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一大早,她就帶著女兒等在門口,一見我就說:

“約這麼早的時間真是麻煩您了,先讓孩子在這兒諮詢吧,我來不及得趕緊走了,等做完諮詢她給我打電話,我再來接她。”

頭一天我們電話溝通時,她一再強調自己特別忙,但沒想到忙成了這樣。

這一點和其他媽媽不太一樣,其他媽媽在孩子做諮詢的時候恨不得要守在門口。

我看看面前這個怯生生的8歲小女孩,再看看理著板寸、衣著考究的媽媽,不等我說什麼,也沒跟孩子說什麼,這個忙人媽媽轉身疾步離去。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女孩坐在我面前,一雙大眼睛靜靜的看著我。

關於她來的原因,她媽媽頭一天簡單告訴了我:

我家孩子三年沒剪過指甲了,過去我就沒當回事,還樂呢,說這下可省了指甲剪了。

後來我同事聽說了,勸我趕緊帶孩子看看,是不是哪兒出問題了。我也不明白呀,這會有什麼問題啊。

媽媽的表達有些令人擔心,孩子的症狀三年之久,當媽的竟沒有察覺。

面對茫然看著我的女孩,我有些躊躇,我不能貿然問:孩子,你的指甲怎麼了?

我必須先聽聽她的想法:“媽媽告訴過你為什麼要來這兒嗎?”

她遲疑了一下,想搖頭又輕輕點點頭。

我問:“你願意到這兒來嗎?”

她大力搖頭:“不願意。”

“雖然不願意,但你還是來了,現在你願意做點什麼嗎?”

她環顧房間,對沙盤表現出了好奇,我鼓勵她:“你可以過去看看,也可以玩玩。”

她一下子跑過去,站在擺滿沙具的木架子前,把感興趣的小東西拿起來玩,氣氛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玩了一會兒,她的視線轉到一盒蠟筆上:“您也畫畫嗎?”

我樂了:“有時候我畫,有時候別人畫。你願意畫嗎?”

她點頭,我趕緊把一沓白紙遞給她,她開始坐下來安靜畫畫了。

我注意到,她畫畫的時候,選用的全部是黑色或咖色蠟筆,等她畫完,呈現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幅色調暗沉的圖畫。

她的畫很有意思:

一張紙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畫的是室內的場景,有窗戶有餐桌。

有一個小姑娘正趴在桌上寫作業,旁邊有一個女人叉著腰舉著手,身體呈前傾姿勢;

另一部分是室外的場景,幾個小朋友正在一起玩跳繩,還有一個小朋友站在旁邊看。

我誇她畫得很生動,對我的誇讚她有些害羞,但看得出來很開心。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我問她能否分享一下圖畫裡的故事,對此她非常樂意。

室內的場景是她的家,每天她放學回家就寫作業,不能玩遊戲也不能休息,媽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守在她身邊,監督她寫作業。

媽媽總是很嚴厲,隨時要指出來她錯在哪兒,有時急脾氣了還要罵她,用手敲她的頭,放學回家是她一天中最不快樂的時候。

室外的場景是她的學校,她喜歡下課時和同學們一起玩,那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候。

我指著旁邊站著看的那個小朋友:“這個同學在幹嘛呢?”

她的神情有些憂傷:

“這個同學是玲玲,她在看我們玩,她可想跟我們玩了,但我們老師不讓我們跟她玩,說她成績差,讓我們孤立她。其實,我還挺喜歡她的。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一旦打開話匣子,她其實很能說,在她的講述中,我看到了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她5歲之前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快上小學的時候,她媽媽擔心爺爺奶奶太慣著她,把她接回了自己家。

6歲上小學,父母都重視她的學習,倆人每天輪流監督她寫作業。

在學校里老師也很嚴厲,對學習抓得很緊,而且明確表示,不希望成績好表現好的孩子和成績差表現差的孩子一起玩......

在她簡單的描述裡,我捕捉到太多東西,並嘗試去拼湊和理解:

在爺爺奶奶家可能是她被照顧得最好的時候,5歲和他們分離,回到父母身邊,父母並沒有照顧好她(還不如在爺爺奶奶家),但對她的學習卻看得很重。

相比和爺爺奶奶的分離,這對她是另一種壓力,而這個壓力是學校壓力的延伸。

在家裡和學校裡,她體會到的都是被要求好好學習的壓力,除了學習,她的生活中好象沒有其他樂趣了。

小小年紀的她,頭腦裡已經被灌輸了很多絕對化信念:

● 學習是生活的全部

● 玩耍放鬆是可恥的

● 交朋友只能交學霸

● 必須疏遠學習差的同學

● 成績差的人老師和同學都不用理ta,甚至還可以打罵ta

我問她:“如果你是那個被打罵的學生呢?”

