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我们常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呢?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学术界由于长期受到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往往将知识分为两类:隐性和显性知识,这个分类的标准是以能否言说为依据。隐性知识主要指那些不可以言说的知识,例如匠人的诀窍;另一类可以言说的知识为显性知识,例如公理、公式。

这两类知识实质上代表了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而基于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知识(既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却往往被混在了理性和感性知识之中了。鉴于此不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杨百寅教授提出,知识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理性知识,一种是感性知识,还有一种是活性知识。

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你应当看到硬币的另一面”,而事实上,硬币有三面:正面、背面和侧面。硬币的侧面往往被人忽视,然而侧面实际上是链接正面和反面的中枢。

知识也有三个层面。人类知识除了这两种传统的分类,还有极其重要的活性成分。活性知识也与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良知”相对应,即我们对于好坏、是非、善恶的判断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我们将知识定义为,人类通过智力交流、个人经验及情感体验形成的对外在客观环境与情况的认识与理解。这个定义说明知识有三层含义:

第一,知识表现为对真实的理解,即“求真”。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人们与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儒家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首先是根源于孔子对于春秋时代秩序混乱的厌恶,他提倡克己复礼,后世入圣不断根据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不同的范畴,如宋儒提出的理学与心学,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

第二,知识可以通过个人和社会生活经验被学习和积累,知识是由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生成的,即“务实”。很多知识系统是多代人积累的成果,这些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有些条件发生了改变,新的知识形态就出现了。有些现象无法用既有的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就需要新知识。

第三,第三个认识通道连接内在状态与外在真实:以态度、情感与精神等“至善”途径认识世界。例如,近代中国经历百年屈辱,这个百年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林则徐到张之洞,从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从曾国藩到孙中山,以及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都通过自己的精神理念、实际行动以及情感体验试图改变中国社会。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识的三个层面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也有着一定的缺陷。

理性层面代表着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性、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理性知识提供了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结果,并可以通过正式而系统的模式进行传播。它可以将真与假区分开来,是可以系统整理的知识。它是技术知识的一部分,人们努力理解现实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书本上的理论、模型和公式都是典型的理性知识,但它不能提供知识的完整画面。它没有涉及到那些模糊的复杂问题。

理性知识的根本动力是理性,即追求真理。但是,过于专注理性而忽视其前提与假定则会受到逻辑本身的局限,就会出现生搬硬套的问题。诗人泰戈尔说过:“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完全理性的人是犀利的,但往往也是愚蠢的。一个人若是过于理智而缺乏一种激情和决断,虽然精于算计、深思熟虑,但可能事与愿违;虽然逻辑推理无懈可击、结论似乎正确,但是分析推理的前提或许不符合现实。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感性知识是由人类行为直接触动而不一定通过思辨形成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应于隐性知识,即难以公开表达或陈述的知识。感性知识是对个人具体情境的熟知或者尚难以表述的熟知,往往难以形式化和沟通。感性知识通常来自个人行为、行动、实践或者经验积累,是对事物现实性、可行性的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感性知识的内在动力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

。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通过感受能力或逻辑心智模式,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鉴别并作出反应。感性知识往往是以感悟、诀窍、洞察力、直觉和心智模式等形式反映出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工人、干部及知识分子等成功转变为企业家,他们通过商业实践获得了大量的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诀窍。不断的失败也培养了企业家的直觉,塑造了企业家的心智模式,提高了其洞察商机的能力。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做生意之前都要在路边摆地摊,这种练摊确实是培养一个人快速成为商场能手的有效方式。练摊可以锻炼一个人察言观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从书本上学习的。摆摊卖东西在民间早就存在,像很多徽商、浙商,大都是以这种走街串巷起步,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感性知识的致命缺陷是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使人难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且不易跨时空传播应用

大量中国企业家无法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传承的理性知识,这些巨大的知识财富随着企业家个体的离世而埋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损失。这正如苏东坡先生所感叹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识的活性层面属于人类情感与价值范畴,它反映了个体行为背后的本源,即“为什么”。活性知识是人类对于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识,它包含着人们对其周围的客观世界和事情的心态与感受。

活性知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倡导的“良知”,康德的价值判断及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自由知识”。

我们之所以把这类知识命名为活性知识,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活着的生命体都有使自己活下去及将基因传递下去的本能。

活性知识主要指人类为了追求自身自由与社会公平所产生的价值性认识。人不断接受外来的信息刺激,因此具有受动性,但人类还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并做出回应,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不仅仅是被动的,而且还具有能动性。

其实,人类的实践是关键点,但人类的实践是受其价值导向和情感指挥的。人类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或者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导向就是人类特有的活性知识的内在组成部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但诸如严嵩、秦桧之流学问都做的不错,实践业务能力也很强,但是终究有才无德、遗臭万年。所以,王阳明强调读书人还要致良知。我们认为更加全面的座右铭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良知人”。

一个人掌握活性知识的能力,往往表现为高情商。现实生活中,一些专家或业务部门领导的理论功底很强,实践能力也不错,但往往活性知识不够,导致无法与人相处,其领导力难以发展。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识整体论主张三个层面的知识缺一不可

例如,一个人销售人员所掌握的顾客服务原理和产品性能,可能来自专家和培训课程上所传授的理性知识。

各种正规培训除了会提供一些系统化的理性知识,教员和学员还会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真知灼见带到培训课堂,这些就是服务顾客的感性知识。因为培训师不可能要求每个学员对培训内容有相同的感受,感性知识还包括那些不同于个人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学员的学习动机、个人职业发展追求、职业道德操守及事业追求等,都代表着参与者的价值观念。这些认识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使参与者从一定约束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从而形成活性知识。

现代人对于理性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晰了,因为所谓知识大爆炸主要是理性知识的大爆炸。发展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实践经验知识也在不断扩展,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快就能通过实践获得某一项过去需要很多年才能学会的技术,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

但是,相对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大肆扩张而言,人类的活性知识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相对萎缩的局面。随着资本逻辑不断入侵人类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也正在成为人类发展的巨大隐患,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风险。

因此,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发展实践知识和理性知识,还要发展活性知识,良知是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人和做事既要讲究读书和实践,更要有良知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定力: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定力: 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

作 者: 杨百寅 单许昌 著

剖析社会转型下国人精神世界,

组织管理领域著名学者杨百寅教授耗费十年笔力、沉淀思考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