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丨禁廢令之下,爲什麼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8月30日|星期四|七月二十

這半年,我國海關可沒得閒,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海關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的報道。

8月29日,廈門網報道,廈門海關查獲74噸固體廢物PET、PE、PP薄膜,屬於我國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8月24日,揚子晚報記者從南京海關獲悉,揚州海關、連雲港海關新近連續查獲我國限制進口固體廢物“其他塑料的廢碎料及下腳料”,合計125.26噸。

8月12日,深圳晚報報道,深圳海關隸屬大鵬海關在鹽田港查獲一批固體廢物,總重量逾46噸。

8月6日,廣州日報報道,黃埔海關查獲1045噸固體廢物,屬於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

7月31日,東南網報道,廈門海關查獲的1596噸廢塑料瓶片為我國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

這類報道一篇兩篇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也不足以引發關注,可頻繁見諸報端就頗耐人尋味了。

時評丨禁廢令之下,為什麼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工業來源可用作原料的廢塑料進口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辦理手續,而生活源等非工業來源的廢塑料自2018年起已被列入禁止進口目錄。

法規新立未久,從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的新聞可知執法之公。過檢審查之嚴,足見政府治理環境的堅定決心。

但法規之下,依舊頂風作案的現象也從側面說明,甘冒違法懲治的風險,也要進口洋垃圾者絕非個例,更非偶發,從另一側面也說明違法成本較低。

改革開放後,急追猛趕的工業建設加速經濟崛起的同期,也埋下了隱患,而生態環境的破壞難以逾越經濟發展的鴻溝。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保護環境的呼籲傾訴出全民心聲。由此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細則漸趨完善,細緻入微。

時評丨禁廢令之下,為什麼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話說回來,要想進口洋垃圾也並非一件容易事,首先得有門路,其次還得進口過,才能輕車熟路。據悉,以上報道中的當事人此前就以進口固體廢物為主營業務。

國家猛一出臺禁廢令,相當於斬斷了利潤來源。少數廢塑料從業者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認知,而多數人是在明知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仍鋌而走險,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僥倖心態賭一把,以成一己之私,罔顧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

利益和法律如何取捨,是一個拷問人心的問題。

從國家層面而言,限制進口固體廢物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契合,實屬保護環境的必要之舉,也是在為人民謀福祉。

時評丨禁廢令之下,為什麼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站在企業主的角度,環保攥住的是財路,即使橋塌路斷又何妨?重利障目之下,誰又能欣賞藍天白雲、碧水青山的景緻。

前幾天,同事走訪華東地區廢塑料市場時,很多業內人表示現在行業難幹,生存艱難。

肆意野蠻生長固然長得很快,但難步正軌。要想走得長遠,怎能跋涉歧途。只有對法律多一分敬畏、對環保對一分承擔、對公民多一分周恤,湛藍如洗的天空才能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聞不到漂浮空中的氯化氫。

時評丨禁廢令之下,為什麼海關頻頻查獲限制進口類固體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