這個提問原本是想讓她換個角度去理解其他同學的,結果她很認真地說:

“所以我必須要學習好呀。我媽說了,絕對不能滑坡,哪怕強迫自己也要學。”

悲哀,悲哀,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悲哀。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她描述的這一切,令我又震驚又難過。

我決定直奔主題:“你媽媽說你經常咬自己的指甲?”

她有些害羞:“嗯。”

“能讓我看看你的手嗎?”

已經對我有所信任的她,把雙手伸出來給我看,我看到這雙女孩子的手,

十個手指頭觸目驚心的光禿禿,所有的指甲都被她自己啃咬掉了。

她說她的指甲永遠也長不出來,長出一點新的馬上就被咬掉了。

我想象著一個小女孩孤獨地啃咬指甲的場景,心疼得差點掉下淚來。

就發生在眼皮子底下的事情,一個孩子用自殘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崩潰,她的父母竟毫無察覺,還當作笑話跟人講,這得有多忽略自己的孩子啊。

這個可憐的孩子,啃咬指甲長達三年之久,可想而知她內心是多麼衝突,多麼的焦慮不安,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她的很多情緒都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安撫到。

當一個人內心有太多衝突與情緒沒有出口的時候,往往會發展出一些自我慰藉的行為方式,不惟大人,小孩同樣如此。

摳鼻子、揪扯毛髮、啃咬指甲、撕唇皮、撕手皮等等,都是很典型的宣洩內心焦慮不安的方式。

很多人用這些無意識的強迫性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這種種行為其實是在表達:我不能對外發洩,不能對外去攻擊,那我就向內攻擊我自己吧,攻擊自己是最安全的。

我對她說:“有些人和你一樣,心裡緊張的時候就會去咬指甲,這樣做,好象會讓人感覺舒服一些。”

她看著我,點點頭。

“你知道嗎,除了咬指甲,還有很多別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感覺舒服和放鬆。”

她問:“別的什麼方式?我看看喜不喜歡。”

“比如畫畫啊,唱歌啊,運動啊,或者找別的小朋友玩啊。”

她眼睛亮亮的:

“這些我都喜歡啊,不過,我媽媽說太耽誤學習。”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女寶3年沒剪過指甲:你忽略的小動作,是孩子向你發出的求助信號

等到她媽媽來接她的時候,我讓孩子去客廳等待,我和媽媽溝通。

這媽媽是個急性子,一見我就連珠炮發問:

她到底怎麼了,

嚴重嗎,要吃藥嗎,

我們平時肯定不能來,

只有週末或者放假......

我向她簡單介紹了孩子的情況,建議家長也要找別的諮詢師做諮詢,並向她解釋,有時候只針對孩子做諮詢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她的父母家人不調整的話,以孩子的能力改變不了什麼。

諮詢室裡的一小時,抵不過與父母長時間相處帶來的影響。

只有孩子的重要撫養人有所調整和改變,至少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的症狀才會逐步減輕。

我一直認為,對孩子來講,最好的心理師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長久的人,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

但前提是,父母自身要有比較穩定平和的情緒狀態,自身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容納、承接自己的孩子。

這個媽媽一聽就炸了:

“我哪有時間啊,她爸爸也很忙啊。我就不明白了,不是她在咬指甲嗎,當然應該治療她了。”

我說:“如果你實在拒絕,堅持只讓孩子來,也是可以的,但效果肯定沒有父母配合好。”

溝通時間到了,她再三向我道謝,嘴裡一邊嘀咕一邊開門:

“我回去跟她爸商量一下,這孩子太不省心了,回去就讓她馬上給我改,不改看我們怎麼揍她。”

聞此言,我大驚:“請等一下。”

她轉身回頭,疑惑地看著我。

我把門關上,對她說:“你希望今天的諮詢費白花嗎?”

她搖頭:“不啊。”

“你希望今天的諮詢白做嗎?”

她又搖頭:“不啊。”

“這就是我建議你要做諮詢的原因。我今天對孩子做的工作,馬上可以被你剛才說的話毀掉。”

她吐了吐舌頭:

“呀,我沒太注意,您放心,其實我們不會真打她的,我就是跟孩子說話隨便慣了。”

我在心裡哭笑不得,這個媽媽,單純用粗心來形容似乎都不太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