者是不善農耕的蒙古人,西昌乃至整個涼山地區的大片土地荒蕪,經濟空前蕭條,民族糾紛突出。正在這個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了西昌。

馬可波羅怎樣記述西昌

在《馬可波羅行紀》第116章,題為《建都州》的文字裡,他以一位外國人的視角,記述了700多年前西昌的城池和村莊、山河和湖泊、宗教和習俗,以及出產、貨幣、礦產、禽獸等情況。文字簡明扼要,詳實具體。

“建都州”是元滅大理後所設的“建昌路”,地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西昌市,但《行紀》裡所記載的內容,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建都州的範圍,而相當於元朝所設的“羅羅斯宣慰司”(今涼山地區),甚至更廣。由於忽必烈在這裡興修水利、開墾良田、發展生產,當時的安寧河一帶市集城鎮發達,《建都州》裡提到,這裡“境內有環牆城村不少……金珠富產,谷粟豐盈,民足衣食,通商殖貨”。

《建都州》的首段記述了宗教信仰。他說:“居民是偶像教徒,臣屬大汗。”“偶像教徒”不難理解是指佛教徒或道教徒。“大理國”統治西昌時期,大力推行佛教,各地大興佛寺,因而佛教信徒甚多。

在遊覽了“川南明珠”邛海之後,馬可波羅亦對其景色大加讚賞,並提到了邛海盛產珍珠的情況,他說:“有一湖(即邛海),內產珍珠,然大汗不許採取,蓋其中珍珠無數,若許人採取,珠價將賤,而不為人所貴矣。惟大汗自欲時,則命人採之,否則無人敢冒死往採。”

當時的邛海,水域遼闊,水質清澈,其狀之雄闊,水之浩蕩,物產之豐富可與太湖、鄱陽媲美。另有中國史書《南中志》也記載,700多年前的邛海水深“百餘丈,多大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然”。

需要說明的是,時下本地的一些旅遊畫冊常常稱馬可波羅盛讚邛海:“珍珠碩大,美不勝收,其氣候與恬靜遠勝地中海,真是東方之珠啊”。這完全是後人的憑空編造,馬可波羅從未將邛海與地中海進行比較。

《建都州》第二段說:“此地有一山,內產一種突厥玉,極美而量頗多,除大汗有命外,禁人採取。”這裡所說的山,未明確山名,有後世學者指出可能是指會理的東山,所謂突厥玉應該是會理東山出產的綠柱石,品種有祖母綠、海藍寶石、玫瑰綠寶石等,是一種色澤鮮亮可供觀賞的奇石。

《建都州》以較大篇幅記述了當時涼山的風俗,他說:“此州有種風俗而涉及其妻女者,茲為君等述之。設有一外人或任何人奸其妻女,其姊妹或其家之其他婦女,居民不以為恥,反視與外人奸宿後之婦女為可貴。以為如是其神道偶像將必降福,所以居民情願聽其婦女與外人交”。又說外人到來時,主人要“善為款待”,然後遠闢荒野,任憑外人隨心所欲,並在房門外懸其帽或其它標識,取請勿打擾之意。標識不取,家人不得回家。

顯然,此種風俗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表現,至今依舊保留的,僅存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走婚制”。據考,700年前的宋元時期,摩梭人是一支古老而強大的民族,人口眾多,居住的範圍也很廣闊,包括金沙江和雅礱江流域。馬可波羅所見到的應該是摩梭人的先祖。

關於貨幣,馬可波羅稱這裡“無鑄造之貨幣”,大宗交易用金條,小宗交易用鹽塊。自古以來,金沙江、雅礱江盛產沙金,鹽源盛產鹽,且開採金礦和燒鹽的歷史十分悠久。唐宋時期,南詔、大理統治涼山地區後,社會十分封閉,中央王朝鑄造的貨幣很難在這裡流通,商品交易仍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古老習慣中。因此,馬可波羅所見到的以金條、鹽塊換取物品的現象符合歷史、不足為奇。

《建都州》的文末寫道:“境內有產麝之獸甚眾,所以出產麝香甚多。野獸若獅、熊、狼、鹿、山貓、羚羊以及種種飛禽之屬,為數亦夥……有一種小麥、稻米、香料所釀之酒,其味甚佳,其地亦產生薑、肉桂甚饒”。700年前的涼山森林茂密,飛禽走獸種類眾多,令這位歐洲人驚歎不已,他的記錄為我們復原了700年前涼山的生態環境。

作為第一部由歐洲人撰寫的,詳盡描繪了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回憶錄,《馬可波羅行紀》首次將中國地大物博、繁盛昌明的形象傳播到了歐洲。該書問世後,激發了歐洲人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有意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往。從此,中西方之間直接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開啟了新篇章,《馬可波羅行紀》也不再是一本單純的見聞錄,而成為具有啟蒙意義的作品。雖然後世史學家對《馬可波羅行紀》真實性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國內外學者們都承認,這本《行紀》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馬可波羅來去匆匆,卻用他的文字填補了中國的歷史,為後人研究700年前宋元時期的西昌、涼山及至整個中國提供了十分可貴的素材。關於書中對當時涼山地區的記載,後在《元史》中均得到了應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